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每天都在唱階層固化,每年大學畢業季都是最難就業季,成人唱工作難,學生唱千軍萬馬走高考這條獨木橋難,舉目皆嘆,世事皆難。
其實,今人同古人比起來,真的不難,古代都是以農業為主,經濟模式單一,而且兩千多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極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你若生活在古代,沒有土地,能找到工作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所以一遇到災荒年歲,幾乎是餓殍遍野。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地廣物博的中國,在古代,人口多的時候頂多幾千萬,少的時候甚至只有幾百萬,同今天的10多億人口比起來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你肯定會說,人少有人少的好處啊,競爭沒有那麼大,更容易出人頭地。拜託,在古代,你要生存下去,對於很多人來說,基本都要耗盡渾身力氣而不能,出人頭地更是天方夜譚了,當然,也不是不可能,有幾條路還是行得通的,而且還可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啥,全家,全族甚至全村的人都跟著享福。
1.科舉
科舉被稱為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現在的高考和公務員考試,都是由它演化而來,不過論難易程度的話,大概是比高考加公務員合起來都要難得多。但是,就算再難,我們也得感謝這項發明,它讓我們有了奮鬥目標,有了改變自己以及家族命運的可能。在它沒誕生之前,幾乎所有的人究其一生都在底層掙扎,鬱郁不得志。比如,有元一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以馬上取得天下,也以馬上治理天下,在統治的90多年時間裡,都沒有舉行過科舉考試,很多人鬱郁不得志,就跑去譜曲寫劇本去了。
當然科舉是很難的,在古代人力成本如此高昂的條件下,要投資一個讀書人,至少也是小富之家,這就得通過幾輩人的努力積累才行。這麼大的投資,萬一投資的那個人資質一般,死活考不上怎麼辦?古人也不傻,多生幾個,選擇最聰明的一個來投資。那個幸運兒,必須得埋頭苦讀,通過院試成為童生;然後通過省上的鄉試成為舉人,三年後,還得進京趕考同全國的人比拼通過會試,三年又三年,都還沒有完,就算你都通過了,你還得經過皇帝的面試,當場回答策論。這個可比公務員面試難多了,你不是面對的幾個小官,而是金鑾殿上的天子,小門小戶沒見過場面的人,估計得當場結巴。就算你答得很好,行雲流水,滔滔不絕,但是如果你長得太磕磣,天子太嫌棄,你也取不到好名次。
到目前為止,難不難,已經難如上青天了。如果你運氣再黴點,遇到朱元璋那樣的皇帝,不是掉腦袋就被流放充軍;或者遇到萬曆皇帝,考上也不鳥你,不被嚇死也被鬱悶死了。就算你運氣好登了,遇到了一個好皇帝,但是同僚也不是吃素的啊,沒個好腦子,你也活不了幾集。
哎,通過科舉這條路,改變命運難啊,古代讀書人真不容易。
2.太監
額,這條路貌似沒有科舉難,但是得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那啥咔嚓一刀,我們今天的人都忍受不了,古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能走這一條路的,除了因戰敗當了奴隸不得已的人,能自願去當的,都是天下第一字號的狠人了,其難度只略低引頸自戮一點點。
而且就算你狠狠心咔嚓一刀,皇宮是什麼地方,必須時刻謹小慎微、做低伏小的一步一步往上爬,就算爬上去了,一般也不能明目張胆的作威作福。而且身體因為缺少零件,本來就容易心理變態,看誰都覺得在嘲笑自己,就算獲得了萬貫家財,也沒有繼承人,死後,也是絕戶。
就算成為了萬人之上,一人之下,比如歷史上第一個登臺亮相的趙高老兄,至今被人念叨死太監。九千歲,不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歲的魏忠賢,生前,生詞無數,死後,萬人鄙夷,至今遺臭萬年。
這,出人頭不頭地,代價都太大了的說。
前幾年一直在傳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年薪多少多少,而且一條內褲開光都好幾萬,羨煞旁人。和尚在古代雖然不能大福,能成為一個小地主啥的,還是比較容易的。一般的大地主,隋唐以及以前,都是一些世家大族,都有門閥啥的,基本上是世襲聯姻而存在的。宋代以後呢,基本上都是一些軍頭,或者被當大官的壟斷了,以前的門閥越來越少了,但入門條件都極高。只有,和尚或者道士這個職業,混的好的,基本上都能成為小地主啥的,也算小範圍內光耀門楣了。
寶寶們,肯定要說,不要侮辱出家人了,佛門清淨之地,豈容閣下胡言亂語。大家看過《水滸傳》吧,其中有個姓裴的和尚,遇到一個叫潘巧雲的婦人,卿卿,想死貧僧了,然後上演了一齣好戲。恩,其實,小說裡的,很有可能不是戲言,出家人除了調戲婦人外,也幹打劫的勾當。
由於古代經濟結構十分單一,一遇到旱災啊、水災啊、戰亂啊啥的,農民就沒有飯吃了,總不能餓死吧,就去典當,這個時候,寺院的和尚就以百分之百的利息貸給農民,農民還不上,就把土地給人家吃了唄,然後就成為那個地方的地主了。
其實,這一波操作並不是中國獨有,歐洲中世紀實際的統治者還有最富裕的人,一直都是教皇。還有,你看中國古典小說,裡面的和尚尼姑道士啥的,很多負面形象,比如《紅樓夢》裡面的馬道婆,舌燦蓮花,蛇蠍心腸,壞逼一枚。
4.商人
其實,小商小販的不掙錢,腦子靈活點的,在古代可能可以吃飽飯吧,真正厲害的,是能夠同統治階層連上線的,那才真真是可以富可敵國,不過,中國古代的大商人,下場一直不太好,基本上都是統治者的錢袋子,哪天差錢了,或者看你不爽了,你也就熄火了。
比如頂級商人呂不韋,奇貨可居,投資了一個世子,玩弄了一個國家,並直接產出了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雖然後來高居相國,但是也難逃飲鴆自盡的下場。沈萬三、胡雪巖的下場也不好,錢誰都愛,在皇帝的眼中,整個國家都是我的,商人的命自然也是我的了。
而且每逢國家戰亂,一些比較富裕的商賈之家,對於政府來說,是徵稅的對象,對於亂軍來說 ,也是打劫的去處,昨天可能還在喜樂洋洋,馬上就被洗劫一空,甚至身首異處。
所以古人才感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身處古代,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你的天花板是從出生就被決定了的。像朱元璋那樣,能從窮苦出身而能夠當上皇帝的,中國幾千年來也只有一人而已,而且造反前,他的父母兄弟也基本死光了的。有多難,大家自己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