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泉 | 判教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2021-03-02 法寶之音

判教在整個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判教,也沒有宗派意識。

有人說「八宗並弘,不分彼此,無宗無派」,覺得不需要分宗派,好像分宗派就有點分門別類,搞分別似的。佛法有一種觀點叫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經常有法師講到「不要分別執著,不要有門戶之見」,但是判教判出的八大宗派都是門戶之見,這跟佛法有沒有衝突呢?關於不分別、不執著要怎麼認識?今天我們先將這個話題拋出來。

其實不分別並不等於稀裡糊塗。很多人以為什麼都可以不用分別,這不是學佛法應有的態度,恰恰相反——佛法要大分別。但這個分別不是指凡夫的分別心,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分辨,是用慧眼來看佛法中的法義、教理的差異性。

 

比如佛教有大乘、小乘,為什麼有大乘、小乘?如果不分別,大小都一樣,就會含混不清。既然佛講的有大乘、有小乘,就一定會有標準。大乘、小乘,就是一個判教的概念,判哪些歸大乘,哪些歸小乘。

 

中國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大乘,藏傳佛教也是大乘;南傳佛教基本都是小乘。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概念,就會認為佛法都一樣,哪裡有彼此、高下呢?平常我們也會聽到很多這樣的觀點,比如「佛法平等,法無高下」,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沒問題,但是如果法無高下,何必要分大乘、小乘?大乘和小乘之間有沒有高下呢?肯定有高下,大乘明顯比小乘要高。我們可以先從小乘入門,但最後一定要放下小乘,歸到大乘。

 

大乘諸法是不是都平等呢?我們讀《維摩詰經》就知道,大乘有很多法,一會兒被佛讚嘆,一會兒被佛呵斥。有時候佛會讚嘆學這個法好,但到了另外一個層面,又讓我們放下這個法,實際上大乘佛法本身也有高低。

 

佛教裡有個概念叫「權實」。「權」就是方便,「實」就是真實。這些都要通過判教才知道,否則就會籠統地說都是佛法,都是佛說的。就像學生都是老師教的,但老師講話是有分寸的,他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會講不同的道理。在座很多人都是父母,父母教育子女的時候,要達到的目標不一樣,教育方式就不一樣。

 

佛教育眾生也是如此,目的不同,方法就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佛所說的內容就會有差異,這就是判教要完成的事情。所以,判教在整個佛教裡面是非常重要的。判教是中國佛教的祖師從宏觀的層面,根據佛經對整個佛法作一個全面的梳理。如果對整個佛法不了解,就不知道自己目前站在什麼位置。如果我們想成佛,但是不知道什麼是佛,也不知道成佛的理論和方法,那成佛就是一個並不清晰的概念。

 

我們只是普通凡夫,想要成佛,就要想到怎麼成佛?有沒有方法?有沒有交通工具?所謂的交通工具就是方法。有沒有時間、精力?能不能達到成佛的要求?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用心了解的。

 

判教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目標和可行的方法在哪?最終能不能達成目標?不是僅指一個法,而是把所有的法都拿來比較。比較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最終極的目標。

 

人活在世間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每個人的認識都不同。佛法的終極目標、最高的目標是什麼?其實每個人學佛的目標都不一樣。如果目標不一樣,修學的人是不是都能按佛法統一的方向進修就不一定了。有些人學佛,就是為了找心靈寄託,求身心平安,求升官發財或世間福報,這樣的目標是不是終極目標呢?終極目標一定是佛定的,不是我們凡夫定的。因為佛法是佛說的,佛最後的目的是要把眾生引到哪裡,這也是佛定的。

 

學佛法,要在八萬四千法門裡找到終極目標,才算完成任務。如果找不到這個終極目標,即使在佛門裡學了十年、二十年,最後還是漫無目的。要把這些方法、原理、目標和定位都認識清楚,在整個佛教裡,沒有哪個方法能解決,只有判教才能做到。

 

判教其實需要慧眼,只有智慧非常高的人才能判教,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判教的。中國佛教為什麼會形成八大宗派?就是因為判教體系不一樣,判教所依據的經典不同,因此修行的最終目標也有差異,這樣就形成不同的體系。但不同的體系有一個共通點——都要解脫,最終都要成佛,佛法的終極目標就是成佛。

 

(來源|《概說佛法之判教》前導)

