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秘技七:高徒出名師

2020-09-03 復旦張軍平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韓愈《雜說四·馬說》

導師有的時候就像伯樂,尋學生就像在耐心地尋找能在導師自己的研究興趣或方向上施展才能的千裡馬。

怎麼找呢?我這裡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和體會。

第一個值得優先考慮的當然是本校的本科生,畢竟遠水不如近鄰!

而從時間跨度來看,從大一開始尋找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尤其對於青年老師來說,這是個能找到本校本專業特別優秀學生的時間節點,因為諸多原因,多數資深教授鮮有機會、也沒有時間去接觸大一的新生。

如何接觸呢,當班導師是一種辦法。計算機學科有個ACM競賽,組織編程和有比賽經驗的學生參賽,這也是接觸、了解和選拔學生的機會之一。我想其它學科也應該有類似的。另一種更自然的方式是承擔本科生課,如基礎課程。

我曾經有過講授大學物理課的經歷。因為學院搬遷校區,導致原來物理系的老師們不願意跨校區來上課,只好內部挖潛。作為當時的青椒,我也只能硬著頭皮接下了組織交待的任務,雖然大學畢業後我有近16年沒碰過物理了。為了防止露餡,在備課期間我甚至連廣義相對論都自學掉了。這狀況總讓我想起了某天我大學同學在市裡圖書館自習,偶遇電視臺來採訪的情景:記者問之在看什麼書,答「廣義相對論」。我媽從電視上看到告訴我時,我想當時的記者應該和我一樣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而現在為了上好大學物理,我把自己也震撼了。更刺激的是,我在課堂上甚至講過一次黑洞白洞的物理學原理,我估計臺下的學生們和臺上的我一樣,其實都是一頭霧水。不過這段經歷也給我帶來意外的收穫,重新打造了甚至拓展了我的物理基礎,還有就是遇到了一個好學生。

教大一物理課的期間,一位坐前排的男學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特別愛課堂上問問題,角度也很新穎,幸好我是按大於百分之一百二十來準備備課內容的,勉強能夠應付他的問題。不過我對他提問的方式非常有印象,覺得有可能適合做研究。教了一段時間課後,我便試探性地問他有沒有興趣參加我研究小組的討論班。

他來了,不過最開始我們也只是一如平常地聽報告,偶爾他也提提問題、做個報告。到學期快結束時,他過來找了我,希望能切入實際課題。當時我正想著和北京大學的袁曉茹老師如何把機器學習和可視化有機結合起來,恰好袁老師辦了一期可視化的暑期培訓班,我便派他學習去了。開學回來時,他在討論班給大家回顧了培訓班的內容,有個點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如何將三維的數據通過二維的方式渲染出來。因為我們小組研究的一個方向,步態識別在當時要麼依靠視頻數據即三維數據來完成的,要麼通過平均獲得二維圖像來實現。前者耗時長精度高,後者可實時但精度低一些,那麼可視化領域的這項技術能否挪過來,在二維模板上保持住三維的時間信息呢?

我只是把這個初步且不成熟的想法分享給他。而後他很快就把這個想法細節化,並實現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小看這個實現,說起來簡單,裡面經歷了多少的嘗試、失敗只有個中人的他才能體會。經過CVPR的拒稿,然後再根據意見修改,初步的工作發表在ECCV2010上,而完整的工作則發表在2012年的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簡稱IEEE TPAMI)上,一個曾經被計算機學科認為,發表一篇就可以吹一輩子牛的期刊上。幾個評審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指出這一工作的思路以前沒見過,屬於原創性很高的成果。這項工作後來被大坂大學一個專做步態識別的小組,在他們發布的新步態數據集進行了第三方測試,被認為是當時的前六個state-of-the-art算法之一,排名第三。而我學生在TPAMI發表其工作時,那年他才大三剛結束,他叫王晨。考慮到這類期刊投稿、審稿到接收的時間一般在一至兩年,本科生能在此期刊上發表,絕對是非常罕見的。

