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材藥品大砍價衝擊下的年輕醫生們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健聞譚卓曌 八點健聞 收錄於話題#健聞精選-中國醫生26#健聞精選—帶量採購12

改革一下子到來,一刀砍掉過去幾十年的積弊時,短期劇烈的震蕩,難免讓這些年輕醫生們一度感到迷茫。

這是一家開在醫院對面的咖啡館。和其它咖啡館一樣,中午是它的高峰期。不一樣的是,在滿座的咖啡館裡,一些打電話談業務的人對著電話另一頭,提到了「支架」、「手術」等高頻詞,讓人意識到這家咖啡館確實開在醫院對面。

李真(化名)出現的時候,是中午11點零2分。他是一名剛下手術臺的骨科主治醫生,對於遲到的這2分鐘,他連說了幾次抱歉。

精確到分鐘的時間觀,是他的職業帶來的習慣—— 2分鐘,對普通人是刷一條新聞的時間,對醫生的概念,很可能是與一條生命相關的黃金搶救期。

沒穿白大褂的他,黑色衛衣、牛仔褲,搭配一雙運動鞋,看起來就像一名大學生。同行的還有他的大學同學們,也都是醫生,一個是內分泌科的劉宇(化名),另一個是心內科的錢沐(化名)。他們同在南方城市的一家三甲醫院工作,年齡相仿,都在30多歲左右。

即使沒穿白大褂,在咖啡廳裡悠閒的人群中,也能感覺到他們是醫生,他們身上總有一種「急匆匆」的氣質。確實,2020年接近年底的他們,比往年更加忙碌,這種忙碌已持續了半年。

為了追趕疫情「欠下」的工作量,醫院院長們著急補充醫院維持運營必須的「流水」,上半年幾乎完全停擺的公立醫院,從下半年開始瘋狂高速運轉。他們在其它城市的同學們,所在醫院開放雙休日門診,並將門診的掛號截止時間由中午11點半延長到12點。

他們不僅是大學同學,還是同鄉,但過去幾年,即使在同一家醫院,他們的交往卻不算多。因為忙碌,又在不同的科室,30多歲,也還沒到總是需要聚會去回憶青春歲月的年齡。但最近的相聚,他們有了新的共同話題:從去年開始的國家藥品帶量採購(下文稱藥品集採)和今年剛開始的國家高值耗材帶量集採——他們所在的內分泌科、心內科和骨科,正是改革涉及的重點科室。

比起那些高年資醫生,藥品集採和耗材集採影響的可能只有收入。而收入的減少,對已經完成職業晉升的最高點、且早已有充裕穩定的生活的他們,並不會影響生活和未來。

但對李真、劉宇和錢沐這些剛結束忙碌又收入最低的住院醫生階段,晉升主治醫生沒幾年的年輕醫生,改革影響的不只是眼下的生活,更多是關於未來的規劃,和價值觀的衝擊及重塑。

有共同生活軌跡的他們,這一年仿佛格外需要交流。他們在2020年聊的天,比過去幾年加起來說的都多。

不算好過的一年:忙碌、罰款和患者的抱怨

內分泌科醫生劉宇,當談到過去幾個月國家集採藥品進入醫院時,醫院為了完成帶量採購指標,電腦系統上總是忽然開不出原研藥時,依舊有些憤怒。

「我們也非常迷惑,也不給我們通知一下,二甲雙胍的原研藥就忽然沒了。」讓他接受不了的,是一些患者的不理解。

在他的門診醫生經歷中,比較好說話的是老年人,這部分患者佔整個就醫人群的大部分,他們大多有一種或幾種慢病,每個月的收入的不多,但用在藥費上的花費不少,當藥價降下來,尤其當一盒二十幾元的拜唐蘋(阿卡波糖原研藥),換成一塊多錢的阿卡波糖帶量採購中標的國產膠囊時,他們不僅接受,而且高興。

