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在於家庭,家庭的核心在於父親

2020-08-28 愛豆媽媽idolMom

文 / 寸進社-潘偉濤

按:2019年11月15-17日,受邀參加博鰲教育論壇,和多位教育專家交流,受益匪淺。自己平時對家庭教育也有比較多的思考,結合部分專家觀點,撰成此文,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關於教育,有句話應該已經是共識了,那就是——教育的核心在家庭。但這句話的潛臺詞,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既然「家庭」是教育的核心,那置「學校」於何地呢?核心當然只能有一個,家庭是核心,學校就只能是輔助。

為什麼學校做不了核心?

說起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可為什麼說學校做不了教育的核心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從孩子的角度講,每個孩子的智商是有差別的,雖然智商從85到115都算正常範圍,但算一下的話,上下可是相差35%的,更不要說智商115以上的聰明孩子了。智商上的差異,決定了不能用同一種教育方式,所以從孔老夫子的時代,就在倡導因材施教,口號喊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喊,這說明一直沒有做到。

從學校的角度,現代社會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國家規定小學班級不能超過45人,中學不能超過50人,實際情況呢?大城市還好,管控得比較嚴,我知道有的縣城小學的班級人數是80人以上,老師能認識學生就不錯了,哪裡還敢奢望因材施教。即便是45人,或者說30人,能因材施教嗎?一樣做不到。老師講課的難度、進度,只能面向中等偏上的學生,不可能面向所有人,這就造成學霸吃不飽,學渣吃不下。所以我們會看到頂級學霸好像玩著玩著就成了學霸,甚至還能精力過剩,再玩點別的項目。而大部分智商有限的學渣呢?其實是跟不上老師的,欠債越攢越多,想學也學不了,只好債多不愁,破罐子破摔。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教室裡,頂級學霸和學渣,都在給中上等學生陪讀,你以為你的孩子在上學,其實只是在當「高級伴讀小書童」。

再說說學校教育的目的,儘管一再提素質教育,但從教材上,還是在批量培養科學家、工程師;然後再被升學這個指揮棒控制,教學目的就變成了應付考試,尤其是最後的高考。明明知道教育與社會需要、孩子夢想是脫節的,各種方案的教改也提了 N 多年呢,結果呢?還在不斷的提,因為根本就沒有成功過。儘管我們都不願意承認,但學校教育本質上就是標準的流水線,不同學校之間的區別僅僅是生產標準不太一樣的流水線而已,不管你是生鐵、鑄鐵,還是鑌鐵、隕鐵、玄鐵,別廢話,統統給我做成螺絲釘!

從這幾個方面綜合來看,學校是做不了教育核心的,教育的核心只能是家庭,其他的不管是學校還是校外培訓機構,都只能是輔助,都是給家庭教育打下手的。

家庭做得了核心嗎?

網上有段子說,家長都是未經培訓就直接上崗的,應該搞持證上崗。沒錯,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其實是沒有資格成為孩子教育的核心的。在博鰲教育論壇上,教育學家楊東平說,家長是教育的最大阻礙;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說,學校在教育學生時遇到的問題,多數是家長的問題,是在還家長的教育欠帳,甚至是兩三代人的教育欠帳。

我們這代人,父輩年輕時多數沒有受到好的教育,自己又大多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即使取得了一些社會成就,對教育的理解還是很膚淺。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一些低層次家長的教育方法過於簡單粗暴,簡直是「動物本能」,但在更高層次的家長眼裡,我們所做的那些,又何嘗不是「動物本能」呢?不要自戀於自己的學習、教育方法,更別覺得自己曾經也算是學霸,沒考上北大清華,哪裡有資格叫學霸?

也有不少家長提倡快樂教育,散養孩子,覺得自己當初就是散養的,現在也不比別人差,再次「散養」下一代也挺好的。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從當初的小夥伴中脫穎而出,已經是個多麼幸運的「奇蹟」,現在你指望「奇蹟」在你孩子身上能再次上演,也在他的小夥伴中出類拔萃?別做夢了,你的孩子有很大概率會在「絕對成就」上超過你,但大概率會在「相對成就」上低於你,時代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你就別刻舟求劍了。

家庭必須是教育的核心,但家庭又沒有能力做核心,散養又不行,怎麼辦?學習!家長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做個學習型的家長

成為孩子信服的人,才能有「聽話」的孩子。以身作則,前提你這個「身」夠不夠「則」;言傳身教,前提是你的「言」值不值得「傳」,「身」有沒有資格「教」。不管在認知上,還是在知識上,家長都要儘可能地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努力到無能為力,建立在孩子面前的勢能,以幫助孩子儘早超越自己。