相關焦點

  • 《塞爾達》智慧之泉位置在哪 智慧之泉位置分享
    導 讀塞爾達智慧之泉在拉奈魯山的最頂端的位置,玩家要去智慧之泉要在哈特諾村接到智慧之泉的神廟任務才能去,做完智慧之泉神像的委託後任務完成,玩家上山需要穿防寒服和吃料理
  • 塔羅測試:什麼才是你內心嚮往的終極目標
    塔羅皇帝 你直覺這座城堡的主人是「皇帝」:你是一個非常入世的人,生活對於你來說就是權力的遊戲,物質和地位都被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功成名就是你的終極目標。你的人生終極目標是建立幸福的家庭,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歸宿,這個家可以治癒你,也可以傳遞更多的正能量給家人,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綿長。 隱士
  • 終極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樣的?
    它和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它是為了實現人生終極目標的。所謂人生終極目標,應該是一個你終生所追求的固定的目標,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圍繞著它而存在。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個工作是一個自我發現的愉快的過程;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它也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他們需要把其心緒拉回到年少的時代,在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對自己所懷抱的夢想產生疑惑。
  • 教育的終極目標究竟應該是什麼?!
    教育的終極目標究竟應該是什麼?讓孩子們睡眠不足?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管理部門一再要求減負,但只要中考、高考不做出相應調整,教育資源的差距繼續加劇,管理部門敢減負,你學校敢減嗎?即使學校敢減,家長敢減嗎?!多說無用,一再整治的校外培訓越來越火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不從根源上進行的減負,事實上是加劇了孩子們的負擔。
  • 好萊塢電影裡的「不老泉」,曾是歐洲水手探索世界的重要目標
    今天我們就借著這部電影,談談歷史上的「不老泉」。《加勒比海盜4》中,英國國王喬治二世抓住了傑克,讓他去尋找不老泉,這看似天馬行空的情節,卻隱藏著大航海時代的真實歷史。不老泉,指的是喝了之後就可以重獲青春、長身不老的泉水。和中國古代的長生不老藥一樣,這種對永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終極夢想。
  • 升級改造,「智慧景區」成新名片!天下第一泉打造精品旅遊品牌
    近年來,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內外兼修,積極升級旅遊產品,持續優化旅遊服務。以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規範化為目標,深入開展景區服務水平大提升,以制度為基礎、以設施為保障,員工精神面貌進一步昂揚向上,用實際行動走出一條「服務+精品旅遊」的創新建設路線,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 人生終極目標是什麼?如果一定要給岀個結果;只能是——今生無悔
    人生是無法找到和達到終極目標的,因為生、老、病、死已經阻止了人生終極目標的實現。如果一定要勉強說出一個能夠實現終極目標的理由,也就只能勉強是——今生無悔!為什麼說勉強呢,因為誰又能夠做到今生無悔呢?到底什麼是終極目標?
  • 智慧打開的最高標誌,是「宇宙意識」
    所謂判教,因為佛家經論數量眾多、內容各異甚至不乏相悖,所以對這些經論的性質進行一個劃分,對其內容深淺進行一個判別,以使全部佛法成為一個有序而貫通的整體。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南北朝開始就已經出現了判教。隨著佛教經典的不斷翻譯,修學佛法的人越來越多,判教也不斷走向成熟和深刻。最為成熟深刻的形式是隋唐時的天台宗判教和華嚴宗判教。
  • 天下第一泉打造精品旅遊品牌「智慧景區」成為景區新名片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獲悉,天下第一泉風景區2020年在便民和人性化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  高科技來襲!人臉識別入園、智慧衛生間……天下第一泉景區科技感滿滿  智能視頻監控、票務客流數據分析,智能檢票閘機、自助售取票機,人臉識別刷臉入園、智慧衛生間……「智慧景區」正在成為濟南標誌性景點——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的一張靚麗新名片。  記者從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了解到,疫情期間景區堅持實行「線上實名預約」,確保遊客遊覽安全。堅持入園體溫檢測,亮健康碼入園。
  • 燒錢又耗時間,所以我們幹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導讀:燒錢又耗時間,所以我們幹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燒錢又耗時間,所以我們幹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大眾閱藏佛經分類與天台判教的因緣