雖然對大部分老年患者慢病患者,國家集採對他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好事「。但影響醫生的是卻總是那一部分「難纏」的患者,尤其是一些年輕病人,直接來醫院要求只開原研藥,絕不接受替代方案;還有一些收入高的老年人,在經過掛號排隊等待等漫長的幾個小時後,發現自己開的原研藥沒有了,總把怨氣發在醫生身上。

有時,一天遇到一個這樣的患者,醫生一天的好心情就沒有了,面對患者的質疑和責罵,劉宇還沒有能力能馬上平復自己內心的鬱悶。

其實,醫生們並不知道,醫院「一刀切」將集採未中選品種段藥忽然停藥,一些省市的醫保、藥監和衛健系統曾聯合發文,不僅不支持,而且禁止醫院這樣做。

但一刀切的停藥,是醫院最簡單完成帶量採購指標的做法。即便當老百姓要求的原研藥出現在醫院的開藥系統中,醫生們也不敢多開——因為醫院會有均次處方考核,如果醫生的均次處方超標,依舊是要被罰款。

李真所在的骨科門診,上半年曾因均次處方超標,被醫院處罰了一次。具體的懲罰是扣整個科室的績效,如果門診的十個醫生均費超標,醫院會扣整個科室一筆錢。科室再看具體每個人超標多少,超標多的扣的多一些。那一次,整個骨科門診罰款20萬,最多的一個人扣了2萬——幾乎整個月的獎金。

上半年,疫情幾乎讓醫院停擺。醫生們只發基本工資,主治醫生的基本工資在1萬元左右浮動,而佔他們全部收入一半以上的獎金,直接停掉,直到下半年疫情平息、醫院進入正常狀態後才慢慢恢復。

醫生慢慢恢復的工資單背後,依舊有他們的層面上難以了解的困境:疫情結束後的公立醫院,在疫情導致的業務量減少、冠脈支架、藥品集採的政策衝擊下,大多數醫院維持運營的流水都撐不過幾個月,院長們的焦慮,轉化成一些醫院醫療行為的改變。

李真、劉宇和錢沐,忽然發現科室的住院時間和檢查規則有了一些改變:原先要住院7天的病人,如今把住院時間縮短到5天;平時提前三天才能約到的CT檢查,現在兩天就能約到。

後來,他們了解到,現在一些病人恢復到80%就讓他們出院,是為了增加醫院的床位周轉率,提高醫院收入。當然,提高住院周轉率、縮短平均住院天數的背後,除去醫院提高收入的考慮外,還有以往衛健、醫保等種種複雜指標的考核的導向,但最終醫院在近期產生如此大的改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收入壓力。

多開一些檢查,在醫生看來,是為了在全年醫院業務量縮減的情況下,對衝藥品、耗材收入下降部分,也是醫院在特殊壓力之下秘而不宣的一個選擇。

「以往腱鞘炎或者滑膜炎這些軟組織疾病,甚至拍片子都不用,高年資醫生一看就知道對方什麼毛病了,但現在,病人會多出一些超聲檢查;有時,骨科來一個病人,拍個X光片就行了,但現在會多開一個CT或磁共振。」即便身處這種環境中,李真依舊覺得有些不理解。

「之前醫院的檢查已經比較規範,不給病人多開的檢查就不開。」他希望這是暫時的,「或許疫情過去後,這種異常就會消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冠脈支架集採後:手術室的冠脈長支架,怎麼消失了?

