陝北話「拜識,拜識,壓塊菜石」是什麼意思?
作者丨魯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話裡有個稱謂叫:「拜識」,意為通過結拜的儀式而結識、結交下的要好朋友、要好弟兄。
這個原是個口話,尚是言語狀態,罕見以語言呈現。後來,陝北方言熱起來,揣會者不乏,也有以「拜歃」、「拜誓」、還有什嘛「拜石」等來表述的。
舊庚兒由於經濟資源匱乏,自然災難、疾病等多有困擾,「一個好漢三個幫」,因此人與人需要協作、幫襯,人情世故尤其顯得珍重。因此那會社會上「拜把子」的情形就較為普遍,特別是苦焦的陝北人好江湖,多認「乾親」,凡遇婚喪喜慶、過年過節,每以兄弟關係出面來往。
所謂「義結金蘭」,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易經·繫辭》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義字當頭,同心同德,拜結為異姓兄弟或姊妹。陝北人也多稱「乾弟兄」、「乾姊妹」、「磕頭弟兄」、「八拜之交」。
那這些意氣脾性相投的人,他們是怎麼結拜的呢?
首先是自情自願,然後徵得娘老子等長輩點頭,通過商量,選個吉日良辰,在廟觀或祠堂裡,齊跪在神明(譬如關公)面前按禮儀習俗舉行盟誓。一般的,先交換填寫歲數八字的「帖子」,以年齡依序錄於「金蘭譜」,並按好手印。往往宗親者不結拜,姻親者不結拜,輩份差別者不結拜,人數倒不限定,但問題必須是奇數。
較為規範的程序是,先將公雞宰了,雞血滴入酒碗中,每人需割破左手中指指尖,一一滴血入碗,人牲血液待攪勻相匯相溶,灑三滴於地上,右手執一炷香,人人分飲,或咽含於口中,或塗於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誠意,所剩則饗獻於神明塑像前(當然豪氣滿滿的亦有酒盡摔碗者,含警戒逆忠違者的絕對之意),然後以大小列跪,三叩九拜,歃血立盟。
唐朝的李翱《釋懷賦》云:「昔誓詞而約交兮,期共死而皆居」,那麼盟誓的話都說些什嘛呢。
文雅的那就珠璣錦繡了,譬如:
蓋聞室滿琴書,樂知心之交集;床聯風雨,常把臂以言歡。是以席地班荊,衷腸宜吐,他山攻玉,聲氣相通,每觀有序之雁行,時切附光於驥尾。某某等編開硯北,燭剪窗西,或筆下縱橫,或理窺堂奧。青年握手,雷陳之高誼共欽;白水旌心,管鮑之芳塵宜步。停雲落月,隔河山而不爽斯盟,舊雨春風,歷歲月而各堅其志。毋以名利相傾軋,毋以才德而驕矜。義結金蘭,在今日既神明對誓,輝生竹林,願他年當休戚相關。謹序。
誓言粗狂點的照樣也驚天動地:
「黃天在上,厚土在下,某某某等今天在此義結金蘭,歃血為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從此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違此誓,天誅地滅」。
忠義篤誠,情同手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事相偕,生死與共。整個貫穿著儒家「義」的思想,交疊在友情與親情之間,應該算是情義的升華構成社會人際關係的一種特殊範式。
而時光孑遺下「拜識」這個閃亮的語碼,至今仍然留滯在陝北人即為尋常的話語裡。可惜的是,如今已退減折扣成了人跟人關係較為近乎,表示客套、攀附、敷衍、心不在焉以及不著三、不著四的一個說辭。
綏米脂俗話就有一句:「拜識,拜識,壓塊菜石」。壓酸菜之石當然庸賤不名;仔細一讀,其實它裡面說的是,真正要好的朋友,是不看其身持的客觀條件,他付出什嘛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誠心實意、團夥意識和合作姿態。核桃吃仁,看人看心。
儀式感的喪失到底牽扯協約精神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