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讓鄰裡之間互相熟絡起來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讓鄰裡之間互相熟絡起來

中華民族對於鄰裡文化的關注可能遠超於其他不同社會和民族的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老話「遠親不如近鄰」就折射出了中華民族對於建設鄰裡關係的熱衷。大家都憧憬著把鄰裡關係處得熱情、親切並充滿信任。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庭已經進入了核心家庭時代,人們從過去那種「群居」生活過渡到私密性較強的個人生活,也導致了但凡有人「侵犯」了我的地盤,就會頓時火冒三丈。如今,鄰裡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越來越瑣碎化、暴躁化。這種鄰裡之間的矛盾衝突在過去往往出現在我國農村,可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甚至在一些高檔小區中所出現的鄰裡矛盾卻在越來越頻繁的發生:一袋垃圾擺放位置的不當、一輛自行車沒有按規定區域停放、深夜看球電視聲音過大等一些小事,因為無法正常溝通,成為鄰裡之間「罵戰」的導火索。「在如今的小區裡,鄰裡如果打上了照面,那很可能是發生糾紛了」這句網上的玩笑話說得雖然片面,但是也從中反映出了鄰裡關係的一種無奈。而導致這種無奈的根本便是人們對於「讓」缺少理解。自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秉持著謙讓的品質來對待他人,所以與其說鄰裡之間的互不相讓是不懂禮讓之道,不如說是這種衝突製造者道德的缺失。

那麼如何避免鄰裡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呢?除了提升自身修養之外,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讓鄰裡之間熟絡起來。中國人的社交哲學崇尚「熟人社交」。不僅是熟人好辦事兒,而且人們也不願意跟熟人發生衝突。而相反的是,我們無論從心理還是從肢體語言上,動怒大都是針對陌生人的。很多人對於陌生人身上的錯誤是零容忍的,而在一些更為文明的社會中,人們對待陌生人往往更加彬彬有禮,對待自己的朋友則可能會隨意一點。若我們將本該熱情、互助的鄰裡關係重拾起來,那袋擺在門口沒有及時扔掉的垃圾可能就會被鄰居捎帶手地扔到樓下的垃圾箱中,而非因此心生怨氣。基於這點,讓鄰裡之間互相熟絡起來不失為一個解決鄰裡之間矛盾,並最終將「禮」與「讓」滲透到我們的鄰裡文化之中的最佳途徑。

鄰裡關係中除了矛盾的頻發,另一個極端便是「老死不相往來」。現如今,人人都渴望美好、和諧的鄰裡關係,但諸多現代的生活方式讓「城中人」發展、維持這種美好的鄰裡關係心有餘而力不足。「上下樓的人在一棟樓中住了快5年,面都沒見過,更別提來個微笑、說句『你好』了。」「小區很大,環境也好,住戶很多,但幾乎一個鄰居也不認識。」這些對鄰裡關係的抱怨都不陌生。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業餘時間少等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們的鄰裡關係從「遠親不如近鄰」到「老死不相往來」。這種狀態我們正在經歷,但是從骨子裡,我們終究還是期望鄰裡之間的關係是熱情的、友愛的、和諧的。

如何破除鄰裡關係淡漠的這層堅冰,我認為「禮」字當先。我在日本交流講學時,剛剛住進出租房之後,一位朋友提醒我:「應該準備一些小禮物贈予鄰居,首先這是日本人的習慣,入鄉隨俗則能展示我們是懂『禮』之人。其次,作為他們的新鄰居,應該向先住進來的人打個招呼,以示友好。」聽聞之後,我立即準備了一些小點心,並裝在精美的小盒子中,送給了各位鄰居。沒想到在這之後,陸續幾天都有鄰居給我送來親手做的食物。這小小的禮物,迅速拉近了鄰裡之間的距離,讓人心生暖意。而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並不是這種禮物之間互贈,而是他們把這種互贈禮物的行動作為促進鄰裡關係的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並形成風俗,讓「禮」先行於交友之前,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投桃報李,這其實是中國傳統的禮儀。