第一批冠脈支架國家集採的靴子,在11月5日剛落地。心內科科室裡的醫生們,對一萬多的冠脈支架降到700多元的新聞,熱烈討論了幾天後,逐漸恢復平靜。

但錢沐奇怪地發現,接下來的一個月裡,手術室裡可用的長支架,像是人間蒸發一樣,從醫院裡消失了。

在動輒上萬的支架暴利時期,比起短支架,長支架多耗費的那點材料成本,不管是廠商還是代理商都忽略不計,統一品牌的長支架和短支架,售價相同。但進入百元支架時代,均價萬元級的支架降到700元,而最低中標價更是只有469元時,長支架多出來的材料成本,在廠商和代理商眼裡就變成「天價「。

病人的血管狹窄有多長,就需要多長的支架。支架的長短和鞋碼一樣,無論是42碼的腳,還是45碼的腳,只要選定一款鞋,定價是統一的。但在利潤空間大幅縮水的情況下,廠商更青睞薄利多銷的短支架。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多大的病變,短支架總歸能派上用場,而長支架就未必。

長支架的消失,讓原本習慣根據病變的長度來選擇支架的錢沐很無奈。「原本一個病變,要38毫米的支架,但一問,醫院沒有了,現在就只能給病人裝兩個短支架。」只有短支架,導致原本冠脈病變的病人,只能通過多放支架的方式來治療,手術難度對醫生來說會增加。

這個在錢沐心中的小插曲,在患者端暫時沒有引起太多反響。冠脈支架的大幅降價,使等著元旦之後放支架的患者扎堆,也會釋放一些患者安裝冠脈支架的需求。

但錢沐會有一些抱怨,他覺得自己手術量增加了,手術難度也增加了,但手術費用卻沒有增加。

耗材集採前收入可觀,集採後收入縮水一半

他們有些說不出口,但又真實存在、甚至一度成為大家心照不宣存在的耗材的「回扣「,是構成他們收入的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儘管骨科的國家帶量採購尚未開啟,但李真從錢沐經歷冠脈支架集採的感受中,能預計到自己收入的變化。

在公立醫院裡,醫生收入構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工資,另一部分是醫院給科室發的一筆獎金,科室裡再根據職稱和工作年限的不同,根據每個月每個醫生門診工作量、手術量、檢驗檢查的工作量,考核出每個人的獎金績效。

對李真這樣的外科醫生而言,主治醫生的基本工資大約在5000——6000元,手術費用和檢查費用佔獎金裡的大頭。但醫生從一場手術裡,獲得的收入並不高,他們往往是多勞多得。「一個手腕骨折,病人有醫保的話,自己要承擔的費用總額大概在2~3萬元。手術費用才2000多元,其中耗材費佔大頭,佔了1.5萬~2萬元,剩下的是麻醉住院費。」

在2000元的手術費裡,李真只能拿其中的5%——約100元。他工作量最大時,是一個月幾百臺手術,平均一天參與7、8個手術,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每個月的獎金約在2萬~3萬元。

剩下的一筆重要收入是耗材提成。骨科的一些科室,例如「關節脊柱科」是骨科醫生收入最多的科室之一,其中耗材回扣是構成他們收入的重要部分。

醫藥代表會按照耗材用量返點給治療組的組長。返點並不直接給到醫生。「我們有單獨的一個治療組,負責自己床位上的手術,一個組相對獨立管理。這部分提成是以組為單位,給到組的組長,組長再分配下去。分配原則是按照醫生年資不同分配,有些組的組長慷慨一點,發得多一點,有些組的組長發得少一點。」李真說,好比一個組長一個月手中有10萬塊錢耗材回扣,組長自己留了大概三五萬,發給副高2萬,發給主治醫生1萬,發給住院醫生5000元。

「組長就類似於承包的包工頭,分到下面的話,就完全看他自己心情了。」

這一部分依靠「組長「心情發的耗材回扣,對李真這樣的主治醫生,一個月在2萬左右。副主任級別的獎金和提成都更高,副主任醫生每個月的平均獎金在6~7萬,加上耗材回扣,總收入大概在十五六萬,是李真的8倍。

李真醫學碩士畢業6年,升任主治醫生只有兩年,他的收入由住院醫生時期的 5千元左右到如今每個月 2~4 萬元之間,不過兩年時間。這筆收入在一線城市,能夠支付房貸和孩子一個月近1萬元的幼兒園費用,也能夠讓自己在加班錯過地鐵、不得不打車時,不像以前那麼心疼打車費,這能維持忙碌生活之外的一些尊嚴。