有個段子,講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小學階段是連吼帶罵,初中階段手忙腳亂,高中階段退居二線。孩子小的時候,家長還能憑著自己當年的底子輔導一下;孩子越大,家長就越力不從心,最後只能幹瞪眼,由家教老師變成專職保姆。輔導作業,還只是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家長不可能跟著孩子再學一遍,沒那個精力也沒那個智力了,況且,當年精力、智力最好的時候,也不見得比孩子現在強。其實在孩子的學業上,家長的答疑解惑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還是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這才是真正能幫得上孩子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學校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專家或者成功者總結出來的經驗,也不一定適合咱們家獨一無二的孩子。沒有人比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家長才能做最有針對性的教育,當然,前提是家長自己要成為學習型家長。研究思維方式,研究學習方法,如何讓孩子愛學習,如何讓孩子養成學習習慣……這些都需要家長自己先去學習研究,然後根據孩子的特點去教育。

做學習型的家長,就是要放棄自己的淺見、成見,只有放空自己,才有可能吸收。就像思維方式,都是這個世界上最頂級的聰明人總結出來的,我等愚人,直接拿來用就行了,甚至說,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想起來用就不錯了。如果不學習、不研究,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思維方式,怎麼能談得上運用呢?未來社會,知識的更新換代會越來越快,但思維方式的變化是很小的,能夠代際傳遞的是思維方式,而不是具體的知識。

碳9資本創始人、「兼職人民教育家」馮新老師曾經說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幾個關鍵節點上的關鍵選擇,能否做出最好的選擇,關鍵在於認知。認知從哪裡來?一方面是自我成長,另外一方面就是外部幫助,尤其是家庭。作為家長,能不能在孩子的關鍵節點上,為他們的關鍵選擇提供幫助?如果家長自己的認知不夠,就會幫倒忙,用教育學家楊東平的話,就是以愛的名義來束縛、幹預、綁架、限制孩子。不管是強迫孩子做某個選擇,還是給孩子在選擇時提供了錯誤的、水平不高的建議,都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自己的認知不夠,一邊說著「我這也是為了你好」,一邊傷害著孩子。傷害孩子感情還在其次,在孩子人生的關鍵節點上拖了孩子的後腿,那可就罪過大了。家長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僅可以正確指導孩子,也有助於孩子提升認知。而提升認知的方法,唯有自己不斷學習。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父親?

「教育」這個詞,是分為「教」和「育」的,在家庭教育的內部分工中,最好是父親負責「教」,母親負責「育」。「教」的目的是「成才」,「育」的目的是「成長「,顯然,「教」是核心,「育」是輔助。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能夠成才,這個責任更多在於父親,作為父親,必須要擔起這個責任,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往往都是開國君主雄才大略,而子孫們一代不如一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後面的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雖然能請到最頂尖的學者來教知識,但父親通常是缺位的。現在,你雖然沒有皇位需要孩子繼承,但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父愛如山」般一動不動,要參與進去,起到主導作用,做好孩子教育的掌舵人,當好一家之主,把握方向,抓大放小。

並非是歧視女性,也不是輕視媽媽在家庭教育的作用,而是父母雙方要有分工。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況,總體上,媽媽側重於「育」,感性教育,愛的教育。對孩子來說,父親在前面拉,是引領者;母親在後面推,是支持者。我和很多人聊各自的成長經歷時,多數人都認為雖然跟母親在感情上更親一些,但對自己性格、格局影響最大的,還是父親。

從家庭和諧的角度,父親也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是家庭的最大公約數,圍繞孩子教育是最容易形成共識的。不管是父母,還是老人,大家都想為孩子好,但教育理念的不同,往往形成很多家庭摩擦。如果父親能夠學習研究教育理念,並且經常在家庭內部討論,逐漸形成共識,大家圍繞孩子教育默契配合,就能減少家庭摩擦,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個角色,如果父親主動擔起來,是最容易獲得成功的。

家庭教育教什麼?

