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城縣開展「藏傳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自覺適應社會變革的倡議...

2020-12-19 澎湃新聞

鄉城縣開展「藏傳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自覺適應社會變革的倡議」集中宣講

2020-12-01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按照州佛協《關於藏傳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自覺適應社會變革的倡議》的文件精神,鄉城縣歷時一個月深入全縣9座寺廟開展「藏傳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自覺適應社會變革的倡議」集中宣講9場次,覆蓋率達到98%以上。

據悉,11月份以來在近一個月的宣講活動中,鄉城縣由統戰部牽頭佛協參與召開了「藏傳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自覺適應社會變革的倡議」宣講動員部署會;成立了以縣委常委統戰部長為組長,常務副部長、民宗局長、佛協秘書長為副組長,各寺管會(所)主任(所長)為成員的4個宣講領導小組。

宣講組分別深入全縣9座寺廟開展集中宣講9場次;舉辦現場承諾籤名9場次,覆蓋率達到98%以上;發放倡議書970餘份,懸掛橫幅9條。

宣講內容緊扣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州佛協第八屆五次常務理事會精神及《倡議》「五二三」「愛國愛教愛家鄉」主題教育內容,有機融入新修訂《宗教事務管理條例》《活佛轉世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通過系列宣講教育,我縣宗教領域意識形態得到了有效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實現「四同五好三滿意」和「三合格」目標夯實基礎、築牢根基。

供稿:縣佛教協會 阿依梅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鄉城縣開展「藏傳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自覺適應社會變革的倡議」集中宣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佛教協會發布《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9...
    《規劃綱要》旨在闡明新時代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的時代背景、基本內涵、重要意義、指導思想、遵循原則、總體目標、努力方向、重點工作和組織實施要求,重在落實,力求實效,是未來五年本會及全國佛教界開展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工作的重要依據。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_宗教_中國西藏網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培訓藏傳佛教教職人員
    5月6日,為期6天的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第一期藏傳佛教教職人員培訓班開班,直孔替寺等14座寺廟僧尼及縣統戰部、各寺管會幹部共計60餘名學員參加培訓。  此次培訓會旨在持續深入推進拉薩市「遵行四條標準、爭做先進僧尼」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開拓宗教界人士視野,把廣大教職人員的思想和精力引導到愛國愛教、遵規守法、潛心修佛上來,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 我州召開2020年度縣(市)委書記和縣(市)長落實藏傳佛教寺廟管理...
    劉成鳴指出 2020年,全州各級各部門堅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和省委涉藏工作部署,始終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切實履行寺廟管理工作主體責任,牢牢牽住寺廟管理「牛鼻子」,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實現宗教領域保持總體穩定、整體向好態勢。
  • 王作安: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佛教思想研討,舉辦講經交流會,制定《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綱要》,推進佛教中國化開局良好。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重視佛教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注重教規制度建設,修訂《中國佛教協會章程》和10部教規制度,自身管理規範化進一步提高。
  • 中佛協副會長演覺法師:愛國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趙樸初居士、十世班禪大師、一誠長老、傳印長老等佛教界愛國愛教代表的引領下,全國三大語系佛教四眾弟子,發揚中國佛教優良傳統,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始終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努力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光發熱、精進不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奏響了佛教清淨莊嚴、生機勃勃的愛國主義時代樂章。
  • 維護佛教界合法權益,中國佛教協會在行動
    2015年以來,中國佛教協會認真學習貫徹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講話精神,認真落實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認真學習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宗教工作問題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加強佛教界合法權益保護工作,加快解決佛教界面臨的種種問題,促進中國佛教朝著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局的方向發展。
  • 藏傳佛教思想史現代學科引領者——班班多傑
    回想起這段歷史,班班多傑先生說:「研究藏傳佛教需要具備的條件很多,一個人經歷和生命有限,要達到這諸多的條件很難,但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須要有的,否則一切研究工作都無從談起。在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下,雖然我接受基礎教育遇到了非常多、非常大的困難,但是我很幸運,同時我也很堅持,終於能夠一路走下來,沒有間斷。這為我以後能夠從事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必要性  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是中國社會制度改革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蒙、藏、土、羌、裕固等民族信仰藏傳佛教。
  • 宗教中國化:構建中國宗教文化主體性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要求宗教界人士牢固樹立我國各宗教文化從屬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理念,自覺抵制把我國宗教文化自外於中華文化的錯誤思想,積極主動推動我國各宗教與中華文化的其他文化形式進行對話交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中國特色宗教思想和制度規範,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宗教中國化的要求包含三個方面:政治認同、文化融合和社會適應。
  • 五大宗教全國性團體負責人:不斷開創新時代宗教中國化新境界
    12月14日下午,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在京召開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邀請各宗教團體主要負責人、宗教教職人員代表和專家學者圍繞「弘揚優良傳統,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座談交流。他們共同談到,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各宗教形成了愛國愛教,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重視制度建設,傳承優秀文化,慈悲濟世、積極服務社會等優良傳統。新時代新階段,宗教界將繼續發揚優良傳統,不斷開創新時代宗教中國化新境界。「人間佛教思想是近代以來佛教革新的思想結晶。」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藏傳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之一。在香港特區基本法所賦予的宗教政策下,香港藏傳佛教的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意義:一個意義是傳播自身宗教文化的宗教價值和實踐;另一個意義是促進香港同胞對於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藏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理解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和發展方向。
  • 學誠法師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職務 曾被舉報性侵
    本次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和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落實《關於在宗教活動場所升掛國旗的倡議》和《關於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引領佛教界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制商業化不良影響,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藏佛教和中國佛教漢藏佛教研究是近十餘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冀與印藏佛學比肩,發揮同樣巨大的學術潛力。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進行比較研究,旨在理清漢、藏佛教互動和涵化的歷史,弄清漢、藏佛教於義理和實踐中的共性和特點,以推動它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發展。
  • 探訪故宮裡的藏傳佛教世界
    藏傳佛教的顯赫地位  為什麼這裡藏傳佛教文物數量如此之巨?因為故宮見證了藏傳佛教在中國最輝煌的歷史時期。藏傳佛教隨之興盛,紫禁城內的藏傳佛教佛堂也日漸增多。活動當天,皇帝會與漠北蒙古的大喇嘛、漠南蒙古的章嘉國師、西藏的達賴或者班禪並坐,足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的顯赫地位。  如今,人們仍能從故宮館藏的大量藏傳佛教藝術珍品中,感受到當年藏傳佛教的繁盛。故宮現館藏宗教文物4.2萬件,其中80%是藏傳佛教文物,可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統治中的深遠影響。
  • 2020藏傳佛教寺廟管委會主任培訓班40餘人參訪長沙古麓山寺
    「2020年西藏藏傳佛教寺廟管委會主任培訓班」一行40餘人參訪湖南佛學院和麓山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湖南省佛教協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湖南佛學院院長聖輝大和尚熱情接待寧海鷹一行(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湖南省佛教協會)
  • 布達拉宮景區藏傳佛教文化講解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實際上,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是一脈相承,源頭一致的。印度佛教在傳入西藏後,開始借鑑學習本波佛教本土化特徵,以使印度佛教能更加融入藏傳文化,並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文化。本文主要的分析方法是理論概念法和資料收集法。所以在本文筆者主要對於布達拉宮景區藏傳佛教文化在講解過程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我自己近十餘年來的學術研究,專注於對漢、藏兩種佛教傳統互相交流、交融之歷史的探索,我相信有機整合了漢藏兩種佛教傳統的漢藏佛教,不僅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漢藏佛教不僅是藏傳佛教身份認同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它更應該是中國佛教的一種重要的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