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鄰裡之間互相熟絡起來
中華民族對於鄰裡文化的關注可能遠超於其他不同社會和民族的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老話「遠親不如近鄰」就折射出了中華民族對於建設鄰裡關係的熱衷。大家都憧憬著把鄰裡關係處得熱情、親切並充滿信任。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庭已經進入了核心家庭時代,人們從過去那種「群居」生活過渡到私密性較強的個人生活,也導致了但凡有人「侵犯」了我的地盤,就會頓時火冒三丈。如今,鄰裡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越來越瑣碎化、暴躁化。這種鄰裡之間的矛盾衝突在過去往往出現在我國農村,可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甚至在一些高檔小區中所出現的鄰裡矛盾卻在越來越頻繁的發生:一袋垃圾擺放位置的不當、一輛自行車沒有按規定區域停放、深夜看球電視聲音過大等一些小事,因為無法正常溝通,成為鄰裡之間「罵戰」的導火索。「在如今的小區裡,鄰裡如果打上了照面,那很可能是發生糾紛了」這句網上的玩笑話說得雖然片面,但是也從中反映出了鄰裡關係的一種無奈。而導致這種無奈的根本便是人們對於「讓」缺少理解。自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秉持著謙讓的品質來對待他人,所以與其說鄰裡之間的互不相讓是不懂禮讓之道,不如說是這種衝突製造者道德的缺失。
那麼如何避免鄰裡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呢?除了提升自身修養之外,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讓鄰裡之間熟絡起來。中國人的社交哲學崇尚「熟人社交」。不僅是熟人好辦事兒,而且人們也不願意跟熟人發生衝突。而相反的是,我們無論從心理還是從肢體語言上,動怒大都是針對陌生人的。很多人對於陌生人身上的錯誤是零容忍的,而在一些更為文明的社會中,人們對待陌生人往往更加彬彬有禮,對待自己的朋友則可能會隨意一點。若我們將本該熱情、互助的鄰裡關係重拾起來,那袋擺在門口沒有及時扔掉的垃圾可能就會被鄰居捎帶手地扔到樓下的垃圾箱中,而非因此心生怨氣。基於這點,讓鄰裡之間互相熟絡起來不失為一個解決鄰裡之間矛盾,並最終將「禮」與「讓」滲透到我們的鄰裡文化之中的最佳途徑。
鄰裡關係中除了矛盾的頻發,另一個極端便是「老死不相往來」。現如今,人人都渴望美好、和諧的鄰裡關係,但諸多現代的生活方式讓「城中人」發展、維持這種美好的鄰裡關係心有餘而力不足。「上下樓的人在一棟樓中住了快5年,面都沒見過,更別提來個微笑、說句『你好』了。」「小區很大,環境也好,住戶很多,但幾乎一個鄰居也不認識。」這些對鄰裡關係的抱怨都不陌生。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業餘時間少等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們的鄰裡關係從「遠親不如近鄰」到「老死不相往來」。這種狀態我們正在經歷,但是從骨子裡,我們終究還是期望鄰裡之間的關係是熱情的、友愛的、和諧的。
如何破除鄰裡關係淡漠的這層堅冰,我認為「禮」字當先。我在日本交流講學時,剛剛住進出租房之後,一位朋友提醒我:「應該準備一些小禮物贈予鄰居,首先這是日本人的習慣,入鄉隨俗則能展示我們是懂『禮』之人。其次,作為他們的新鄰居,應該向先住進來的人打個招呼,以示友好。」聽聞之後,我立即準備了一些小點心,並裝在精美的小盒子中,送給了各位鄰居。沒想到在這之後,陸續幾天都有鄰居給我送來親手做的食物。這小小的禮物,迅速拉近了鄰裡之間的距離,讓人心生暖意。而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並不是這種禮物之間互贈,而是他們把這種互贈禮物的行動作為促進鄰裡關係的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並形成風俗,讓「禮」先行於交友之前,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投桃報李,這其實是中國傳統的禮儀。
「禮」與「讓」的哲學應是我們急需掌握的必修課,也是一個自然人在社會中的立足之道,擁有「禮」與「讓」支撐的鄰裡文化,才是真正有靈魂的鄰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