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寸進社-潘偉濤
按:2019年11月15-17日,受邀參加博鰲教育論壇,和多位教育專家交流,受益匪淺。自己平時對家庭教育也有比較多的思考,結合部分專家觀點,撰成此文,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關於教育,有句話應該已經是共識了,那就是——教育的核心在家庭。但這句話的潛臺詞,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既然「家庭」是教育的核心,那置「學校」於何地呢?核心當然只能有一個,家庭是核心,學校就只能是輔助。
說起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可為什麼說學校做不了教育的核心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從孩子的角度講,每個孩子的智商是有差別的,雖然智商從85到115都算正常範圍,但算一下的話,上下可是相差35%的,更不要說智商115以上的聰明孩子了。智商上的差異,決定了不能用同一種教育方式,所以從孔老夫子的時代,就在倡導因材施教,口號喊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喊,這說明一直沒有做到。
從學校的角度,現代社會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國家規定小學班級不能超過45人,中學不能超過50人,實際情況呢?大城市還好,管控得比較嚴,我知道有的縣城小學的班級人數是80人以上,老師能認識學生就不錯了,哪裡還敢奢望因材施教。即便是45人,或者說30人,能因材施教嗎?一樣做不到。老師講課的難度、進度,只能面向中等偏上的學生,不可能面向所有人,這就造成學霸吃不飽,學渣吃不下。所以我們會看到頂級學霸好像玩著玩著就成了學霸,甚至還能精力過剩,再玩點別的項目。而大部分智商有限的學渣呢?其實是跟不上老師的,欠債越攢越多,想學也學不了,只好債多不愁,破罐子破摔。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教室裡,頂級學霸和學渣,都在給中上等學生陪讀,你以為你的孩子在上學,其實只是在當「高級伴讀小書童」。
再說說學校教育的目的,儘管一再提素質教育,但從教材上,還是在批量培養科學家、工程師;然後再被升學這個指揮棒控制,教學目的就變成了應付考試,尤其是最後的高考。明明知道教育與社會需要、孩子夢想是脫節的,各種方案的教改也提了 N 多年呢,結果呢?還在不斷的提,因為根本就沒有成功過。儘管我們都不願意承認,但學校教育本質上就是標準的流水線,不同學校之間的區別僅僅是生產標準不太一樣的流水線而已,不管你是生鐵、鑄鐵,還是鑌鐵、隕鐵、玄鐵,別廢話,統統給我做成螺絲釘!
從這幾個方面綜合來看,學校是做不了教育核心的,教育的核心只能是家庭,其他的不管是學校還是校外培訓機構,都只能是輔助,都是給家庭教育打下手的。
網上有段子說,家長都是未經培訓就直接上崗的,應該搞持證上崗。沒錯,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其實是沒有資格成為孩子教育的核心的。在博鰲教育論壇上,教育學家楊東平說,家長是教育的最大阻礙;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說,學校在教育學生時遇到的問題,多數是家長的問題,是在還家長的教育欠帳,甚至是兩三代人的教育欠帳。
我們這代人,父輩年輕時多數沒有受到好的教育,自己又大多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即使取得了一些社會成就,對教育的理解還是很膚淺。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一些低層次家長的教育方法過於簡單粗暴,簡直是「動物本能」,但在更高層次的家長眼裡,我們所做的那些,又何嘗不是「動物本能」呢?不要自戀於自己的學習、教育方法,更別覺得自己曾經也算是學霸,沒考上北大清華,哪裡有資格叫學霸?
