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思考,改變學生作業之痛勢在必行

2020-12-27 李顏專注教育

2019年,深圳市,一名13歲男學生,因為寒假作業沒有寫完,心理壓力過大,最後選擇自殺。另人吹噓。才十三的學生竟然被作業逼到了絕處。這作業到底有多少呀。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作業問題的爭議也越來越大。最近關於北京中小學的發文中特別提到「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防止學生學業負擔過重」

留作業的目地是什麼?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知識點,對當天學習的新知識進行鞏固和複習,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物極必反,作業一旦過重,就變成了負擔,帶給學生的只不太嚴和煩感,試問,這樣還能起到什麼作用?本來有的學習興趣估計也透支沒了。我們再來看看大多數學生做作業的狀態。

(1)學生自己不寫作業,第二天一早到學校抄寫其它同學的作業。作業形同虛設。

(2)學生認真寫作業,但是作業實在太多了,經常寫到半夜12點,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去上學,導致學生睡眠不足,長期處於疲憊狀態。影響身心發展。

(3)暑期作業,應該是有計劃作完,很多同學都是開學前幾天迅速突擊完成。作業有量沒有質。為了作業而寫作業。

(4)家長幫助寫作業,看到孩子對作業的苦惱,有的家長妨不住出手了,索性家長來吧。讓學生有依賴性。

(5)好像是「給家長留的作業」,有些老師留的作業,超出了學生的認知,學生根本不會,比如小學二三年級留的手抄報。只能是家長來做。這就變成形式上的東西。沒有實際意義。

看看家長的想法,作業重這個事情,是要家校聯合起來解決的,很多家長害怕得罪老師和學校,怕老師讓學生做冷板凳。一直不敢發聲,只是心裡抱怨。什麼事情積怨深的話都會爆發。

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個家長,半夜12點在群裡發微信給老師,問老師睡了嗎?並且,老師很疑惑,說這麼晚了都已經睡了有事情明天說吧,家長便說了,我的孩子還沒睡呢,還在一直寫著作業,你憑什麼睡覺了? 家長的做法固然極端了點,但我們也可想到作業的負擔有多重?

作業太多太重只是一種負擔,不會變成好成績,老師簡單地把作業和成績等同起來是不對的作業多只是把學生捲入到無窮的機械模式中,消磨了學習的興趣,得不償失。

再看老師的角度,上學哪有不留作業的,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老師做久了,留作業也變得很機械化了,就是一定要留到量,變成一種機械的本能行為了。而且,所有老師都是留作業的呀。忘記了為什麼而留作業了。

追本溯源,家校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教學質量,那怎麼做才好呢?

(1)首先,老師要做出改變,看北京春季發文,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避免學生作業負擔過重,這就要求老師要改變過去用「量」來留作業的想法。針對當天的教學內容,針對的作業設置才好。以精為主。

(2)設計時長,家長幫助學生一起提高寫作業的效率。這個是從方法上下手,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寫作業習慣。放學後,玩、學、及其它事情,分分比例。然後大概估計寫作業的時間,每天定時不動來完成作業,然後就可以做其它事情了。家長幫助一起監督,時間長了習慣建立起來就好了。目的是把寫作業過程中的壞習慣給去掉,專注作業,效率自然會提高。

(3)給到孩子遊樂的時間,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寫作業,也要發展學生興趣方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只注重成績的學生是不太適應這個社會的,所以,其它方面必需要給出時間,比如課上閱讀,遊戲也都是學習成長的一種,只是方式不太一樣面已。

寫在最後,中國人一直有一種要出人頭地的觀念。所以,經常給自己加碼,一定程度上吧碼是好事,誰不喜歡上進的孩子和學生呢,但凡事有度,一旦過了度,則過猶不及,學校和老師一定要有這個認識。特別是近些年,我們國家國力是益增強,很多方面都有長足發展,所以,對一個人的要求更加多元,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那些抱著必須要考100分的理念已經過時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才是更道理。家長是如何想的呢?

