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間,那個因為13年後要高考的五歲男孩哭了,所有人看到視頻都在笑。
但我想,一個人安靜的時候,至少很多正在讀書的孩子冷靜地想想自己的時候卻是笑不出來的。
對於自己,不知不覺,做家教已經一個多月了。
這不是我第一次兼職賺錢,更不是我第一次一對一做家教,但絕對是我成長和感悟最多的一次工作經歷。
文章可能有點凌亂,我也是想到哪就寫到哪,畢竟公眾號就是來記錄我的成長感悟的嘛。
如果你願意,就耐心看完。
無論你是讀書生涯中的&34;,監護者還是教育者。
這是我高中時期一篇語文作文題目。
那時洋洋灑灑寫了很長,也寫得很深刻,班主任在班上朗讀了,點評了。
文章大意就是差生的形成,並不僅僅是當事人自己的原因,作為教育者(老師,家長)應該給他們留扇窗,讓陽光走進他們的內心。
寫那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未成年,想法可能略顯幼稚,但現在看來,觀點依舊可行,畢竟在自己的讀書生涯中,好生與差生這兩個詞我都親身經歷過,有些感受刻骨銘心。
這個暑假接觸了很多偏科嚴重的孩子,倒也證實了自己的想法。
因為他們學不懂,接受能力慢,老師不關注差生,家長也只會無奈無法解決,這就會形成一個僵局。
導致自己越學越沒勁,厭學,不喜歡這一科,再也不敢嘗試自己獨立思考。
就像自己一些學生一樣,看到數學題目長的直接跳過,看到感覺不會的直接跳過,就算考試有時間也不再給那些「難題&34;的機會,其實耐心讀題後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簡單。甚至我教的家教生裡,還有人「猜題」的,憑感覺來。
再說,知識本來就是層層遞進的,基石沒打牢,往上走越走越難,直接自我放棄了,還有一些跳題,猜題習慣的養成,更是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就像掉進了沼澤地,只會越陷越深。
說到這,以前看過一個常識,怎樣在沼澤中爬出?
答:身體以最大程度地與之接觸。
對,去面對它。
在這個面對的過程中,教育者和監護者應該給予更多地鼓勵。
這似乎是每一個讀書人必然遇到的人生疑惑。
當然,我也不例外。
無法狡辯,小學,初中,爸媽從不管我,我讀書完全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小虛榮心,因為我考好了,所有老師都會看重你,親戚朋友都會誇你,誰不喜歡眾星捧月的感覺呢?
到了高中,遇到了打擊——因為這個世界比你優秀的人太多了,原來你並不是那顆獨一無二的月亮,頂多算顆小恆星,有幾個圍著你轉的小行星罷了。
自暴自棄,自卑自負,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高中三年我變了,整個人負能量爆棚。
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
但我迷惑時就喜歡懟天懟地懟社會,什麼社會不公論,讀書無用論,應試教育淘汰論就都來了。
是啊,我們為什麼讀書?成為死讀書,書呆子,真的好嗎?
但你有沒有想過,不讀書,你能幹什麼呢?高中沒畢業還是個未成年人吧,連工廠也不敢收童工啊,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這句話一直都是對的。
高中班主任也說過——我們總是說學歷不等於能力,但讀書怎麼不是一種能力地體現呢?學習能力也是一種能力啊。
耐心觀察,你會發現優等生真的在邏輯能力,接受能力,專注力,認真程度都是比較強的。至少真正的學霸會玩又會學,敢於嘗試,敢於挑戰,那種積極向上地精神氣都是不一樣的。
高中我們班就有一個學霸,我感覺他總有種革命老幹部的踏實感,無論多糟糕的事,他都很樂觀,遇到事也不急不躁,從容不迫,敢於擔當。
還有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改變不了它,你就適應它。
社會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這很正常,在馬列主義思想中有一句話——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你可以抱怨,但不要成為一個怨世者,或者一個總是帶有負能量的炮灰。
確實,現實生活中,常人有很多怨氣,拼爹拼不過,家庭環境不好,地區教育不平等。但這才是現實啊,它會往好的一面發展的,在此之前你可以推動它的發展,但你一時半會兒是改變不了的,那你就該努力去適應它,比如適應應試教育。
或者,正如前文所言,糊塗時讀書,你思想上豐富了,其實煩心事就少了不少,很多倒也想得通了,不再做無力地情緒發洩了。
我很喜歡哲學,思想前衛,行為才可前衛,迷惑地話就多讀讀書,多讀讀馬克思吧。
這篇文是下班後花了一兩個小時寫的,很雜,但就是我最近的思考。
以前看過一張圖,就是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圖,大致意思就是你每上升一個階段,你認知圈的半徑就會大一點,到最後你會突破維度,突破全人類認知圈。
不錯,無論怎麼說,讀書不僅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有認知能力的培養。
正如那句話,你眼中的世界也許不是真正的世界,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觀點。
你要帶著書中前人的觀點去看世界,它會讓你少走彎路,有較為全面的視野,但你還是得獨立思考,不然還真成為一個只會複製課本知識的學習機器,一個傻傻的書呆子了。
取之,辯之,用之。
終身學習,不斷探索,前進。
內容來源:微信公眾號——半夏CoA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