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不是傳承北京話的最好土壤

2020-12-16 紅網

時刻新聞

—分享—

  昨日上午,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同時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一)》(下稱《報告》)。據了解,北京版報告將於9月正式出版發行,北京還將探索通過校本課程,保護和傳承老北京話。(6月1日《新京報》)
  
  一口鄉音,一份記憶,一份情感。古詩說得好,「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對一個人而言,無論如何漂泊,無論現代文明如何洗禮,都難以擺脫少小時的鄉音信息。但遺憾的是,現代文明飛速發展,地球變成了「地球村」,方言鄉音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土壤正變得越來越貧瘠,甚至連老北京話都受到了普通話的較大衝擊,日漸式微,為保護和傳承老北京話,相關方面想到了開設語言博物館、校本課程等手段。
  
  想想也是,從北京人口構成方面看,真正的老北京人比例下降,「新北京人」越來越多,一口流利的京腔京調對於「新北京人」顯得多少有點陌生。唱京劇,品國粹,聽不懂老北京話似乎總是隔著一層意思。何況,老北京話本身還承載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無論從情感還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加強鄉土教育,加強地域文化的學習,都是十分必要的。
  
  就校本課程而言,因為是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具有學校的自身特點,能夠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所以在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通過校本課程來保護和傳承老北京話,理論上來說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但是,從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來說,保護與傳承北京話的最好土壤卻不在學校。一則,方言鄉音的式微,是社會發展的問題,比如城市化的急速推進,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讓故土鄉音的空間越來越窄;二則,就課堂實施效果而言,未必夠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沒有故土鄉音的生活背景,即使學會了幾個詞彙,也不過是炫耀的資本,而缺乏實際的用途,更不用說成為維繫人與人的情感紐帶;三則,方言鄉音的生命力在於特有的生產方式與文化方式,比如老北京叫賣,晚清和民國發展至鼎盛時期,五行八作積累了眾多的叫賣調,但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對個體商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叫賣很快趨於絕跡。
  
  由此看來,方言鄉音的保護比看得見的歷史建築、摸得著的工藝品要難得多。錄音聲像等手段可以留下資料,卻擋不住「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結局,建立語言博物館,卻難抵「音漸不聞聲漸消」的尷尬,開設課程進行考核,卻陷入了「聊無一用」的悲愴現實。不是方言鄉音已死,而是其賴以存在的土壤越來越貧瘠,而是故土家鄉已全然不在原先的維度。
  
  方言鄉音是情懷,是文化。保護方言鄉音,實際就是保護特有生產方式和文化方式,從早些年的「粵普之爭」,就可以窺探到這樣一個現象,經濟越強盛,說方言鄉音的人就越多,自豪感就越強。從中人們或許可以悟到,保護和傳承北京話的最好土壤不是校本課程,而是在民間,而是在經濟與文化上確立起說方言鄉音的自豪感。
  
