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社會上,許多的父母、老師只看孩子的「成績」,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夠唯分數論,很多時候,父母的唯成績論,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不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甚至破壞親子關係,激化家庭矛盾。
其實在孩子上學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先抓習慣,再談成績!為什麼這麼說呢?
也許很多家長就特別奇怪了,孩子還在上小學一、二年級,不是應該抓成績的時候嗎?基礎不打好以後上了初中,高中怎麼辦呢?但其實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小學一二年級更重要的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關鍵期。
當孩子到了三四年級,思想就比較成熟了,三四年級的孩子往往都有了自己的小想法,相比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思想更加的活躍,更容易接受新鮮知識,而這個時期學習最主要的條件就是是否有一個好習慣,家長如果沒有在孩子一二年級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好習慣,到了三四年級學習就會顯得吃力了,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主抓習慣。
2016的高考狀元楊晨煜,自然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在當時成績出來以後,很多記者採訪楊晨煜的母親時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一定要狠心監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且尤其是在孩子幼兒時期,因此家長更要從小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培養孩子的自律。
家長不能只看孩子的成績,避免孩子形成只會讀書而到最後沒有規矩,沒有好習慣,沒有很好的規則意識。作為家長,孩子的習慣一定要從小開始養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一定要分清主次,避免「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1、隨處學習
善用零碎時間,每天在晨跑中、吃飯時、課間、課前、休息前等零碎時間裡記憶詞語,背誦公式,破解疑難,調整情緒。
無論怎樣各具特色,有一點他們是一致的:保證學習時間,學會見縫插針利用好空餘時間,經過日積月累,效果很可觀。
2、書寫習慣
孩子的字跡可以反映一個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孩子是否在意自己的書寫格式和學習態度,和家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字,當別人看不到我們的人的時候,字就代表了我們的形象,非常關鍵。
另外,字體的好壞也可以反映一個孩子是否會認真做事。
3、獨立作業的習慣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一二年級孩子做作業的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
所以我們要讓一二年級的孩子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4、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
要想孩子喜歡閱讀,家長本身就要閱讀才行。
有些孩子家裡連一本繪本都找不到,家長卻希望孩子成為人人稱羨的學霸。現在有很多繪本都是依照孩子的年齡階段或者是學段來編制的。
一年級的孩子,自然就有與之匹配的閱讀繪本。建議家長不論家有多小,都建一個小小的閱讀書吧,讓孩子的閒餘時間泡在書吧裡,喜歡閱讀的習慣就養成了。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這樣才有利於孩子以後的學習,以身作則,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早期教育對孩子來講是多麼重要。尤其在孩子5歲以前,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養成,而這其中,繪本的作用不容小覷。
我自己給孩子看的這套《小松鼠行為習慣管理繪本》,就特別適合5歲以前的孩子,內容也非常詳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你的寶寶有這些習慣嗎?自卑、膽小、害怕、嫉妒、耍賴、矯情、擔心、挑食。
《快樂小松鼠行為習慣養成繪本》叢書共十冊,包含了十個不同的小故事,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提出簡單方便、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平均一本才3元錢,喜歡的家長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