這是第一種尋找學生的辦法。不管學生是否以後跟你讀研,通過本科期間進入實驗室、參與討論班和課題的方式,學生都能儘早獲得科學的、系統的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從培養學生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值得的。當然,這種方式的不足在於,與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的課業壓力相對較大,很多情況下,有可能導師花了時間來指導,但不一定能達到期望的目標。

第二種方式則是到研究生選拔時間再選擇。這裡有三次能找到好學生的時間節點。

第一次,是在暑假左右的夏令營:好一些的學校,會邀請可能來本校讀研以及擬本校直研的學生參加夏令營,讓這些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細分了方向的實驗室及老師情況,以便於選拔優秀研究生。對導師來說,則可以利用實驗室介紹和交流環節來吸引與自己研究方向、興趣一致的學生。

對學生來說,在基於我上一篇講的尋師技巧的前提下,不妨在此期間開始寫信聯繫導師。不過在郵件聯繫導師時,務必注意基本的禮貌。如寫信的格式,不要英雄不留名字,讓老師們看完信也不知道是誰寫的;也最好只寫給一位老師的,千萬不要傻乎乎地群發找導師郵件。那樣的話回信的責任心會被平均到低於閾值,然後會沒有一個老師回信。也請耐心等老師的回覆,不要過於著急去問一位老師;也儘量不要用一看就沒有誠意的統一模板來寫聯繫信。

第二次,是9月份的推免,這一次將從全國的推免生中篩選符合本校本學科發展的學生,以及對第一次安排還不太滿意的進行再次篩選。與第一次只是意向性的雙向承諾相比,這一次將最終確定推免生是否來本學院就讀研究生。從統計意義來講,這兩次的學生綜合能力要相對好一些,因為這些學生都是學院或系根據報名學生的簡歷及在校期間的GPA(俗稱績點)做了初篩的。簡歷和績點能從多個側面反映學生的能力,包括成績的穩定性,在某些課程的學習能力、如人工智慧專業喜愛看到的數學課高分,以及相應的科研經歷,如是否做過某些課題、是否參加過ACM競賽、數模競賽,有無企業相關實習經驗等。

在這兩次選學生的環節,導師也需要謹慎。比如由於夏令營並非一家開設,有些學生可能同時申請了多家, 因此,他們也在做多項選擇,尤其是簡歷一看就比較優秀的學生,很有可能最終會選擇排名更靠前的學校來讀書。又比如學生可能也會在專業碩士和科學碩士之間、收費與不收費、有無住宿、學校推薦的研究方向等多因素上進行考慮。在這些情況下,導師和學生事實上都不得不找對自己有利的平衡點,確保名額和機會都不被浪費掉。

第三次,除去這兩次機會,還有一次通過全國研究生統考來獲得讀研資格的機會。一般來說,筆試的內容包括英語、政治和專業課。根據分數分布和擬錄取人數比例來劃定研究生面試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專業課的成績事實上不太能反映考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真正讀研後,研究生的方向非常細化,往往與專業課基礎知識是否紮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所以,單憑這個分數來篩選的話,有可能挑到高分低科研能力的學生。

作為對比,國外在篩選研究生的筆試環節時,較少採用這樣一種能依賴記憶力和刷題方式獲得高分的方式。以美國為例,其研究生入學考試,一般是要求GRE分數。該分數體現了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和詞彙量、數學基礎以及英文文章寫作能力。這些能力都能更好地幫助評判考生的科研能力。

既然已經按分數篩選了能進入面試的學生,那如何進一步去選擇呢?理論上,面試的老師們需要從1)基礎、綜合能力、興趣愛好、應變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評估,2) 同時也應該考核學生在具體研究方向上的科研能力,因為每個人的天賦是不同的,以理工科來說,有些人動手能力強,有些人數學基礎好,有些人編程能力強,諸如此類。