  文/杜建鋒

來源:紅網

作者:杜建鋒

編輯:易木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06/02/4673025.html

相關焦點

  • 如何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系統、傳承與創新
    ,構建快樂校本課程」的辦學策略。1.傳承中國經典,從誦讀做起我校經典誦讀課程與教學融合,開發了校本課程《弟子規》德育實踐課程,路隊誦讀課程和分年級誦讀課程。2.深入傳統節日,找尋中國精神為了更好地進行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結合紀念日和傳統節日進行節日文化學習和實踐活動。創新形式,以體驗和實踐為主了解節日內涵,理解傳統文化。
  • 共話美育 鄭州市第四屆中小學美術學科校本課程研究成果展舉行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12月16日,第四屆鄭州市中小學美術學科校本課程研究成果展示觀摩活動在鄭州市二七區綠地愛華學校舉行,觀摩活動上,鄭州市各縣市區的55所中小學、600多位教師共話美育。目前,連續4屆的校本課程研究成果展示觀摩活動,已次第推選出近200門校本課程觀摩展示,推動各區域美術校本課程特色性、藝術性、人文性的凸顯,形成了良好的美育氛圍。
  • 市南區三所學校德育課程獲評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近日,青島市教育局組織開展優秀校本德育課程評選活動,全市各中小學積極參與,49門課程入圍,青島基隆路小學《「翔宇」課程——愛、禮、智、健》、青島南京路小學《傳承非遺文化「麵塑」》、青島櫸園學校《小腳丫走青島》三門課程獲評2020年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 第3189期 校本課程 | 線上交流文字稿:匠心獨運巧創設 特色課程鑄新篇 ——校本課程之「特色語文課」展示與思考
    一 、特色閱讀校本課程必須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 校本課程開發開設流程
    由學校統一規劃校本課程開發內容、開發方向及課程標準要求。在開發主體上,可以部門開發,也可以團隊開發、教師合作開發,也可以是教師個人自主開發。另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由家長、社會其他行業從業者進校園開設校本課程。2.申報。由開發者按照要求進行申報。學校下發申報通知,設計統一的申報書。申報者對課程目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課時等幾個方面作簡單表述。
  • 在校本課程中「亮出自己的特色」
    一條綿延至今的石牛河,通過組織學生調查、訪問、體悟和探究,竟拓展出一門極具特色張力的綜合實踐課程《走進石牛河》,大大提升了孩子們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是的!這就是重慶市南川區鳴玉鎮中心小學校!傳承百年厚重人文底蘊,著眼於學生終身發展,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創新開發出系列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 田祥平:普通高中特色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與創新
    至90年代中期,經過豐富完善,學校開設了20餘門選修課程,初步形成了相應課程的講義。2.拓展延伸:90年代中期~2004年9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逐步沉澱了一批精品選修課,公開出版了校本教材,成立了專項課題組,將其納入學校素質教育框架。此時,校本選修課初成體系。同期,學校又開發了20多種活動課程,尤以「南開講壇」為代表。
  • 課程改革不等於校本課程建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圖改變由國家統一制訂課程計劃、教學大綱、統一安排教材的做法,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並舉的課程政策,增強學校課程實踐的活力。許多學校將課程建設與特色教育聯繫起來,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
  • 校本課程有哪些開發類型
    許多校長或教師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校本課程開發是不是讓教師編「校本教材」?我們的教師已經具備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能力了嗎?校本課程不就是興趣小組或活動課嗎,還需要什麼開發?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什麼是校本課程,還涉及到校本課程到底有哪些開發類型。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華興小學校特色校本課程展風採
    展繽紛校本課程 呈精彩校園文化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華興小學校認真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在切實保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同時,圍繞學校的「搭師生成長平臺,構追求更好文化」的辦學目標,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 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_特點_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為了達到教育目的或解決學校的教育問題,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以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教育人員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課程開發活動。校本課程開發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又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 免費微課|改變英語課堂的秘笈——小學英語校本課程分享
    在「玩樂」中學習,那將不是別人家的課堂,你也值得擁有! 在3月25日結束的自然拼讀與閱讀教學大會上,由北京市石油附小英語主任劉瑩老師帶隊分享的「校本課程圓桌論壇」受到現場老師們的熱切關注,課後,老師們紛紛提出希望有更多機會學習石油附小校本課程的開展秘笈。
  • 校本課程設計以何為本
    原標題:校本課程設計以何為本  ■丁念金   目前,校本課程建設已經成為教改的核心領域之一。然而,許多學校的校本課程缺乏理性的思考與設計,顯得有些盲目又混亂。為了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性,我們基於研究和實踐,梳理了校本課程建設的新思路。
  • 迎江區華中路三小校本課程「傳統文化」唱主角綻放別樣精彩
    9月11日起,迎江區華中路三小的校本課程相繼開班了,該校外聘專業教師授課,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孩子們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在墨香氣息中茁壯成長,也使該校文體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記者在教室看到圍棋課程教學中,來自安慶弈林棋院的教師王方根注重圍棋禮儀的培養,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了圍棋基礎知識。
  • 案例|嘉興市實驗小學:「土壤改良STEM」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
    今天展播的案例是嘉興市實驗小學的「土壤改良STEM」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教學生如何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創造熱愛勞動的氛圍,推進勞動教育高效實施。  學校介紹學校1984年被評為嘉興市重點小學,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確立了以「為學生的和諧發展奠基」為主導的辦學理念,在此理念的統領下,學校在教育管理、德育、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評價、校本課程建設等領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探索。學校相繼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中國STEM教育2029行動計劃領航學校」、「浙江省科研興校百強學校」、「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先進集體」等榮譽。
  • 校本課程普通生物學的研發
    (一)理論意義、應用價值結合選科情況,選擇適用於生物聯賽的教材,開發出符合選拔特徵的校本課程。普通生物學本為大學生命科學相關專業基礎課程,也是生物聯賽的教輔。本課程相當於在高中階段開設大學課程,作為高中生物學與大學生物專業的銜接,為未來選擇生物和醫學相關專業的同學提供幫助和準備。本課題是大學生物專業基礎課程在高中階段的整合研究,將校本課程體現為教案集或教學設計。
  • 博雅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課程建設與實踐
    落實培養目標的關鍵在於學校的課程設置,要實現學校特色化發展,校本課程建設是基石。增城碧桂園學校以「博學雅正」為校訓,志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博雅、修實、樂志的終身學習者。為每一名學生獲得幸福生活、促進個人終生發展、溶於社會並能促進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要完成這些目標,就需要多樣的校本課程。
  • 上海語言文化傳承需要「家校社」合力
    同時,地方語言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市教委在全面貫徹國家"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在保護傳承方言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鼓勵中小學根據自身實際在校本課程中自主開展上海方言文化類課程。支持幼兒園結合實際在遊戲、運動、生活等版塊,開展一些上海話童謠、遊戲等體驗活動,增加兒童聽說上海話的實踐機會。
  • 鄒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校本課程「活化教材」
    很難相信,這些滲透著民俗魅力的作品作者竟出自學生之手,全部來自該校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剪愛》。  擁有3000餘年悠久歷史的鄒城市,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厚重,不僅有陰陽板、平派鼓吹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泥塑、剪紙等民間藝術。這些璀璨的鄉土文化,為鄒城市中小學校校本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
  • 傳承京劇特色20年 這所小學把社團課堅持成了校本課程
    喜歡國粹才會主動去傳承  一曲鏗鏘婉轉的《智鬥》響起,五年級的孫千惠和李興瑞一段聲情並茂的表演,引來京劇大家們掌聲無數。兩位小演員告訴記者,他們從一年級就開始學京劇,從一開始的身段步伐到唱腔發聲,從一個字也聽不懂到能像票友一樣欣賞京劇表演,他們越來越喜歡這門國粹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