    有一篇說大眾閱藏不應該依唯識宗三時判教做佛經分類。我感覺他這樣說好像缺乏基本佛學知識,或者對大乘經典缺乏基本信仰。三時判教是佛在《解深密經》中講的,依佛說做經典分類有什麼不妥嗎?不知道他是不知道三時判教出自佛說,還是根本不相信大乘經是佛說?他舉太虛大師的文章,說太虛大師認為三時判教已經過時。我相信太虛大師說過他引用的那些話,但一定是在特定的因緣下說的,有針對的當機眾。
  • 遊玩不再怕「三急」 濟南景區首個智慧衛生間在天下第一泉試點中
    閃電新聞記者從天下第一泉景區獲悉,趵突泉公園南門衛生間已經試安裝了智慧管理系統,建立衛生間管理平臺,這也是濟南景區的首個智能廁所。根據天下第一泉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衛生間內安裝有蹲位紅外傳感器和使用指示燈,同時增加了溫、溼度感應器。
  •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或者說最佳狀態是什麼?入世還是出世?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或者說人最佳的理想狀態是什麼?入世還是出世?誰也不想朝九晚五的上班,拼命掙錢的樣子雖然很帥,卻是人所不願。但凡有一絲辦法,誰也不想如此狼狽不堪的活著。就為了那二兩紋銀,卑躬屈膝的求人,謹小慎微的做事。在生活面前,人的面子算個球。
  • 三時判教
    在佛教史上梳理佛教體系內部結構的這項工作叫做判教。如果不理解判教,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會產生思想的混亂,甚至讀的經典越多反而越混亂。因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統裡,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說法的時候,往往相同的名言卻表達著不同的法義。《解深密經》中把佛陀一生的完整的教法分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三個相對獨立的名言系統:初時教法、二時教法和三時教法,這被稱為三時判教,也被稱為三轉法輪。
  • 教育學考研,我們到底如何達到最後的終極目標?
    我們可以從終極目標倒推,去看看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實現終極目標。於是問題來啦,教育學考研,我們最後考試前到底要達到什麼目標?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答:關鍵性定義能帶上關鍵詞自圓其說;各科框架無比清楚;答題方法論爛熟於心。第一,關鍵詞定義能帶上關鍵詞自圓其說。那麼什麼是關鍵性定義呢?
  • 校長要把教育的終極目標作為自己的追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學校教育就是關注學生成長,向學生傳遞成長的正能量。校長的教育情懷就是要關愛生命成長,維護美麗多姿的成長態勢。由此看來,教育教學改革任重道遠,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可以在教學工作中為實現這個教育終極目標盡綿薄之力:不排斥考試分數不好的學生,不刻意追求整齊劃一的成長高度和姿態,在致力於獲取良好考試分數的前提下,儘可能保護學生的個性和天賦,給學生保持興趣愛好提供必要的方便,使各類學生都得到幸福快樂的成長。
  • 海賢老和尚是真有智慧的人
    佛法的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什麼?這個一定要知道,終極是回歸自性,就是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以這個為終極目標。目標相同,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幫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無量法門亦如是。需不需要學習經教?
  • 什麼是明心見性?修行的終極目標!
    今天想跟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一個比較深的話題,人生的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修行應該修的是什麼。不管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大家追求的終極境界就是明心見性。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說我們人從出生開始是心如寶鏡的,可以照見自己。但是隨後被塵世逐漸侵染。如蒙塵的寶鏡一般,再也照不見自己。
  • 先天的智商,後天的智慧,道德經開篇第三句教我們練習提升的方法
    智商是智力器官先天的技能,智慧是我們對人、事、物、知識、過去、未來、理解、判斷……的綜合終極能力。是導致我們做出成功決策,預見未來的能力。我們可能會碰上一千個高智商的學者,但也遇不上一個智慧的人。智商是從先天遺傳中來,而智慧是使我們達到把握真理的終極能力,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練習達至的。道德經開篇第三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欲,以觀其徼」就是教我們練習的方法。
  • 般若智慧:人類意識的終極問答
    終極智慧(第一覺知,如真覺)來源於真「心」,而後又分化出妄識(虛妄的感知,如意識)。人類意識把可以看見的事物當做真實存在,看不見的事物當做虛假。這只不過是人類意識感知的判斷方式(人類用自我感知做出的虛假判斷),卻不是自然的真相(自然真實狀態)。人類一直在探尋這些問題:1、世上有沒有神?2、自然界有沒有法術(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