但由於面試規則的限制,面試老師又是來自學院的不同方向, 有可能無法判斷學生的具體科研能力,也難以根據可能相吻合的導師的研究方向來針對性的提問了。另外,因為多數情況下,每個考生的面試時間只有十五分鐘,也極有可能因為第一印象形成的錨定效應導致對學生的錯誤判斷,導致面試成績好但實際科研能力一般的被選擇進來。

要避免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面試的老師們有豐富的經驗和責任心,另一方面可能需要在錄取後進行進一步的篩選和評估。我個人的建議是,不妨請自己小組的研究生和老師一起進行一輪評估,因為他們對研究方向的認識比面試組的導師們更具體,在技術細節上更容易判斷學生是否有真材實料,在基礎上也更清楚學生的功底。

這樣的面試,從理論上來講,應該先於研究生面試前進行,不管是博士還是碩士,才真正從學生和導師雙向公平的角度來擇優選擇學生,且有機會選擇到一些分數不太高,但確實有研究天賦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嚴重偏科的。畢竟到了研究生階段,我們更應看重的是科研能力,而非死記硬背的本事。

我這裡有個研究生就比較有這樣的代表性。他叫田宇坤,他的英語連大學英語六級都沒過,不過我一開始就沒注意到這個問題。來我這後,主要從事人群計數的研究。在提出一個新的算法並做完實驗後,他將論文草稿發給我。當我在電腦上打開論文,才發現他的論文比天書還難看懂,不僅低級錯誤一大籮,甚至study的複數形式都寫成studys,而且語言中也分析不出什麼清晰的邏輯,以致於花了很長時間才從一片迷茫中走出來。我甚至有一段時間曾在我的學生群吐槽,說沒過大學六級的學生以後一律不要。

不過抱怨歸抱怨,論文還是得認真改的,畢竟幫學生走完一套完整的研究生流程,論文寫作指導是必需的。修改了多少遍不太記得了,學生自己在改的過程中優化了多少次算法也記不得了,我只記得今年10月22日,碼農節的前兩天,這篇論文經過二審後正式被CCF A類期刊IE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全文接收。

這件事,也讓我在反思,也許我們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沒必要要求他有太全面的科研素質,創新能力才是學生最需要體現出來的,不足之處可以通過研究生期間的學習和導師有經驗的指導來彌補。

這大概是我覺得可以尋找好學生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從我個人來講,當老師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培養一批優秀的畢業生。而尋找到好的學生,那就有了更多在其研究方向上超越導師的可能性,就可以事半功倍,而導師也會因學生的成就順便「沾沾光」,即所謂的「高徒出名師」。

如果學生選好了,可以說高徒出名師的條件就具備了,那怎麼養成呢?下回分解 !

張軍平

2019年11月4日

參考文獻:

1. Chen Wang, Junping Zhang, Liang Wang, Jian Pu, Xiaoru Yuan. Human Identification Using Temporal Information Preserving Gait Template.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vol. 34, no. 11, pp. 2164-2176, 2012.

2. Yukun Tian, Yiming Lei, Junping Zhang, James Z. Wang. PaDNet: Pan-Density Crowd Coun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accepted, 2019.

張軍平,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動化學會混合智能專委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生物認證及智能交通。至今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20篇,包括IEEE TPAMI, TNNLS, ToC, TITS, TAC, TIP等。學術谷歌引用近3400次,ESI高被引一篇,H指數29.

出版科普著作《愛犯錯的智能體》,曾連續24次推薦至科學網頭條,曾五次進入京東科普讀物新書榜前三名。關於人工智慧發展趨勢的觀點曾被《國家治理》周刊、《瞭望》、《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等媒體多次報導。