相關焦點

  • 英語與未來:作業幫巧英語108招解學考分離之痛
    學生向作業幫老師報告英語成績大幅提高的喜訊 英語學習的痛,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多數人沒有機會刺破那層窗戶紙。 每當重慶小鎮學霸老師古容容看到高三學生發來成績並表達感謝時,就覺得此生跳入英語教學這個「大坑」,沒有辜負自己的初心。 她太了解英語學習的痛,也深知英語學習並不一定要走一條荊棘叢生的路,英語學習也有康莊大道可走。
  • 專題|英語與未來:作業幫巧英語108招解學考分離之痛
    新高考下,不能再受英語折磨學生向作業幫老師報告英語成績大幅提高的喜訊英語學習的痛,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多數人沒有機會刺破那層窗戶紙。過去學生們還能通過死記硬背得到分數,但是,如今新高考開啟了「新玩法」。
  • 課堂改革迫在眉睫 品質培養勢在必行
    翻轉課堂起源於美國。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一次題為《用視頻重新創造教育》的演講中提到:很多中學生晚上在家觀看可汗學院的教學視頻,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業,遇到問題時則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這與傳統的「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課堂模式正好相反,這就是「翻轉課堂」(theFlipped Classroom)。
  • AI背景下在線作業的探索與思考
    不過也不應該一味求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變化應該圍繞著人的認知規律而進行,而人的認知規律是千萬年來逐步進化的過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20年,人體大腦的認知規律幾乎是不會被改變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要讓孩子們重蹈人類思想發展中的那些關鍵步子,而且僅僅是關鍵步子」[1]。因此,所有促進學生學習的路徑都應該遵循一些不變的東西而進行「變」。
  • 小學生作業託管的目的之思考
    【小學生作業輔導的目的是什麼?】近幾天我的百家號斷更了,除了忙事之外,也一直在思考一些事兒:託管輔導作業的目的是什麼?個人認為讓學生好好完成作業只是表面上的目的。這也是很多家長把孩子送託管班時,經常會表達的想法。
  • 輔導作業氣到吞七顆安眠藥:作業之痛真的無藥可解?
    (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輔導作業對父母、對孩子就如一把雙刃劍,沒誰不痛。難道這就無藥可解嗎?(圖片來自網絡,侵刪)為了鞏固療效,我還整理了在輔導作業時的三大保命(自我洗腦)法則。第一、從孩子的高度思考作業的難度。
  • 教育痛點也是人性的弱點:教育理念的進步和自我改變
    這篇文章一處很多人開始議論,當然更多的還是各位家長們的思考。做這些對於家長而言是不需要太多努力,孩子的教育出問題,問題那就全在孩子身上,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去改變孩子。這個邏輯很容易切入家長們的痛點。時代在進步,教育理念也應該有所改變,回歸反對者的觀點,除了讓孩子做出改變外,其實教育的難點還在於父母自己也要做出改變。但我們都知道自我改變很難,孩子有父母管教,那父母誰管呢?最後只能靠自律,自我改變對已經為人父母的家長們來說其實才是最難的,這類改變教育痛點的方式不那麼「立竿見影」,但其實恰恰最能解決教育中出現的痛點。
  • 侯建彬:學習改變命運,作業幫一課改變學習
    一面是政府政策的傾斜關注,另一面則湧現了諸多類似於作業幫這種深耕在線教育的機構,志在貢獻力量推動教育普惠。就在今年7月9日,中小學在線教育領軍品牌作業幫正式對外發布作業幫一課2.0,一個「在家學的名師直播課」產品。據作業幫CEO侯建彬介紹,學習改變命運,我們改變學習,希望在網際網路技術更加廣泛的普及之下,讓優質教育資源觸及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改變更多孩子的命運。
  •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同時,還布置大量作業,讓學生反覆刷題,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教師即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量化方案設定的項目中,也難以做到盡善盡美。這種評價和管理方式過度形式化、功利化,看似科學合理,實則簡單粗暴,會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創新活力不足,從而導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停滯不前。