在理性上,李真覺得國家高值耗材帶量採購,確實有利於患者費用下降;但一想起自己可能會縮水大半的收入,他覺得自己還是沒高尚灑脫到完全不在乎。而一個月幾百臺的手術,在工作量上已近飽和,他不知道自己該往哪一個方向上再努力,能夠讓自己的收入維持現狀的時間再久一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進口廠商和晉升渠道

成為高年資醫生,一直是李真努力的方向。

高年資醫生,經驗和技術能力強,收入來源也多。除去灰色的耗材回扣的收入,高年資醫生通過飛刀、講課創收的陽光機會也非常多。而耗材提成的收入,幾乎成為李真這些小醫生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收入構成,難免讓李真心裡有些疙瘩。

業務學習,是年輕醫生們極為看重的機會。和國內耗材商主要給現金回扣不同的是,返點比國產耗材低10%左右的進口耗材商,每一年,會投入一大筆錢舉辦學術會議,提高醫生業務水平。

會議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小的沙龍。在學術上有追求的的醫生們聚在一起,就一些臨床上常見的手術問題進行討論。在李真的印象裡,這種沙龍很多,一個月會有一到兩次,有時候是在咖啡廳,更多的時候是在酒店的會議室。醫生們都很積極,有時候是三四十個人,有時候十幾個人,包括大醫院的主任醫生,也有資歷低的小醫生,他們都熱愛學術,討論的主題都是乾貨,絕不是一些走走形式、陳詞濫調、大佬們商業互捧的一些會議。

進口耗材廠家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是另一種更受年輕醫生青睞的形式。李真第一次參加這種會議,是在研究生剛畢業後不久,一開始聽這些全新的技術研究,完全聽不懂,慢慢地跟上之後,才覺得受益無窮。「同樣一種疾病,原來知道只能上鋼板,現在知道有其他的治療方法,而且他們會告訴我,這個方法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裡。老外做學術研究很嚴謹,他們做動物實驗確定安全性,在人身上開展時,會長期隨訪治療療效。」

在一些年輕醫生看來,進口和國產廠商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完全不同。「很多進口廠商是把公司作為一個平臺,不光生產產品,更希望和醫生交流時,聽取醫生的一線經驗,設計更好的產品。但國內的一些廠家,只希望這個產品能快速賣掉。」

而接受學術交流的機會越多,對年輕醫生們寫論文、評職稱,越有幫助。這對於李真等年輕醫生來說,才是吸引力所在。治療的手術效果如何,使用了哪些耗材,必然會在論文中提及,如果提及國際公認的耗材品種,論文發表的機率會大。

在骨科耗材集採之後,必然會有一大批進口廠商退出。在引發的連鎖反應裡,晉升和學習的道路減少,是李真在收入之外,最為擔心的。

改革震蕩中的迷茫

醫學院碩士畢業,進入醫院,從規培醫生做起,成為住院醫生、主治醫生、一直到副主任、主任醫生、病區主任,這是任何一個醫學畢業生進入醫院後,唯一的一條上升渠道。

這也是李真、劉宇、錢沐他們毫不懷疑且別無選擇的一條道路。

開始做醫生的日子很苦,但畢竟年輕,沒有家庭牽絆,理想能支持人走很久。

規培的那兩年時間裡,劉宇一個月的獎金是2000元,工資是1000元。偶爾出去給別人帶教,收點小的勞務費,但也經常入不敷出。外地學生更是捉襟見肘,除了租房費、夥食費,所剩無幾。