相關焦點

  • 讀研秘技十八:完美主義的排版
    這裡我從排版軟體、論文結構、圖和表的處理、公式寫法、參考文獻排版和論文精細化調整七個方面來分析。 一、排版軟體 可能對大數人來說,尤其是文科專業的,用得最多的軟體是WORD,其次是國產的WPS 。 作為理工男,WORD我用得較少。
  • 復旦大學張軍平教授 | 讀研秘技十二:重災區的論文摘要
    第三,這些方法存在什麼問題,以便引出本論文想要做的研究。第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你提出了什麼新的方法,提出的方法主要創新在哪裡,有什麼優點。第五,怎麼證明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把這五點總結出來,基本上就能給評審一個初步的印象,全文的創新是否有價值,以及是否達到了投稿的會議或期刊的錄用標準。對於有經驗或始終在一線的評審專家而言,這裡的每一句都能幫助判斷作者的工作是否真值得發表。
  • 名師出高徒
    由全國名老中醫吳中朝教授收徒所想到的……俗話說得好:名師出高徒。「名師」何以出名,靠的是淵博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教學技能和高雅的師德修養。  筆者認為,名師出高徒的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條是師之教有方,另一條是徒之學不怠,如果沒有這兩條,既稱不上「名師」,也就出不了「高徒」。兩者是有密切聯繫的。
  • 名師!嚴師!哪個更容易出高徒?
    關於到底是「名師出高徒,還是嚴師出高徒」這個問題?一直被社會各界所熱議!嚴師未必出高徒!所以,嚴師出高徒顯然是相對而言的!不可一概而論!有時候,嚴師未必能出高徒!尤其是面對今天的90,00後,家庭條件優越,孩子們恃寵而驕。
  • 名師出高徒也出低徒,何況還有假名師
    目前,擇校風愈演愈烈,原因無非就是一點:眾多家長都希望孩子享有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出成績,上名校,成大才。名校不就是名師多嗎,而名師出高徒呀。為此不惜耗費巨資買學區房,託人情,只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但,何妨暫緩自己的腳步,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想一想,是否真如人們所願,名校就都是名師呢?當然,答案大家都明白,名師只佔少數。進了名校也不見得就都能進名師班。普通學校也有名師,與其花費巨資進名校的普通班,還不如進普通學校的名師班呢。但這只是淺層次的問題,如果再深入地想一想,那麼問題就更大了。
  • 名師出高徒了沒?
    名師出高徒了沒?依然讓我們心懷感激幸運的是走出校園,步入工作崗位我們仍遇到了默默指引我們的導師而導師們也從「多年學徒」變成了「老練師傅」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吳興法院舉行「致敬我的導師 ——名師高徒那一年,我初出校園,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一句「有困難隨時找我」開啟了這段頗有淵源的師徒情誼。三十年多年的豐富審判經驗是你傳道解惑的深厚資本,法理之外的人情溫度是你教會我的第一堂課。
  • 名師出高徒 萬通師生共話「傳奇」
    人們經常說「名師出高徒」,通常意義上遇到優秀的老師,也就是成功了一半。有沒有名師以及名師的多少,往往成為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重要標準。名師為牆,高徒為瓦,是一所高品質學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名師出高徒《兵馬俑》高徒速成攻略
    「名師出高徒」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直信奉的一條名言。且不論名師和高徒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在《兵馬俑》中尋找一個靠譜的師傅,決定可以讓自己徵戰之路事半功倍。而師傅們收到一個好的徒弟,也可以幫助自己加速成長的進度喲。
  • 名師出高徒 | 年度收官
    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黃支金認真聽取了各位名師高徒的宣講,他首先回顧了集團公司「名師出高徒」活動從9月以來的開展情況,並說明了「雙導師帶徒」工作的重要性,強調此項工作不僅成為職工教育培訓中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實踐的有效途徑,而且也為青年思想教育提供了平臺和通道。同時,他對導師帶徒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1,強化責任擔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 讀研秘技十三:引人入勝的開場白