也有不少家長提倡快樂教育,散養孩子,覺得自己當初就是散養的,現在也不比別人差,再次「散養」下一代也挺好的。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從當初的小夥伴中脫穎而出,已經是個多麼幸運的「奇蹟」,現在你指望「奇蹟」在你孩子身上能再次上演,也在他的小夥伴中出類拔萃?別做夢了,你的孩子有很大概率會在「絕對成就」上超過你,但大概率會在「相對成就」上低於你,時代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你就別刻舟求劍了。
家庭必須是教育的核心,但家庭又沒有能力做核心,散養又不行,怎麼辦?學習!家長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成為孩子信服的人,才能有「聽話」的孩子。以身作則,前提你這個「身」夠不夠「則」;言傳身教,前提是你的「言」值不值得「傳」,「身」有沒有資格「教」。不管在認知上,還是在知識上,家長都要儘可能地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努力到無能為力,建立在孩子面前的勢能,以幫助孩子儘早超越自己。
有個段子,講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小學階段是連吼帶罵,初中階段手忙腳亂,高中階段退居二線。孩子小的時候,家長還能憑著自己當年的底子輔導一下;孩子越大,家長就越力不從心,最後只能幹瞪眼,由家教老師變成專職保姆。輔導作業,還只是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家長不可能跟著孩子再學一遍,沒那個精力也沒那個智力了,況且,當年精力、智力最好的時候,也不見得比孩子現在強。其實在孩子的學業上,家長的答疑解惑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還是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這才是真正能幫得上孩子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學校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專家或者成功者總結出來的經驗,也不一定適合咱們家獨一無二的孩子。沒有人比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家長才能做最有針對性的教育,當然,前提是家長自己要成為學習型家長。研究思維方式,研究學習方法,如何讓孩子愛學習,如何讓孩子養成學習習慣……這些都需要家長自己先去學習研究,然後根據孩子的特點去教育。
做學習型的家長,就是要放棄自己的淺見、成見,只有放空自己,才有可能吸收。就像思維方式,都是這個世界上最頂級的聰明人總結出來的,我等愚人,直接拿來用就行了,甚至說,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想起來用就不錯了。如果不學習、不研究,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思維方式,怎麼能談得上運用呢?未來社會,知識的更新換代會越來越快,但思維方式的變化是很小的,能夠代際傳遞的是思維方式,而不是具體的知識。
碳9資本創始人、「兼職人民教育家」馮新老師曾經說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幾個關鍵節點上的關鍵選擇,能否做出最好的選擇,關鍵在於認知。認知從哪裡來?一方面是自我成長,另外一方面就是外部幫助,尤其是家庭。作為家長,能不能在孩子的關鍵節點上,為他們的關鍵選擇提供幫助?如果家長自己的認知不夠,就會幫倒忙,用教育學家楊東平的話,就是以愛的名義來束縛、幹預、綁架、限制孩子。不管是強迫孩子做某個選擇,還是給孩子在選擇時提供了錯誤的、水平不高的建議,都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自己的認知不夠,一邊說著「我這也是為了你好」,一邊傷害著孩子。傷害孩子感情還在其次,在孩子人生的關鍵節點上拖了孩子的後腿,那可就罪過大了。家長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僅可以正確指導孩子,也有助於孩子提升認知。而提升認知的方法,唯有自己不斷學習。
「教育」這個詞,是分為「教」和「育」的,在家庭教育的內部分工中,最好是父親負責「教」,母親負責「育」。「教」的目的是「成才」,「育」的目的是「成長「,顯然,「教」是核心,「育」是輔助。也就是說,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能夠成才,這個責任更多在於父親,作為父親,必須要擔起這個責任,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往往都是開國君主雄才大略,而子孫們一代不如一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後面的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雖然能請到最頂尖的學者來教知識,但父親通常是缺位的。現在,你雖然沒有皇位需要孩子繼承,但對孩子的教育,也不能「父愛如山」般一動不動,要參與進去,起到主導作用,做好孩子教育的掌舵人,當好一家之主,把握方向,抓大放小。
並非是歧視女性,也不是輕視媽媽在家庭教育的作用,而是父母雙方要有分工。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況,總體上,媽媽側重於「育」,感性教育,愛的教育。對孩子來說,父親在前面拉,是引領者;母親在後面推,是支持者。我和很多人聊各自的成長經歷時,多數人都認為雖然跟母親在感情上更親一些,但對自己性格、格局影響最大的,還是父親。
從家庭和諧的角度,父親也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是家庭的最大公約數,圍繞孩子教育是最容易形成共識的。不管是父母,還是老人,大家都想為孩子好,但教育理念的不同,往往形成很多家庭摩擦。如果父親能夠學習研究教育理念,並且經常在家庭內部討論,逐漸形成共識,大家圍繞孩子教育默契配合,就能減少家庭摩擦,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個角色,如果父親主動擔起來,是最容易獲得成功的。