以終為始,現在請想一下,等孩子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什麼樣的能力、素養最重要?想想自己,看看周圍,你希望孩子像誰那樣?或者說某些方面像誰那樣?這些人不見得是所謂的「成功人士」,而是那些讓你有點羨慕的人,譬如過得很幸福、生活有情趣。想想是哪些能力和素養成就了今天的他們,然後再把眼光放到孩子的二三十年後,什麼對他最重要?運動習慣、藝術修養、堅韌毅力、社交能力、理財意識……我們能羅列出一大堆必要的、需要的、想要的,但我想最基本的還是三觀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三觀是立身之本,只要三觀正常,人品什麼的肯定不會差到哪去;只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養成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他永遠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其它的至於分數、證書、文憑等,長期看來,作用並沒有那麼大,二三十年後的重要性應該會更低。不管是三觀,還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家長都是最好的老師。三觀、學習習慣,這是靠天長日久燻出來的;學習方法是個性化的,沒有哪種方法能直接適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巴黎聖母院火災的時候,網上有很多聲音,有人扼腕嘆息,有人幸災樂禍,說「只嘆天道好輪迴,試問蒼天饒過誰?」我跟孩子講這件事的時候,我先講了圓明園的故事,講曾經的萬園之園,講英法聯軍,講我們去看過的殘垣斷壁。最後又講巴黎聖母院的火災,還故意說:「有人說這是報應,誰讓他們當初燒了咱們的圓明園呢?」孩子說:「也不能這樣說吧,這是所有人的損失。」我表揚了孩子的觀點,然後我們一起討論了不同人群的價值觀差異,還討論了藝術品的價值。這件事讓我特別欣慰,孩子的價值觀很正,沒有大的偏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靠說教是沒用的,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在出現偏差的時候及時引回正軌。

楊花柳絮滿天飛的那幾天,孩子問我:「為什麼早上沒有柳絮,放學時卻那麼多?」我沒有直接說答案,而是進行引導:一、柳絮為什麼會飛?飛行需要什麼條件?延伸到氣球、飛機、小鳥等會飛的原因有何異同。最後推理出來柳絮會飛的原因,一是因為輕,二是因為空氣流動。二、早上和晚上有什麼異同?哪些變化使得柳絮的飛行條件不具備了?最後推理出早上柳絮因為潮溼而變重,所以飛不起來了。三、以後遇到類似問題怎麼思考?教會孩子分析問題的方法,再分析幾個類似的問題,使孩子徹底掌握這個方法,成為其自身的能力。只有學會了思維方法,才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有搜尋引擎,答案太容易獲得了,一搜就有,可是,如果喪失了提出問題的能力,又去哪裡搜索呢?能夠提出問題,才能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很多學校都在往這方面引導,家庭也可以參與進來,強化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專題式學習能力。譬如前面說的柳絮問題,當問題延伸到飛行問題時,就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專題式研究。各種會飛的東西是怎麼飛的,原理有什麼不同;人類研究飛行的歷史,走過的彎路;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空間摺疊,太空旅行……只要你想延展,每個話題都可以延展得無窮無盡。在研究的過程中,孩子的科學素養、探究精神、知識挖掘能力等等,都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當孩子在這方面形成知識框架後,在學校再學到具體的知識,譬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就是往這個知識框架裡面填空,更有助於具體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有一段時間,經常看到孩子為寫作文發愁,我問她:「你們學校體育課跑步時最多跑多少米?」

「1500」

「你害怕嗎?」

「不」

「為什麼不怕?」

「因為你帶我跑過7公裡,我怎麼會害怕1.5公裡呢?」

「噢……你們現在寫作文要求多少字?」

「上學期300,現在350,估計下學期得400了吧。」

「你害怕嗎?」

「害怕,有時候就湊字數,寫廢話。」

「如果你寫過8000字的作文,是不是就不會害怕了?」

「那肯定啊,這跟跑步一樣。」

「如果寫咱們家的餐桌,8000字,你怎麼寫?」

「8000字?那得一個條紋一個條紋地描寫了吧?不過好無聊啊。」

然後我引導她在簡單描寫完餐桌之後,可以圍繞餐桌寫故事。小時候沒有桌子高,能走到桌子底下,後來就會碰著頭了,再後來就比餐桌高了,這是時間線。再根據時間線,寫一家人在餐桌旁邊發生的故事,譬如爺爺在吃飯時教育她要節約糧食,媽媽在餐桌上教她摺紙……一起討論了幾個故事,我說:「用身高變化作為時間線,把幾個故事串起來,別說8000字,8萬字都有可能啊!」

然後,我們又討論如何寫附近的一座橋。可以寫橋的四季變化,可以寫這座橋的歷史,可以寫橋給沿岸居民帶來的影響……最後,孩子興奮地揮舞著雙手說:「我現在覺得渾身充滿了創意!」

趁熱打鐵,我說:「那我們寫一篇?」

孩子答應了,兩天之後,交給我一篇科幻作文,沒寫到8000字,寫了4000,我很滿意。

小結

並不是說學校教育不重要,而是說家長要承擔起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我在教育行業做諮詢,服務過做家長教育的創業公司。大家都知道家長教育很重要,很有意義,但幾乎沒有成功的公司,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有認知的家長通常也有學習能力,不用跟你學;沒有認知的家長,不覺得自己需要學習;只有那些有認知但沒學習能力的家長才是潛在客戶,而這樣的人基本是不存在的,因為有學習能力的人,不可能會沒有認知。認知差異,可能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平等,也是最難改變的。