    如步態識別的策略,可以分解成基於時間序列的視頻來建模的、從視頻序列中總結出單張圖像模塊的,以及基於結構元如火柴棍結構的模型的三種範疇。再對每條思路或每個範疇,點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獻。這裡需要注意幾點。一, 不要花太多篇幅在此處進行詳細綜述,因為它會增加不必要的閱讀時長, 妨礙評審和讀者儘快過渡到理解論文的核心內容,導致抓不住重點,引發評審和讀者不耐煩的情緒。
  • 讀研秘技十二:重災區的論文摘要
    以前讀個本科就能有好的事業上升勢頭的情況,已經開始被讀研為基本標準所取代。要讓機會成本物超所值,可能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在研究生期間應該形成一個或多個或成體系的科研成果。而要讓大家了解科研成果的價值,寫成論文發表在期刊或會議上是關鍵的一步。另外,對於研究生而言,畢業論文也是必要的環節。這兩種論文中,通常都需要提供論文的摘要。
  • 名師能否出高徒?——基於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
    名師能否出高徒?——基於中國教育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吳秋翔  琚運婷  崔盛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名師出高徒」,在傳統觀念中,人們認為「名師」無論在立德、立言、立行,還是立業方面,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在建構中,好的老師無疑將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
  • 名師出高徒 (2005-5
    用我們通俗的話說就是「名師出高徒」。  老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實際上說「有其師必有其徒」更貼切些,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傅,對弟子的耳濡目染是潛移默化的,就像在力帆隊讓所有隊員心服口服的馬林說的那樣,他能夠以「德」服人,主要是因為過去他的老師年維泗就是這樣。  如今足球圈內的師徒關係很畸形,要麼是沆瀣一氣,要麼是以威制人。
  • 名師出高徒?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長遠來看,這些名師的學生,其當選科學院院士,獲得學術獎項的概率,也有2-4倍的增加。該研究還發現,是否從屬於知名學術機構,例如來自頂尖高校,從長期來看,與學生能否開創出自己的學術子領域,呈顯著正相關。對於獲獎導師的學生,其做出開創性研究的概率顯著高於非獲獎導師的學生。
  • 名師出高徒?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長遠來看,這些名師的學生,其當選科學院院士,獲得學術獎項的概率,也有2-4倍的增加。該研究還發現,是否從屬於知名學術機構,例如來自頂尖高校,從長期來看,與學生能否開創出自己的學術子領域,呈顯著正相關。對於獲獎導師的學生,其做出開創性研究的概率顯著高於非獲獎導師的學生。
  • 【名師高徒】這位同學,你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按結對導師年級排序)很榮幸參加本次名師高徒的活動,通過這一平臺,不僅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同學,發現自身的不足,更結識了一眾卓越的導師,從他們的教誨與經歷中幫助自己看得更遠、走得更遠。我為自己有導師的選擇與指引感到幸運,相信通過名師高徒,會有更多同學發掘自己的潛力,明確自身的方向,有更好的發展。
  • 名師出高徒!阿賈克斯名師遍布國安梯隊,雙向溝通機制打造青訓
    名師出高徒!阿賈克斯名師遍布國安梯隊,雙向溝通機制打造青訓
  • 六安市啟動2020年度名師帶高徒活動人員遴選工作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六安市人社局獲悉,根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印發安徽省名師帶高徒實施辦法的通知》(皖人社秘〔2017〕443號,見附件)要求,經研究決定,從即日起開展六安市2020年度名師帶高徒活動人員遴選工作。
  • 至少在武俠小說裡面,名師才能出高徒!
    至少在武俠小說裡面,只有名師才能出高徒,特別是那些玄妙的武功,若是沒有名師指點,付出再多的勤奮也練不好。他們打狗棒法和降龍十八掌都出自洪七公之手,洪七公在金庸小說裡面足以稱得上是一位名師。像洪七公這樣的名師,往往一眼就看破了玄機。
  • 【名師高徒】16位幸運同學:感謝導師,選擇了我!
    懷著忐忑的心情,報名了此次「名師高徒」活動。很早之前我就聽說了「名師高徒」這個活動,了解之後發現身邊結對成功的同學在此次活動中,結識了自己的導師,並且獲得了來自導師的很多幫助。於是乎我就萌生了來參加「名師高徒」的想法,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