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的兒子上一年級了,每天我都聽她給我抱怨:「幼兒園啥都沒學,一上小學就要全能,孩子邊做作業邊哭 ,我邊教邊哭,我真為他的未來擔憂。」
高考這條路,似乎是我們每個想通過教育走出去的人的必經之路。而心態、學習方法以及周圍的環境,都會對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造成不小的影響。
帶著學習的心態,我翻開了《逆襲,一個高中差生的三年奮鬥史》,了解到了作為孩子,當他是學渣的時候,他是什麼心態?當他遭遇失敗時,又是什麼心態?在學習時,不同的科目,是不是有不同的學習技巧?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學習技巧,以及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的方法。作者是鄧祥,就讀於安徽大學。一個在高中從學渣到學霸學習的真實體驗,給高中生總結出自己的學習技巧、培訓好學習心態及具體學科答疑。
是學霸還是學渣?好的學習環境必不可少
《逆襲,一個高中差生的三年奮鬥史》的作者鄧祥,升入高中時,是倒數第二的成績。那個時候,他是坐在教室的最後幾排的。
在學校裡,大約有個心照不宣的規則:成績好的,都會坐在靠近老師的前幾排。而後幾排的學生,基本就是上課摸魚的。
當鄧祥一開始作為差生坐在最後幾排的時候,周圍的環境都是沒有什麼學習氛圍的,大家除了閒聊,就是看些課外書籍。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裡,如果自律性強的人,可能還有翻盤的餘地。如果隨波逐流,可能就此沉默了。
好在鄧祥是個不服輸的人,他願意為此奮鬥,並因此進入了班上的前幾排座位。換了一個學習氛圍之後,周圍都是同頻的人,自然學習起來會更有優勢,更有競爭力。
有一句話說的好:你想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就得先把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你想接觸到上流社會的人,須得先提升自己的內在,才能真正的躋身上流。
孟母三遷的故事,不正是說明了,學習環境很重要嗎?因為在學校裡,不學習是很舒服的。眾人皆醉我獨醒會很累,但大家同頻,一起奔跑,相互探索,就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作者鄧祥也在書中表述過:有些難解的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一下,也許會有一樣的解題思路。人類天生就是群體性動物,當我們處在一個不上進的環境裡的時候,我們大概率上也會變得隨波逐流。
學會調整心態,堅信事在人為
人總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的,學習也是。
如果你的學習永遠是順風順水的,名列前茅,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你是天才。但大部分孩子的資質都是一樣的,那些始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學習的孩子,除了自律,更多的是一個平和的心態。
考的好時,不得意自滿;考的不好時,不自暴自棄。一次的失敗,並不代表全部的失敗。
作者鄧祥,在他的書中分享了他真實的高中三年的故事。在他高二的時候,班主任老師找他談話:「如果你的成績保持不變的話,考個三本的學校是沒有問題的,二本有點困難。」
因為這一次談話,鄧祥認為老師是不是有點小看他,認為他只能上三本?帶著對老師這種談話方式的不滿,鄧祥心裡充滿了矛盾:一方面急於得到老師認可,另一方面又不認同老師的看法。內心充滿了焦慮,以至於不能集中 精力好好學習。所以,等到考試的時候,他的成績一落千丈。
如果沒有後面的幡然醒悟和急追猛趕,可能也就沒有這個學渣變成學霸的故事的誕生了。這個插曲,正說明了一個平和的心態有多麼重要。
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其實都是為了我們自己。或許,有時候,我們會想做出點成績,讓老師或者是上司看看我們的能力。一旦他們露出懷疑或不滿的情緒,我們很容易就自我否定,以至於喪失了自己的自信心。
成長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會一直是甜的。偶爾的苦,是為了接下來的甜,變得更甜。
抓住題之眼,才能舉一反三
除了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心態之後。我想,很多人關心的,可能就是學習方法了。
我記得我以前上高中時,老師會要求我們做一個錯題集,把錯的題目抄下來。然後不時的回顧,並舉一反三。
題之眼,我的理解就是母題。這類題目,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所以,我們顧好了這類題,可以以小見大,以簡見繁。
作者在書中也表述過:「遇到難的題目,也不要灰心,列舉題目的條件,看他們和我們學過的哪些定理相近,聯想一些中間量。抓住了題眼,題目的大致框架就出來了。」很多時候,我們犯的錯,其實都是一些簡單的,細節的東西。
就像我們寫作一樣,不管什麼文體,都會有一個大致的框架。根據這個框架來寫,不會出什麼差錯的。投稿也一樣,如果文章結構不清晰,大概率也不會過稿的。
在我們這個年齡,應該都不是學生了。但我們的下一代,正在學校裡接受著教育。
如果大家家裡有小孩正在讀書的話,我還是很建議大家看一看這本書。或者,讓孩子看看這本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鄧祥所著的這本《逆襲 一個高中差生的奮鬥史》。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作者由差生到學霸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在失敗後又重整旗鼓的心態調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還在書中分享了各門學科的學習方法。而且,是經過學霸認證的、行之有效的學習辦法。我在文章裡列舉的,只是其中一個方法。更多的學霸論證的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書。
一個班級倒數第二的差生,是如何在高中三年裡,奮起直追,成為學霸的呢?
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學校裡所學習到的東西,都會被拿到社會上進行驗證。所以,我們家長能做的,其實並不是全權包辦,而是讓孩子真正的學會「學習」這項技能。這樣,我們可以放手,孩子也可以做的更好。
END
除了向你自己證明你自己,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你自己!我是@瑾瑜與我,左手帶娃右手寫作,專注情感與育兒,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交流,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