「禮」與「讓」的哲學應是我們急需掌握的必修課,也是一個自然人在社會中的立足之道,擁有「禮」與「讓」支撐的鄰裡文化,才是真正有靈魂的鄰裡文化。

相關焦點

  • 安進秋:讓農村鄰裡關係互相熟絡起來
    如今,鄰裡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越來越瑣碎化、暴躁化。這種鄰裡之間的矛盾衝突在過去往往出現在我國城市,可目前在一些農村,猜疑嫉妒、背後議論人,開玩笑,曾經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鄰裡關係被冷若冰霜,被形同陌路的鄰裡現狀所替代,甚至在一些農戶的房前屋後中所出現的鄰裡矛盾卻在越來越頻繁的發生:一堆柴禾擺放位置的不當、一輛汽車停在了鄰居的門前,沒有按規定區域停放、深夜自家物品擺放造成的聲音過大等一些小事,因為無法正常溝通,成為鄰裡之間「罵戰」的導火索。
  • 疫情期間鄰裡之間如何和睦相處
    鄰居之間的關係其實相處起來並不難,主要是平時都從生活上的細微小事做起,如果發現鄰居家有困難及時協助,鄰居與鄰居之間互相關心和體諒。從年前到現在由於疫情影響鄰裡之間的和睦相處就更加重要。我個人認為為了我們的鄰裡之間和諧,建議鄰居日常居家時,萌娃玩耍輕一點,電視聲音小一點,拖鞋鞋底軟一點,可以考慮包桌角椅子角哦,哈哈。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如今大家在同抗疫情的情況下、鄰裡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得更好。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 磕磕碰碰 和和睦睦 說說鄰裡那些事兒
    救護車來了,擔架進不去電梯,群裡招呼一聲,馬上有人來幫忙;家裡要裝修,提前在群裡跟鄰居打聲招呼,生活工具互通有無,生活小忙互相幫助,業主群、小區群、單元群……網絡社交的興起,方便了鄰裡友好交流。不過,家長裡短間,也有糟心事。前不久,家住御河新城小區的吳文靜,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 「破冰」遊戲拉近鄰裡距離大渡社區鄰裡活動豐富多彩,陌生鄰裡成熟...
    近日,柯橋街道大渡社區鄰裡中心內,小區居民正在玩「破冰」遊戲。「我叫楊仙娣,今年63歲,家住潤澤大院5幢。」一位大媽這樣說,然後後面的居民逐一進行自我介紹。大家一起搭著肩,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以及居住地點。破冰,顧名思義就是讓陌生人在短時間內熟悉起來。「破冰」遊戲是做十分簡易的遊戲,少量的動作,少量的身體接觸,最簡單的規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彼此漸漸熟悉。
  • 鄰裡之間的小摩擦
    在日常生活中,鄰裡之間肯定會有接觸,有交集,發生的故事會各有不同。有好事,肯定也有不好事,說一段我的故事。我和老公結婚時,這個鄰居她們家門朝北,我們家門朝東,房子連著房子。她們家有一間廚房的窗戶是朝陽的,有個窗臺。
  • 樓上小孩太吵,樓下用震樓器還擊,鄰裡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如今的社會,鄰居之間的關係遠遠沒有以前親密了,大家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一旦鄰裡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那麼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影響。在甘肅的臨夏就發生了一件事情。住戶張先生說,樓上2歲的小孩子跑來跑去太吵了,影響到他的母親,他無奈才用震樓器還擊。而樓上則稱,小孩子跑來跑去很正常,會儘量去管。那麼,鄰裡之間到底應該如何相處呢?
  • 北京日報評論:居民輪值搞衛生值得提倡
    讓「值日牌」重新流動起來,引導更多居民加入到愛護公共衛生的隊伍中,喚醒的正是一份對身邊環境的主人翁意識。有人認為,「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實上,不管是自家屋內,還是「門前雪」,又或者「他人瓦上霜」,都是環境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疫情期間,因同走樓道、同乘電梯被感染的現實病例,更讓人深刻地認識到人居環境遠不是關起門來那一方天地。
  • 酒窩老師的微信課堂 讓大愛在鄰裡之間傳遞
    一種愛的溫暖在鄰裡之間傳遞。卡納溪谷23棟微信群裡,鄰居們有個共同的學習時間在美麗的卡納溪谷小區23號樓,有這樣一個鄰居微信群,每個星期的二、四、六,五十多位鄰居都會在群裡聽到一個圓潤柔美的聲音給大家講課。講課的老師趙晉娟長著一對深深的酒窩,鄰居們都親切地叫她酒窩老師。
  • 光明日報:為何不讓「麻雀學校」飛起來
    原標題:為何不讓「麻雀學校」飛起來   日前,有媒體報導甘肅10人以下的「麻雀學校」(指規模小、條件差、人數少的學校)達3100餘所,這些學校的去留問題引起社會關注。這一問題在全國廣大農村地區具有普遍性,涉及數量巨大的偏遠貧困地區的群眾利益,需要慎重解決。
  • 鄰裡之間交往應該多多謙讓