李真最懷念自己還是住院醫生的時候,那時青澀,什麼都不懂。但特別積極,一門心思想提高技術、看好病。一找到一些好的、新的治療方法,他會調整方案給病人治療。即使是最簡單的膝關節骨折,一般治療方案是把骨頭釘起來,等著長好就可以了,他都在想是不是有什麼方法能固定得更牢一點?他甚至追求患者做完手術之後,馬上就能下地。

「醫生追求的就是效果好,病人功能恢復好,疼痛減少,傷口美觀,微創。」他回憶,這也是他曾經的唯一的追求。

但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逐漸增長。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劉宇女兒的教育,每個月六七千的託班費,佔到了這個30出頭的內分泌科醫生到手工資的近40%。「年底還要買房子,還房貸。」

每個月四萬多的房貸和教育支出,同樣壓在李真身上。「副主任他們還貸還完了,壓力也小了,而且他們除了耗材以外,可以飛刀,去外面講課,但像我們這個年齡,只能單靠醫院的獎金,還有耗材提成的錢,砍掉後每個月基本上沒什麼了。」

多點執業,開始成為這幾個年輕醫生們的話題,但很快,這個話題就進入了死胡同:「醫院開過領導班子會,科室領導也通知了我們,讓我們做手術儘量不要收在分院開,連自己的分院都不讓去,更別說其他醫院去了。」

砍掉的耗材收入,能否通過提高手術費用來提升?他們聽到自己的同行講過江蘇省的實踐。

2019年7月,江蘇試水高值耗材集採。一份《江蘇支架集採及全國高值耗材集採趨勢專家解讀電話會紀要》裡提到,江蘇這次改革提升了部分手術費用,如原來一個支架手術費用是6000元,省集採後,從6000元提高到8000元。

他們聽說,本來醫保局是想把提高的2000元全部獎勵給醫生,但現實情況是一些醫院要拿走手術服務費的約80%,也就意味著如果1萬元/臺的手術服務費,醫院要拿走8000元,剩下來的2000元才給科室的所有人分,包括護士、醫生。

偶爾,他們吐槽,說一句狠話,大不了轉行不幹了。但他們也都知道是說說而已,當初選擇醫學行業的一些理想主義,以及這十幾年的職業生涯,總有一些堅定的東西留下。但當改革一下子到來,一刀砍去過去幾十年的積弊時,短期劇烈的糾偏、震蕩,難免讓他們一度感到迷茫。

