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各種英語考試的制度組合,讓英語學習變成了「全民學英語」應試怪現象,把英語學習變成了比母語學習更重要的事情,學英語就是為了考試,並且造成了巨大的學習浪費。現有的中高考制度是一種按照總分劃線錄取的制度,而高考總分是由語數外理化生(理科)或語數外政史地(文科)構成的。這樣的考試科目結構,加上語數外三大主要科目考題賦分均為150分的分數結構,逼得考生不得不把英語學習作為重中之重。除了高考英語考試制度,我們還有研究生英語考試制度和職稱英語考試制度。尤其可笑的是,某些研究領域很少用到英語,但是要取得研究生資格,英語必考,且難度不小。例如美術研究生,不管你專業多好,英語考試不達標,你就不可能被錄取。面對這種固化的體制,人們不是不思考,而是痼疾難除。也許,我們從清華教授陳丹青當年的辭職信中可以大略地讀到有識之士面對體制束縛的內心困擾和無奈:「我之請辭,非關待遇問題,亦非人事相處的困擾,而是至今不能認同現行人文藝術教育體制。當我對體制背後的國情漸有更深的認知,最妥善的辦法,乃以主動退出為宜」。職稱英語考試制度也存在考而不用的問題,許多人平時根本用不著英語,但是考職稱必須考英語。於是乎,找人替考就不在是稀奇的事情。
其六,從實際使用情況看,根本用不著全民學英語,我們沒有理由把英語學習強加給每一個人。英語畢竟是我們以漢語為母語的社會成員較少實際使用或者學完就再也不用的科目,學習英語是少數人(例如翻譯、科研工作者、外貿人員、駐外記者、對外廣播和電視主持人等等)的工作需要,大部分人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需要而已,等到考完試,拿到相應的成績或證書,英語終將會被大多數學習者遺忘。
總之,考啥都要考英語,實在是很不合理的制度。何況,各種英語考試還催生了拿英語考試吸金的社會亂象,無端地讓英語學習者成了一些機構和個人大發橫財的羔羊。
最後,我們要說,就高考制度改革而言,難就難在如何讓「一考定終身」破冰。如果一考定終身不變,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一句空話。我們知道,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狀況,一直以來都是高考改革的重大目標,有識之士一再呼籲改革,不是沒有道理。如今,高考科目之一的英語正在成為變革一考定終身的破冰之科目,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積極的探索,這樣做了,就可以實現一年多次考試的目標,就可以實現大學不同專業參考英語等級按需錄取的目標,這對完善高校招生制度,最終打破高考「一錘定音」的困局,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掌上高招服務號
中國教育在線高考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