  • 巴音朝魯: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 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 帶著感情帶著...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帶著感情、帶著責任依法依規解決群眾信訪問題,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在省信訪局聯合接訪大廳,巴音朝魯與接訪窗口的信訪幹部親切交流,詳細詢問群眾來訪、反映問題及辦理解決等情況。
  • 不想改變,不敢改變,才是教學的痛
    自主的課堂,學生思維活躍,課堂生成的問題會很多。教師不僅是課堂的組織者,還是智慧的引領者。很多老師最大的擔心就是駕馭不了課堂,怕學生過於民主之後無法控制,或者擔心不懂的問題而露短。不想改變,不敢改變,才是課堂教學的痛。不想改變,懶是心結——上課就是做題改題而已。如果說也搞研究,主要研究考試題,以便如何增長考分。考什麼教什麼,考什麼學什麼,怎麼考怎麼學。
  • 「不談作業,母慈子孝;一談作業,雞飛狗跳」,作業之殤誰之過?
    對於所有讀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而言,家庭作業是他們心目中永遠的痛。網絡上,有關家庭作業的吐槽也是一浪接著一浪。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談作業,母慈子孝,一談作業,雞飛狗跳。」那麼孩子經常作業做到半夜,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談談這個話題。
  • 趣說英語:「設身處地」跟「穿鞋」聯繫真是形象啊!
    設身處地也是跟「穿鞋」有相通之處,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然後再思考問題,所以英文中的「設身處地」是「in one’s shoes」.好了,當你跟別人有矛盾的時候,千萬要把你自己放在他的「鞋子」裡面去思考哦(put yourself in his shoes),這樣也能減少一些摩擦、誤會,從而讓你能夠更和諧地與人相處。看千遍不如用一遍,趕緊找人說說用出去吧!
  • 官宣:嚴厲查處要求家長批作業和布置懲罰性作業
    所謂的「適度」,對學生來說,是在能力範圍之內的,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不影響學生正常休息的作業,叫做適度;對教學來說,能有效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有利於整體教學質量的,叫做適度。
  • 軟體商開發「作業神器」 學生只要掃一掃就可獲得暑假作業答案
    暑假作業哪裡不會就掃哪裡。近日,一系列手機APP在網絡,尤其是中小學生間火了起來。學生只需掃一掃課本上的題目,手機就會跳出「正確答案」。福州、鄭州、重慶等多地媒體也對這一APP予以關注。在看過央視昨日報導後,網友感慨自己「生不逢時」。
  • 面對突如其來的線上教學,高職院校的「變」、「痛」、「思」
    後疫情時代又有哪些思考與期待?,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改變備課方式、教學形式、互動模式,才能保證學生學習的連續性。最後評價之變,傳統教學最後的總評成績一般由平時(考勤、學生作業、課堂表現等)、期中、期末等三部分組成,過程性考核存在工作量大、較難準確評定的問題。線上教學平臺自動記錄學生考勤、學習時長、作業提交等學生學習軌跡,教師依據後臺統計數據,進行客觀、真實評價,減少教師工作量同時,加大了過程性考核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 評論:與學生辯論"遲交作業"的老師是好樣的
    一位同學未及時上交作業,認為自己和老師對交作業規則理解不同,對於「重大誤解」的後果,希望老師「共同承擔」。馬寅翔回復:「如果你能找一兩個角度,論證你遲交作業的合理性,我就接受你的作業。」這位同學寫文章論證「遲交作業的合理性」,馬寅翔則以一篇《關於「遲交作業案」的歸入法分析》回應,一來一回的精彩「辯論」走紅網絡。最終,馬寅翔接受了這份遲交的作業。   事兒大嗎?不大。
  • 教師專訪——用心改變自己,盡心教好學生
    老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是人才的塑造者,一名優秀的教師,既要不斷磨練自己、改變自己,也要教好學生,讓他們成才。譚老師就是這樣一位以「用心改變自己,盡心教好學生」為準則的教師。本期,我們有幸採訪到了譚老師,聆聽他從教之路上的所思所感。
  • 優化課堂組織形式,調整作業結構 —平遙縣第二實驗小學召開英語課改教研培訓與會議
    牢固樹立生本理念,構建生本課堂;堅持教學相長,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三、豐富組織形式。靈活使用「資源+小組學習+展示交流+教師點撥、講評、指導」形式,採取靈活的教學策略,讓課堂成為學生體驗發現與展示成功的舞臺。四、促進合作學習。應努力實現小學合作學習的常態化。五、重視課堂展示。
  • 6歲女孩未完成作業,被老師打板子住院,老師:她不哭我以為不痛
    最近,網友李女士在網上問政平臺反映,6歲女兒琪琪今年上一年級了,因沒有完成午休作業,老師非常生氣,於是用帶齒釘的板子打女兒的屁股,最後導致雙側臀部挫傷,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療,老師說道:「她不哭我以為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