聊到一半,大家開始聊養老和二胎,和所有普通的、沒有醫生的飯局一樣。

很快,下午上班的時間到來,這些醫生們,匆匆回到醫院,披上白大褂,像趕赴戰場。

譚卓曌 |撰稿

王晨|責編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原標題:《耗材藥品大砍價衝擊下的年輕醫生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耗材藥品大砍價衝擊下,年輕醫生們出路何在?
    醫生慢慢恢復的工資單背後,依舊有他們的層面上難以了解的困境:疫情結束後的公立醫院,在疫情導致的業務量減少、冠脈支架、藥品集採的政策衝擊下,大多數醫院維持運營的流水都撐不過幾個月,院長們的焦慮,轉化成一些醫院醫療行為的改變。
  • 山東大型藥品砍價現場,廠家快被急哭了
    「專家們,我們已經是白菜價了。」「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做闡述,再考慮下這個價格成不成。」「真的不想籤,都被你們急哭了。」近日,「醫保局專家採購現場靈魂砍價」系列視頻走紅網絡。
  • 10元零5分拿下,山東藥品集採現「靈魂砍價」!醫生:且慢點讚
    而藥企代表表示,這個藥品的成本價30元,現在10元1角的價格已經是全國最低。為了讓價格「再低一點」,議價專家一分一分地往下砍:「10元零5分可以除盡。這麼大的量,回款又這麼有保證,快,請籤上!」某音上的這段「靈魂砍價」視頻,讓眾多網友為之點讚,認為議價專家們為了百姓能看起病,拼命砍價的樣子真俊。然而,作為一名醫生,在這裡卻要提醒大家:且慢點讚!提醒議價專家:集採時唯低價中標需要慎重!
  • 醫藥集採「靈魂砍價」的背後:事關國家民生大帳
    而11月30日,談判專家在集採過程中的「靈魂砍價」又上了熱搜。 據報導,本輪集採大部分藥品降價8成以上,最多的甚至降價高達98%! 在很多人感嘆醫療耗材暴利的同時,也可能宣告著醫療高值耗材暴利時代的結束。
  • 治理藥品耗材「回扣毒瘤」需要「標本兼治」
    治理雖然取得了階段效果,但是藥品」回扣「受到了打壓,但是耗材」回扣「異軍突起,也出現了許多與改革初衷相悖的現象。「政治高壓宏觀調控下」為何藥品「回扣「這個「毒瘤」始終不能得到根除,用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一下。藥品集中招標,醫院作為用藥主體,不允許二次議價,限制和影響了醫院管理藥品的積極性,藥品「回扣「發生了轉型,醫藥代表與醫生形成」直銷聯盟「,醫院管理難度大增。
  • RFID高值耗材櫃/藥品零售櫃解決方案
    RFID高值耗材櫃/藥品零售櫃的主要設計目的是採用高頻射頻識別技術,通過安裝在高值醫療耗材/藥品櫃裡面的高頻天線HA9428實現對貼有RFID電子標籤的藥品和耗材的實時讀取,來改進醫療行業現有在高值醫療耗材/藥品流通方式、高值醫療耗材/藥品的領用的統計工作,是以即時在庫檢測為主要功能的解決方案
  • 211家醫院結盟,開始耗材砍價(附名單)
    同時,聯盟將重點針對普通醫用耗材,聚焦臨床使用量大、採購金額高、使用範圍廣、群眾關注度高、社會反響大的醫用耗材品種,進行聯合議價、帶量談判。可以說,隨著江蘇省內帶量採購的逐漸成熟,以量換價的範圍和品種也在不斷的變大。
  • 全省藥品、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工作情況介紹
    我省高度重視、快速響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國家醫保局的決策部署,改革招採方式,創新採購機制,探索出深化醫保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藥品耗材採購新路徑,在推動藥品、高值醫用耗材價格回歸合理水平,降低虛高藥價、減輕群眾負擔,促進了醫藥行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 一臺骨科手術,耗材中的秘密只有醫生最清楚
    而且,骨科耗材的用量僅次於冠脈支架。其中,人工關節類產品,特別是髖關節、膝關節,這些價格高昂、標準化程度較高、組套又較為簡單的產品,很可能就是下一批納入高值耗材集採的產品。 另一隻靴子遲早會落地。但山東的骨科醫生何文(化名)沒想到,另一隻靴子這麼快就落地了。
  • 來看山東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專家組「靈魂砍價」
    先上一段25日下午議價的現場視頻,感受一下專家組的「靈魂砍價」。「本次藥品都是群眾反映價格高、醫療機構用量大、患者受眾面廣的藥品,涵蓋了心腦血管、消化、呼吸、腫瘤等臨床學科。經過測算,去年這些藥品在全省採購平臺採購金額約50億元。」山東省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處副處長劉智對經濟導報記者介紹道。
