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而又難忘的2020年即將落幕,「十三五」也將收官。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上海正在開啟一段全新的偉大徵程。
放眼未來5年乃至15年,上海仍需接續奮鬥,去創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展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氣象。這是「開路先鋒」的使命,「排頭兵」的擔當。
楊建正/攝
今天,《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習近平總書記連續4年親臨上海,不斷對這座城市的發展賦予新使命,寄予新期望,《建議》如何回應和體現?與「十三五」相比,《建議》有哪些新的特點和亮點?「十四五」期間,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又有哪些新的期待與利好……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建議》起草小組相關負責同志、權威專家,作出詳細解讀。
起步早謀劃實,堅持發揚民主
「去年4月,市委書記李強就專程到市發改委調研『十四五』規劃研究和編制工作,要求把這項工作置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大背景之中、置於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發展的定位要求之中、置於深入實施2035城市總體規劃之中,精細組織,深入謀劃,指導未來。」
參與《建議》起草的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沈立新告訴記者,此次《建議》的起草,工作起步早,研究謀劃實,全市專門成立了「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和市長擔任雙組長,深入開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成為此次《建議》起草的一大特色。
據介紹,去年以來,市發改委委託50多家研究機構就48項重大課題開展了研究,市人大、市政協組織開展專題研究討論,形成了系列調研報告。今年6月,市區兩級開通「十四五」規劃公眾建言平臺,共收到社會各界建言2萬多條,很多內容被採納寫入《建議》中。
圖說:國潮文創年貨節上,各色文創產品琳琅滿目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比如,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認為,上海未來的發展目標方向要增加「文創中心」的建設內容,目前《建議》中,就明確提出「建設更具影響力的文創產業中心」。
又比如,上海青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磊建議,黃浦江兩岸45公裡濱江空間已實現貫通,但與倫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納河等世界級濱水休閒旅遊帶差距還很大,希望「世界會客廳」不只是岸線暢通,更要腹有錦繡。目前《建議》中,明確提出「精心規劃建設『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間和設施,實現岸線貫通與功能提升同步推進,把更多『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發展繡帶』」。
今年9月底,《建議》徵求意見稿起草完成後,市委又先後於10月、11月兩次在黨內外廣泛徵求意見,包括徵求部分企事業單位、老同志、基層黨代表等各方面意見。李強書記還先後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和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一系列座談會,當面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
起草組認真研究吸收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按照充分吸納、能改則改的原則,反覆修改完善,十易其稿,形成提交市委全會審議的《建議》討論稿。11月25日,根據全會討論的意見,又對《建議》作了修改定稿。可以說,《建議》的制定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體現,廣泛凝聚了社會各界智慧,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期待。
堅持「四個放在」,回應中央期許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四年親臨上海、指導工作,明確了上海發展新的時代方位,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既是對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領航指向,也是對新時代上海發展新的戰略擘畫。
圖說:浦東陸家嘴 新民晚報記者 徐易飛/攝
「我們在起草《建議》中,始終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建議》全面梳理了這些指示要求,逐項部署任務措施,逐條加以細化落實。」沈立新表示。
比如,在具體謀劃和確定目標時,始終堅持一條,就是把握「四個放在」的工作基點,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時就提出的,2018年考察上海時再次強調: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來謀劃和推動,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謀劃和推動,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謀劃和推動,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謀劃和推動。
「上海要形成和發展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能不要GDP,也不能唯GDP論,關鍵要靠城市核心功能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考察上海時,要求上海強化『四大功能』,為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主攻方向。」為此,《建議》中專門用一個章節來部署這件大事,進一步強調要聚焦關鍵環節發力。具體來說,包括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
把浦東打造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範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這是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支持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時代號令,就是希望浦東、希望上海繼續當好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乘風破浪的排頭兵,更好發揮服務全國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沈立新告訴記者,上海為此制定出臺了《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決定》,並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貫穿到《建議》的各個方面。
具體來說,就是深入貫徹「五個新」的目標任務,舉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更加主動、更加有力地打好這張「王牌」、用好這個機遇,不斷拿出更多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開拓性創新的成果,輻射全市發展整體突破。
把握三大變化,更重格局功能
「十三五」時期是上海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劃時代意義的五年。與之相比,「十四五」規劃有哪些新特點、新亮點?
專家認為,對於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而言,分析把握「十四五」時期的國內外形勢,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三個大變化:第一個是世界格局之變,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主導權之爭將十分激烈;第二個是發展階段之變,我國全面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中央對上海的定位是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第三個是發展格局之變,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上海既要更好地連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也要更好服務國內擴內需戰略,引領推動國內大循環。
圖說:在張江科學城高度集聚了一批大科學設施(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因此,在始終堅持「四個放在」的同時,上海「十四五」規劃重點要在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推動城市數位化轉型、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推動人民城市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具體是「五個更」:城市核心功能更強大、人民群眾生活更有品質、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顯、生態環境質量更為優良、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
沈立新認為,與「十三五」相比,《建議》中,「格局」和「功能」成為兩個關鍵詞。上海對全市發展格局進行再審視、再調整、再優化,率先探索有利於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一是推動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二是優化市域空間格局,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新格局;三是完善經濟發展格局,做強創新型、服務型、總部型、開放型、流量型「五型經濟」,彰顯大都市經濟的業態優勢;四是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打造未來發展戰略空間和核心功能重要承載地。
「功能,是超越數量和規模,甚至高於質量和效益的特質。」沈立新告訴記者,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形成和發展,最主要的不在於人口和面積,甚至也不一定是GDP規模,關鍵要靠城市核心功能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強化「四大功能」,為上海「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主攻方向,只有真正做強「四大功能」,上海才能在未來發展中構築不可替代的戰略優勢。
建設人民城市,締造幸福生活
「為什麼現在有的老百姓還是喜歡住在市中心?有的老百姓住在市區外較偏遠地區,感慨交通出行、就醫、就學等還是不方便。」隨著未來新城的重新定位和發展,這樣的「成長的煩惱」有望得到緩解。
圖說:市民在黃浦江濱江步道休閒鍛鍊(資料圖)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攝
專家認為,未來5大新城交通等配套值得期待,公共服務配套優質資源將向新城傾斜,尤其是臨港新城將會打造成為更有吸引力的「未來之城」。
《建議》中,不但確立了「十四五」和2035年的美好願景,也著眼於當下提出定量要求,尤其是要在未來五年有一定的顯示度,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
比如,完成全部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任務;公園數量達到1000個以上。聚焦群眾最期盼、最迫切的問題,特別是「老、小、舊、遠」問題,倒排時間節點補短板,加大攻堅力度。為此,《建議》專門針對養老服務做了闡述,強調要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持續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
如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城市治理標杆?《建議》中的一個亮點,就是研究提出城市數位化轉型,通過大數據賦能,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建議》還提出,要加快建設更加開放包容、更富創新活力、更具時代魅力、更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要實現這一目標,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堅持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重點是實現「東西延伸、南北推進」的重大文化設施布局,建成一批重點文化體育項目。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此,《建議》特別強調要加快生態惠民工程,精心規劃建設「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間和設施,把更多「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發展繡帶」。
面向未來,人民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每個人都過上好日子。「無論『五個人人』、還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但體現在規劃編制的全過程,也將滲透在實施的每一個細節中。」沈立新說,到2035年,上海將力爭基本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潘高峰 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