幾年前,我建了一個「學習型家長群」,到目前為止,所幸還沒有成為死群、廣告群( 歡迎學習型家長加入,我的微信號 panweitao,請好友請註明「家長」 )。家長自身對學習還是有自驅力的,所缺的可能只是學習方法,也就是學什麼,怎麼學。最容易也是最沒有意義的是抱怨,最有價值的是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成為「學習型家長」,放空自己,放下我們那些的原始的「動物本能」性的學習、教育方法。教育不能依賴學校,不能依賴外界,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父親。以身作則,自己就要先成為「則」;言傳身教,就要有「言」值得「傳」,此「身」可以「教」。

本文為 寸進社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有深度思考、獨立思考精神的小夥伴,搜索 寸進社 並關注,日有寸進,得寸進尺!

相關焦點

  • 鍾啟泉:課程改革的核心在於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在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全文長約 4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於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在於課堂改革,課堂改革的核心在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鍾啟泉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如今,新的創新教育浪潮正向我們走來……當今社會的教育形態以數位化、網絡化、遠程化、家庭化、個性化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三者相結合為特徵,是與信息社會時代相適應的適合每個人個性發展的生態文明教育。
  • 專家解讀: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立德樹人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立德樹人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系列專家解讀之一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王春霞  全國婦聯、教育部等九部門日前發布關於印發《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的通知。
  • 家庭的利益核心,竟然是這些!
    在婚姻裡,女生只有對家庭有貢獻,比如生孩子、做家務、孝敬父母、賺錢、提供性服務和情感服務,這些才是核心價值!當然男性也同理,男性的核心價值在於賺更多的錢和提供性服務。的確,優秀,說明你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時間 金錢 精力),對家庭的付出會減少,但是!你的優秀一開始能吸引到別人,這就是價值所在。就算你最後要回歸家庭,被嫌棄太折騰太浪費太不顧家。可是如果你一開始不折騰,你連被嫌棄的資格都沒有。另外,就算結婚了,你能保證不離婚嗎?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命力在於通俗化大眾化
    核心提示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理論的,不是玄奧的,目的在於使這一價值體系在社會成員中達到廣泛認同並切實踐行。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觀念體系,生命之根在於日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點在大眾化,難點在大眾化,生命力也在大眾化。
  • 核心家庭是個錯誤嗎?
    如果從一個短期歷史脈絡來看,中國的家庭觀念近一百年也正在經歷著一個快速解體的階段,昔日四代同堂、三代同堂的景象已經被眾多核心家庭(相對特殊的一點在於,計劃生育帶來了更多的三人核心家庭)取代。年輕人遠離父母生活在異鄉,其結婚、生育大都是在自己的城市發生的,從農村看,所謂家庭已經變成了隔代老人和孩子的留守。
  • 教育觀點·孩子的「起跑線」在於精神成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美國社會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成就的大小是與他的精神的成長、思想的格局成正比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的在於立德樹人,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這也是家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 家庭的未來在於孩子,孩子的未來在於教育
    自己在教育領域了解越多,學習越多,越發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也看到了做好教育的繁瑣,無論是哪個階段,都需要耗費大量精力。我家的孩子還沒有出生,我都感覺我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學習,去提升。對絕大多數家長來說,很多會因為麻煩,轉而選擇最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
  • 瑞思教育王勵弘:OMO戰略的核心在於融合
    來源|多知網文|任雪芸圖片來源|Pexels「數位化、跨學科、素質教育、平臺化。」這是瑞思教育宣布任命董事會主席王勵弘為新任CEO後,其在年初的瑞思教育年會上提出的四個關鍵詞。採訪中,王勵弘表示 「未來,我們希望在線上線下融合中走出一條綜合素質教育之路。」01 疫情期間,線上業務開始連成一張網2020年初,王勵弘提出了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方向,開啟了將數位化貫穿於教研、教學、管理、營銷、服務等一整個運營流程的探索。
  • 蘋果產品的魔力在於情感 核心在於精益求精
    國外媒體近日發布文章稱,風靡全球的蘋果產品的魔力在於情感。該公司把握時機和掌控媒體的能力可謂無可匹敵,這讓它能夠吊足人們的胃口,為產品的發布做足鋪墊。見證過蘋果和賈伯斯很多新品發布會的矽谷科技預測員保羅·薩夫(Paul Saffo)表示,「賈伯斯對蘋果的不朽貢獻在於現實扭曲力場,在於吊足人們的胃口後再令他們徹底折服。」「他們先是通過嚴謹的保密和對媒體的控制,然後舉行盛大的發布會引發轟動。」