  • 醫藥專家靈魂砍價,廠家都要被急哭了
    澎湃新聞記者 李季 近兩日,「醫保局專家採購現場靈魂砍價」系列視頻走紅網絡。相關新聞視頻展現了11月25日山東首批藥品省級集中帶量採購的「砍價」現場。 「醫保局專家採購現場靈魂砍價」抖音話題內的兩條視頻為山東媒體發布。
  • 醫藥專家靈魂砍價,多1分都要砍,廠家...
    「專家們,我們已經是白菜價了。」「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做闡述,再考慮下這個價格成不成。」「真的不想籤,都被你們急哭了。」繼國家集中帶量採購的靈魂砍價之後,近日,「山東醫保局專家採購現場靈魂砍價」系列視頻走紅網絡。相關新聞視頻展現了11月25日山東首批藥品省級集中帶量採購的「砍價」現場。
  • 「靈魂」砍價,能為看病省多少錢?
    兩年、三批、四輪……藥品、耗材相繼參與常態化集中帶量採購談判閱讀提示近來,包括藥品和醫用耗材在內的帶量採購「愈演愈烈」。國家帶量採購逐漸常態化,地方性聯盟採購不斷落地,更多藥品藥材實現大降價,患者負擔大幅降低,醫藥行業發展格局也出現變化。
  • 醫用耗材國採牽動人心|藥品|醫療器械|周寧|醫保_網易訂閱
    (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冠脈支架是標準化產品,在醫用耗材裡相對不複雜,同時由於原材料成本差異較小,同一品牌、同一種類、不同規格的冠脈支架在當前市場上也執行同樣的價格。這應該是這次集採選擇冠脈支架作為突破口的原因。」陳頌預測,冠脈支架集採之後,心血管治療領域的相關耗材集採應該會是第二批。
  • 「靈魂砍價」能成為撬動「看病貴」的支點嗎?
    一次在某個非三甲、但很有知名度的醫院看感冒,醫生非堅持給毫無鼻炎症狀的我安利洗鼻器,一百多一瓶,純自費。向來尊敬醫生的我,久久不能忘記那個醫生帶給我的複雜感受,同時,我仿佛也對「看病貴」這個問題有了更多體悟。
  • 心臟支架從萬元降至百元,並不是 「醫生拿不到回扣了」那麼簡單
    國產和進口支架背後的機制,導致近幾年全國各大醫院臨床使用的支架,90%是國產——而本次國家冠脈支架的帶量採購,讓臨床常用的大部分支架都中選了。一位江蘇民營醫院採購科的主任坦言,在民營醫院幾乎不存在醫生拿耗材和藥品回扣的問題。民營醫院作為一個整體自行採購,冠脈支架的採購價格一般比公立醫院低20%以上。
  • 心臟支架從萬元降至百元的影響,並不是 「醫生拿不到回扣了」那麼...
    那一天,東北某省一位三甲醫院的心內科年輕醫生凌霄,體味著他同科室一位高年資醫生意味深長的話。他錯過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持續二三十年的冠脈支架萬元時代,曾在醫院裡打造出包含醫院、病區主任、助理醫生和患者的特殊但又相對穩定的生態圈。而在短短一個月內,冠脈支架沒有緩衝地急劇從萬元時代闖入百元時代,不同的價值觀發生巨大的碰撞,生態圈中每一個角色都受到衝擊,他們如何在調整中保持新的平衡?
  • 97個藥品談判成功!官方「砍價」,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這幾天,有沒有被藥品談判專家的「靈魂砍價」刷屏?專家們「討價還價」的樣子,是不是有點像生活中的我們?可不同的是,專家們「砍價」可是實實在在地為患者謀福利!這場「靈魂砍價」的成果,就是97個藥品談判成功並確定了支付標準,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
  • 藥品靈魂砍價接連上演,相關藥企打寒戰
    「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做闡述,再考慮下這個價格成不成。」「真的不想籤,都被你們急哭了。」「9元9角9分能除盡,這個很好聽」「這麼大的量,回款又這麼有保證,快,請籤上!」談判桌上堅定的語氣,霸氣的態度,如此精彩的「過招」來自於,山東首批藥品省級集中帶量採購現場。
  • 西區實時監管醫保藥品、器械、耗材「進銷存」
    西區實時監管醫保藥品、器械、耗材「進銷存」時間:2016-05-18 12:59   來源:www.panzhihua.gov.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近日,西區出臺制定了《關於加強定點醫療機構藥品、器械、耗材進銷存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對轄區各定點醫療機構的藥品、器械、耗材的進貨(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