以終為始,現在請想一下,等孩子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什麼樣的能力、素養最重要?想想自己,看看周圍,你希望孩子像誰那樣?或者說某些方面像誰那樣?這些人不見得是所謂的「成功人士」,而是那些讓你有點羨慕的人,譬如過得很幸福、生活有情趣。想想是哪些能力和素養成就了今天的他們,然後再把眼光放到孩子的二三十年後,什麼對他最重要?運動習慣、藝術修養、堅韌毅力、社交能力、理財意識……我們能羅列出一大堆必要的、需要的、想要的,但我想最基本的還是三觀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三觀是立身之本,只要三觀正常,人品什麼的肯定不會差到哪去;只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養成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他永遠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其它的至於分數、證書、文憑等,長期看來,作用並沒有那麼大,二三十年後的重要性應該會更低。不管是三觀,還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家長都是最好的老師。三觀、學習習慣,這是靠天長日久燻出來的;學習方法是個性化的,沒有哪種方法能直接適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巴黎聖母院火災的時候,網上有很多聲音,有人扼腕嘆息,有人幸災樂禍,說「只嘆天道好輪迴,試問蒼天饒過誰?」我跟孩子講這件事的時候,我先講了圓明園的故事,講曾經的萬園之園,講英法聯軍,講我們去看過的殘垣斷壁。最後又講巴黎聖母院的火災,還故意說:「有人說這是報應,誰讓他們當初燒了咱們的圓明園呢?」孩子說:「也不能這樣說吧,這是所有人的損失。」我表揚了孩子的觀點,然後我們一起討論了不同人群的價值觀差異,還討論了藝術品的價值。這件事讓我特別欣慰,孩子的價值觀很正,沒有大的偏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靠說教是沒用的,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在出現偏差的時候及時引回正軌。
楊花柳絮滿天飛的那幾天,孩子問我:「為什麼早上沒有柳絮,放學時卻那麼多?」我沒有直接說答案,而是進行引導:一、柳絮為什麼會飛?飛行需要什麼條件?延伸到氣球、飛機、小鳥等會飛的原因有何異同。最後推理出來柳絮會飛的原因,一是因為輕,二是因為空氣流動。二、早上和晚上有什麼異同?哪些變化使得柳絮的飛行條件不具備了?最後推理出早上柳絮因為潮溼而變重,所以飛不起來了。三、以後遇到類似問題怎麼思考?教會孩子分析問題的方法,再分析幾個類似的問題,使孩子徹底掌握這個方法,成為其自身的能力。只有學會了思維方法,才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有搜尋引擎,答案太容易獲得了,一搜就有,可是,如果喪失了提出問題的能力,又去哪裡搜索呢?能夠提出問題,才能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很多學校都在往這方面引導,家庭也可以參與進來,強化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專題式學習能力。譬如前面說的柳絮問題,當問題延伸到飛行問題時,就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專題式研究。各種會飛的東西是怎麼飛的,原理有什麼不同;人類研究飛行的歷史,走過的彎路;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空間摺疊,太空旅行……只要你想延展,每個話題都可以延展得無窮無盡。在研究的過程中,孩子的科學素養、探究精神、知識挖掘能力等等,都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當孩子在這方面形成知識框架後,在學校再學到具體的知識,譬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就是往這個知識框架裡面填空,更有助於具體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有一段時間,經常看到孩子為寫作文發愁,我問她:「你們學校體育課跑步時最多跑多少米?」
「1500」
「你害怕嗎?」
「不」
「為什麼不怕?」
「因為你帶我跑過7公裡,我怎麼會害怕1.5公裡呢?」
「噢……你們現在寫作文要求多少字?」
「上學期300,現在350,估計下學期得400了吧。」
「你害怕嗎?」
「害怕,有時候就湊字數,寫廢話。」
「如果你寫過8000字的作文,是不是就不會害怕了?」
「那肯定啊,這跟跑步一樣。」
「如果寫咱們家的餐桌,8000字,你怎麼寫?」
「8000字?那得一個條紋一個條紋地描寫了吧?不過好無聊啊。」
然後我引導她在簡單描寫完餐桌之後,可以圍繞餐桌寫故事。小時候沒有桌子高,能走到桌子底下,後來就會碰著頭了,再後來就比餐桌高了,這是時間線。再根據時間線,寫一家人在餐桌旁邊發生的故事,譬如爺爺在吃飯時教育她要節約糧食,媽媽在餐桌上教她摺紙……一起討論了幾個故事,我說:「用身高變化作為時間線,把幾個故事串起來,別說8000字,8萬字都有可能啊!」
然後,我們又討論如何寫附近的一座橋。可以寫橋的四季變化,可以寫這座橋的歷史,可以寫橋給沿岸居民帶來的影響……最後,孩子興奮地揮舞著雙手說:「我現在覺得渾身充滿了創意!」
趁熱打鐵,我說:「那我們寫一篇?」
孩子答應了,兩天之後,交給我一篇科幻作文,沒寫到8000字,寫了4000,我很滿意。
並不是說學校教育不重要,而是說家長要承擔起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我在教育行業做諮詢,服務過做家長教育的創業公司。大家都知道家長教育很重要,很有意義,但幾乎沒有成功的公司,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有認知的家長通常也有學習能力,不用跟你學;沒有認知的家長,不覺得自己需要學習;只有那些有認知但沒學習能力的家長才是潛在客戶,而這樣的人基本是不存在的,因為有學習能力的人,不可能會沒有認知。認知差異,可能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平等,也是最難改變的。
幾年前,我建了一個「學習型家長群」,到目前為止,所幸還沒有成為死群、廣告群( 歡迎學習型家長加入,我的微信號 panweitao,請好友請註明「家長」 )。家長自身對學習還是有自驅力的,所缺的可能只是學習方法,也就是學什麼,怎麼學。最容易也是最沒有意義的是抱怨,最有價值的是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成為「學習型家長」,放空自己,放下我們那些的原始的「動物本能」性的學習、教育方法。教育不能依賴學校,不能依賴外界,教育的核心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父親。以身作則,自己就要先成為「則」;言傳身教,就要有「言」值得「傳」,此「身」可以「教」。
本文為 寸進社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有深度思考、獨立思考精神的小夥伴,搜索 寸進社 並關注,日有寸進,得寸進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