    從古至今,鄰裡之間交往如果過分計較,總會出現矛盾。如果多多謙讓,這些矛盾就不會存在了。這讓我想起一則古時候的故事。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 《光明日報》點讚《嗨唱轉起來》:用音樂打破交流壁壘
    湖南衛視全民音樂綜藝互動秀《嗨唱轉起來》第二季已於近日播出。《嗨唱轉起來》第二季開播至今,收視口碑雙贏,更在歡樂之外引發了全民情感共振。近日,《光明日報》客戶端更刊文「關注大眾內心狀態,用音樂傳達人文關注,《嗨唱轉起來》背後的溫情洞察」,為節目立意和對音樂、社會、乃至各行業工作者群像的洞察點讚。
  • 鄰裡間怎樣和睦相處的
    遠親不如近鄰,鄰裡和睦,對每個家庭都有好處。鄰裡之間經常打鬧、打架,既影響兩個家庭的生活,也影響其他鄰裡家庭的安定,那麼,怎樣才能處好鄰裡關係呢?   鄰裡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接觸十分頻繁,所以應當講究文明,禮貌相待,努力做到互敬、互信、互助、互讓,和睦相處。鄰裡之間,往往由於工作不同,家境不同,脾氣性格各異,興趣愛好不大一樣,容易產生分歧,但只要相互尊重、關心和諒解,是可以友好相處要互相幫助。
  • 鄰裡守望相助 共建美好家園—— 北京市第二屆「社區鄰裡節」掠影
    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不僅給社區居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更促進了鄰裡之間的相識、相知、相熟和相助。全區177個社區圍繞「鄰裡守望相助 共建美好家園」主題,舉辦了344場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共有2.18萬餘人次參加活動。與第一屆不同的是,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實際,全區居民積極通過線上線下各種方式參與其中,互相交流,在「社區鄰裡節」的平臺上共話家常、同享鄰裡情。
  • 西安街頭髮放「鄰裡關係小調查」問卷 年紀越大鄰裡關係越和睦
    日前,華商報記者走上街頭,隨機向市民和遊客發出共計100份鄰裡關係調查問卷,回收率100%。記者從這100個樣本裡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現象。  近8成被調查者認為集體活動有利於加強鄰裡關係  這份問卷共計17個問題,除了第一個性別問題,其他包括「您與鄰居相互幫忙過嗎?」「您認為導致鄰居之間冷漠相待的原因是什麼?」「您認為哪些方式有助於加強鄰裡間溝通?」
  • 我們沒必要,裝得很熟絡
    小蝸記2020.11.23最近看視頻,主持人吳昕說了一段話:「被迫社交是一件完全沒有必要的事,首先你要是不是那種性格的人,你假裝跟大家很嗨很熟絡,大家也會覺得挺累的。」內向的人,大多是慢熱的人。內向且慢熱的人在社交方面大都不擅長,更是很少社交。
  • 居家養老 離不開鄰裡之間「搭把手」
    30年鄰裡情,彼此間的信任和默契早已心照不宣,她們的感情更勝似親姐妹。張輝臣說:「看看我倆,她歲數比我小,我卻總叫她大姐姐,因為她就像姐姐甚至媽媽一樣,特別關心人。兩個孩子都不在跟前,我有事就找她,我信她。」  張輝臣住院療養期間,鄰居們輪流送飯探望。出院後,她更是得到大夥無微不至的照顧,一點都不覺得寂寞。
  • 鄰裡情是社區治理的「粘合劑」
    一個小小安排,既拉近了鄰裡關係,又化解了現實困難,頗具啟示意義。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過去一個大雜院或一棟筒子樓裡住的,常是知根知底兒甚至同一個單位的人,鄰裡間的交往和幫襯往往比親戚都多。但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人上了樓、搬進了商品房小區,「單位人」成了「社會人」,「鄰居相見不相識,不知對門是何人」成為常態。
  • 鄰裡之間鬧矛盾了如何處理
    鄰裡之間相處不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鬧出一些矛盾,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和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相處,所以處理好鄰裡之間的矛盾就顯得十分的重要。遇到矛盾及時化解。遇到和鄰居有矛盾了要趁熱打鐵,不可以不聞不問,這樣在以後的相處過程中會造成尷尬的局面。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1949年   5月9日 光明日報社社務籌備委員會成立,其組成人員由中國民主同盟總部推定,章伯鈞任主席,成員有胡愈之、薩空了、林仲易、孫承佩、嚴信民、謝公望。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接收北平《世界日報》的房屋財產和機械設備,在此基礎上出版發行一份報紙,並定名為"光明日報"。
  • 遇到拆遷時,鄰裡間是如何互相傷害的?
    因此,鄰裡鄰居的情況與自己的家的補償沒有直接關係。這是一個大原則,需要廣大徵拆人牢記!在現實生活中,徵收的一方經常會拿鄰居的情況做幌子,強調哪個鄰居已經把字籤了,如果你不籤字就會顯得怎樣怎樣,這種說法是沒有絲毫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