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圳市,一名13歲男學生,因為寒假作業沒有寫完,心理壓力過大,最後選擇自殺。另人吹噓。才十三的學生竟然被作業逼到了絕處。這作業到底有多少呀。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作業問題的爭議也越來越大。最近關於北京中小學的發文中特別提到「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防止學生學業負擔過重」。
留作業的目地是什麼?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知識點,對當天學習的新知識進行鞏固和複習,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物極必反,作業一旦過重,就變成了負擔,帶給學生的只不太嚴和煩感,試問,這樣還能起到什麼作用?本來有的學習興趣估計也透支沒了。我們再來看看大多數學生做作業的狀態。
(1)學生自己不寫作業,第二天一早到學校抄寫其它同學的作業。作業形同虛設。
(2)學生認真寫作業,但是作業實在太多了,經常寫到半夜12點,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去上學,導致學生睡眠不足,長期處於疲憊狀態。影響身心發展。
(3)暑期作業,應該是有計劃作完,很多同學都是開學前幾天迅速突擊完成。作業有量沒有質。為了作業而寫作業。
(4)家長幫助寫作業,看到孩子對作業的苦惱,有的家長妨不住出手了,索性家長來吧。讓學生有依賴性。
(5)好像是「給家長留的作業」,有些老師留的作業,超出了學生的認知,學生根本不會,比如小學二三年級留的手抄報。只能是家長來做。這就變成形式上的東西。沒有實際意義。
看看家長的想法,作業重這個事情,是要家校聯合起來解決的,很多家長害怕得罪老師和學校,怕老師讓學生做冷板凳。一直不敢發聲,只是心裡抱怨。什麼事情積怨深的話都會爆發。
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個家長,半夜12點在群裡發微信給老師,問老師睡了嗎?並且,老師很疑惑,說這麼晚了都已經睡了有事情明天說吧,家長便說了,我的孩子還沒睡呢,還在一直寫著作業,你憑什麼睡覺了? 家長的做法固然極端了點,但我們也可想到作業的負擔有多重?
作業太多太重只是一種負擔,不會變成好成績,老師簡單地把作業和成績等同起來是不對的,作業多只是把學生捲入到無窮的機械模式中,消磨了學習的興趣,得不償失。
再看老師的角度,上學哪有不留作業的,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老師做久了,留作業也變得很機械化了,就是一定要留到量,變成一種機械的本能行為了。而且,所有老師都是留作業的呀。忘記了為什麼而留作業了。
追本溯源,家校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教學質量,那怎麼做才好呢?
(1)首先,老師要做出改變,看北京春季發文,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避免學生作業負擔過重,這就要求老師要改變過去用「量」來留作業的想法。針對當天的教學內容,針對的作業設置才好。以精為主。
(2)設計時長,家長幫助學生一起提高寫作業的效率。這個是從方法上下手,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寫作業習慣。放學後,玩、學、及其它事情,分分比例。然後大概估計寫作業的時間,每天定時不動來完成作業,然後就可以做其它事情了。家長幫助一起監督,時間長了習慣建立起來就好了。目的是把寫作業過程中的壞習慣給去掉,專注作業,效率自然會提高。
(3)給到孩子遊樂的時間,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寫作業,也要發展學生興趣方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只注重成績的學生是不太適應這個社會的,所以,其它方面必需要給出時間,比如課上閱讀,遊戲也都是學習成長的一種,只是方式不太一樣面已。
寫在最後,中國人一直有一種要出人頭地的觀念。所以,經常給自己加碼,一定程度上吧碼是好事,誰不喜歡上進的孩子和學生呢,但凡事有度,一旦過了度,則過猶不及,學校和老師一定要有這個認識。特別是近些年,我們國家國力是益增強,很多方面都有長足發展,所以,對一個人的要求更加多元,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那些抱著必須要考100分的理念已經過時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才是更道理。家長是如何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