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教在整個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判教,也沒有宗派意識。
有人說「八宗並弘,不分彼此,無宗無派」,覺得不需要分宗派,好像分宗派就有點分門別類,搞分別似的。佛法有一種觀點叫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經常有法師講到「不要分別執著,不要有門戶之見」,但是判教判出的八大宗派都是門戶之見,這跟佛法有沒有衝突呢?關於不分別、不執著要怎麼認識?今天我們先將這個話題拋出來。
其實不分別並不等於稀裡糊塗。很多人以為什麼都可以不用分別,這不是學佛法應有的態度,恰恰相反——佛法要大分別。但這個分別不是指凡夫的分別心,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分辨,是用慧眼來看佛法中的法義、教理的差異性。
比如佛教有大乘、小乘,為什麼有大乘、小乘?如果不分別,大小都一樣,就會含混不清。既然佛講的有大乘、有小乘,就一定會有標準。大乘、小乘,就是一個判教的概念,判哪些歸大乘,哪些歸小乘。
中國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大乘,藏傳佛教也是大乘;南傳佛教基本都是小乘。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概念,就會認為佛法都一樣,哪裡有彼此、高下呢?平常我們也會聽到很多這樣的觀點,比如「佛法平等,法無高下」,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沒問題,但是如果法無高下,何必要分大乘、小乘?大乘和小乘之間有沒有高下呢?肯定有高下,大乘明顯比小乘要高。我們可以先從小乘入門,但最後一定要放下小乘,歸到大乘。
大乘諸法是不是都平等呢?我們讀《維摩詰經》就知道,大乘有很多法,一會兒被佛讚嘆,一會兒被佛呵斥。有時候佛會讚嘆學這個法好,但到了另外一個層面,又讓我們放下這個法,實際上大乘佛法本身也有高低。
佛教裡有個概念叫「權實」。「權」就是方便,「實」就是真實。這些都要通過判教才知道,否則就會籠統地說都是佛法,都是佛說的。就像學生都是老師教的,但老師講話是有分寸的,他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會講不同的道理。在座很多人都是父母,父母教育子女的時候,要達到的目標不一樣,教育方式就不一樣。
佛教育眾生也是如此,目的不同,方法就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佛所說的內容就會有差異,這就是判教要完成的事情。所以,判教在整個佛教裡面是非常重要的。判教是中國佛教的祖師從宏觀的層面,根據佛經對整個佛法作一個全面的梳理。如果對整個佛法不了解,就不知道自己目前站在什麼位置。如果我們想成佛,但是不知道什麼是佛,也不知道成佛的理論和方法,那成佛就是一個並不清晰的概念。
我們只是普通凡夫,想要成佛,就要想到怎麼成佛?有沒有方法?有沒有交通工具?所謂的交通工具就是方法。有沒有時間、精力?能不能達到成佛的要求?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用心了解的。
判教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目標和可行的方法在哪?最終能不能達成目標?不是僅指一個法,而是把所有的法都拿來比較。比較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最終極的目標。
人活在世間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每個人的認識都不同。佛法的終極目標、最高的目標是什麼?其實每個人學佛的目標都不一樣。如果目標不一樣,修學的人是不是都能按佛法統一的方向進修就不一定了。有些人學佛,就是為了找心靈寄託,求身心平安,求升官發財或世間福報,這樣的目標是不是終極目標呢?終極目標一定是佛定的,不是我們凡夫定的。因為佛法是佛說的,佛最後的目的是要把眾生引到哪裡,這也是佛定的。
學佛法,要在八萬四千法門裡找到終極目標,才算完成任務。如果找不到這個終極目標,即使在佛門裡學了十年、二十年,最後還是漫無目的。要把這些方法、原理、目標和定位都認識清楚,在整個佛教裡,沒有哪個方法能解決,只有判教才能做到。
判教其實需要慧眼,只有智慧非常高的人才能判教,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判教的。中國佛教為什麼會形成八大宗派?就是因為判教體系不一樣,判教所依據的經典不同,因此修行的最終目標也有差異,這樣就形成不同的體系。但不同的體系有一個共通點——都要解脫,最終都要成佛,佛法的終極目標就是成佛。
(來源|《概說佛法之判教》前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