  •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建設和諧家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編者按:中共中央印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的精神靈魂,推動民事主體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開宗明義確立了立法目的之一,正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做好家庭工作,有利於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通過家庭的情感認同、家長的言傳身教、家風的浸潤薰陶,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引導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家庭和睦、家庭幸福、家庭文明,促進社會安定、社會祥和、社會文明;促進黨員幹部樹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家風建設作為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切實把對黨忠誠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發揮表率作用,弘揚廉潔家風和清正黨風政風
  • 旅居養老的核心在於旅居基地選擇
    王延和表示,旅居養老的核心在於旅居基地的選擇,一個交通便捷、服務配套全面的旅居基地是旅居養老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  隨著老年人對旅遊的需求逐漸增多,老年遊的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北京市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市老年遊市場發展潛力很大。旅居養老是「候鳥式養老」和「度假式養老」的融合體。這種養老形式契合了老年人的旅遊需求。
  • 中國體制外家庭醫生:醫患矛盾在於「不信任」
    後者有別於中國大醫院的診療方式,正在逐漸擴展開來  法治周末記者 高欣發自北京、深圳家庭醫生。  這是在北京的英國醫生謝吉伯與在深圳的中國醫生朱巖近年來關注的焦點。  在北京東三環燕莎中心寫字樓內,「洋醫生」謝吉伯對法治周末記者侃侃而談。他認為,解決當下中國醫患矛盾的根本方法,在於推廣「家庭醫生模式」。在他的診所內,前來看病的多是「老外」。
  • 藤門國際王鵬: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在於服務
    這裡是2018金翼獎網易教育年度大選頒獎典禮的現場,現在做客我們專訪間的是來自藤門國際教育管理合伙人、西安分公司總經理王鵬,王總您好,首先跟我們網友們打個招呼。王鵬:網易的各位網友大家好!網易教育:恭喜藤門國際教育獲得2018年度品牌滿意度留學機構,您此刻的一個獲獎感言是什麼?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 麥肯錫:十年內以homebot為核心的智慧家庭將無處不在
    麥肯錫幾位合伙人日前在官網刊文,指出十年之內以 homebot 為核心的智慧家庭將「無處不在」,所謂的智能家居或智慧生活將以各種 Bot 為樞紐維繫。文章預計,隨著 homebot 成為用戶和商家的中間人,營銷人員要像現在做搜尋引擎優化一樣開發針對 homebot 優化的元數據和標記系統。
  • 把城市家庭從教育競爭中解放出來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的家庭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對號入座● 「教育拼媽」在城市普遍存在,母親「總管」操盤孩童發展,父親「養家」負責提供經濟資本,雖然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具有長遠價值,但不受「教育經紀人」妻子的待見● 城市父母對「獨苗」保持階層優勢費盡心思,獨生子女們獲得了遠超於父輩的教育投入,但多數家庭的教育焦慮與衝突都在於過於放大了教育的功用
  • 家庭「財務大權」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是家庭結構的問題?是主次層次的問題?輾轉反側,最後也許只能把它歸結為人性問題。當一個問題產生,我們就要圍繞這個問題的產生因素進行剖析,它的產生範圍,時間,關係結構,客觀情況,主觀情況等等。對於這個問題一旦剖析開來,所牽扯的面還真是無邊無際,如蝴蝶效應,層出不窮,變化多端,估計周文王在世都要一個三生三世呢!今天就以下幾個方面我們來做簡單的剖析。
  • Dazzling Words:Nuclear family 「核心家庭」
    最近大家都談「核」色變,不過今天要講的「核心家庭」同「核輻射」的「核」並沒有太大關係。  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指由一對夫妻及其子女組成,並且共同居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家庭。與之相對的就是extended family(大家庭)。核心家庭中的子女,無論是親生的還是收養的,在數量上並無限制。
  • 城市化競爭的核心在於城市品牌頂層設計
    城市化競爭的核心在於城市品牌頂層設計文/石章強(錦坤創始人、上海品牌委秘書長)城市化競爭的核心在於城市品牌頂層設計。北京城、上海灘、廣州市、深圳灣,攻城、搶灘、入市、溜灣,就是對城市品牌的最好詮釋和註腳,也是城市品牌頂層設計的生動體現。
  • 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於一個「養」字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狀態,是父母的教育狀態。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於一個「養」字家庭教育重在養,而不在教。現在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心力的不足,學習熱情的不足。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