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同學對語文的學習體系性的觀念不是很強,在總結方法方面多少有些被動。
特別是他們不喜歡的古代詩歌,查查是應付與形式的總結歸納,雖然筆記記得還算全面,卻不怎麼走心,到了臨場應用的時候,甚至會忘記自己所總結的,出現了許多令人遺憾的丟分現象。
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任務很緊,機械記憶力不是很強,很多時候我們要讀得懂讀得透,發揮理解的作用。
對於古詩鑑賞題,很多同學會覺得他很難,甚至答題的時候覺得無處下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說得透徹一點,就是心目中的條條框框太少。知識沒有成體系,自然答題沒有思路。
在我們的教研備課當中,發現有些表達技巧是常考的,比如借景抒情。但是這類題的考法卻越來越深入,不僅僅會能說出這4個字,還要能夠結合具體的詩歌作品,來進行分析。
在備課的過程中,對表達技巧相關術語進行匯總是必要的,而更主要的是要求同學們形成整體的認識,能夠活學活用。
知識層面的問題好解決,而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就要難一些,不能單靠老師來完成,更多的是需要同學們發揮主觀能動性。
首先老師必須總結好。
如上圖所示,在表達技巧的大欄目之下,按照近些年來考題出現的概率,也就是在備考中重要性的順序來排列,一共分為五大方面:
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方法,行文結構,以及材料的取捨。
就按照表格所給的順序,我們這篇文章,先講一講表達方式。
最重要的是抒情手法。
為什麼把抒情手法放在最重要的方面?因為大多數的詩歌都是抒情的,雖然有少數的詩歌是敘事的,但是卻很少出現在高考中。
因為詩歌的題材特點,無論是「詩言志」還是「詩緣情」,這決定了抒情手法是重要的考題。
首先是簡單的直接抒情。從上表大家可以看到,間接抒情下面的門類反而要多。確實我們考卷上所出現的,更多的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等間接的抒情。
抒情如何實現?需要藉助描寫的手法。其實這和對文章的分析如出一轍。文章如何表現中心,行文如何做到生動,描寫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鋪墊渲染……雖然我們現在說的是古代詩歌,其實他們在文學作品中的分析也是通用的。
表達方式中的記敘手法,提到了鋪敘。呼籲其實就是對事物展開充分的敘述和描寫,在我們學習的課文中,《孔雀東南飛》便是典型的例子: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
此幾句便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把它當成考題來分析,所展現的是劉蘭芝的聰慧勤勞,多才多藝以及有修養,再發揮開去,則反襯了焦母的形象,展現了詩歌的主題。
議論手法。我們知道詩歌的主體是抒情的,但是除了抒發情感之外,也還會說一些道理。特別是宋朝人的詩歌,往往喜歡議論。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想必大家非常熟悉。
這裡面可以提煉出總體的認識,就是通常會以具體的事物以及景物烘託出道理。
因為詩歌的形象性,其說理往往也是生動的。
這一篇文章,我們總結的是古代詩歌的表達方式,剩下的4個方面,我們會接著寫文章分析。
一舉多得學好語文,刷語段閱讀題,定要總結名篇佳作的寫作手法
初中語文,考場話題作文注意事項,關鍵是立意要深刻
借鑑散文筆法擺脫學生腔,讓作文流淌詩意和哲理
高考詩歌鑑賞突破,知人論事才不會誤讀和曲解,和高分更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