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見過最直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講解!

2021-03-01 我們都愛地理



 高中地理複習和新課的全部課件在這裡,請使用!

.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這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很多來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觀後,都對都江堰水利工程讚嘆不已,就連餘秋雨都說 世界上最偉大的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然而極個別的人,表示沒有什麼看頭。其實,來都江堰水利工程,需要我們一邊看,一邊聽! 

一、工程修建背景

岷江發源於四川北部的岷山,是匯入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長江中上遊的分界點,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裡。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納了大將司馬錯「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定矣」的軍事主張,舉兵滅掉了蜀國。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滅蜀30年後,大將司馬錯在蜀國的首府成都齊集10萬人馬,以一萬艘戰船的浩蕩之勢從岷江上遊出發,順水進入長江,南下東攻楚國,然而在奪取了楚國的商於,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涪陵之後,軍隊卻因為糧草和兵馬不能及時補充,在商於陷入了癱瘓,無法繼續深入楚國,這次戰爭的失敗暴露了秦國利用蜀國作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為當時訓練士兵,打造兵器,徵集軍需物資,主要是在蜀國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起運卻要在岷江上遊的汶山進行,兵馬從成都到岷江運輸碼頭至少要經過50多公裡的陸路行進,糧草從成都出發也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勞工經過沿途裝卸的艱難才能到達碼頭,這樣一來就很難在作戰中及時的補充兵員和物資。

公元前272年,30歲的秦國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艱險來到蜀郡擔任郡守,按照秦國的耕戰文化和司馬錯的軍事思想,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屬地建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基地,而當時秦楚兩國也已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立局面,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經過成都,使其真正成為一條戰爭補給線的計劃實施,最終歷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所以,當時都江堰工程根本目的不是當局者利國利民的考慮,而是軍事需要。

二、主體工程


1寶瓶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當時鑿山可沒有我們今天這麼方便,計算炸藥量和埋放位置,把石頭拉走就行了。按當時條件,只能用鋼釺和鐵錘,而採用這樣的方式,鑿開湔山至少需要三十年。李冰在這種情況下,居然想出了火燒水澆的方式,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巖石迸裂疏鬆,進而開鑿。歷經八年,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取名為「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乾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裡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魚嘴與金剛堤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遊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金剛堤是魚嘴後部延伸向下遊至飛沙堰溢洪道的大堤,長800米,寬75~120米,起著隔江逼水的作用。

從分水堤與金剛堤位於河床中心位置分析,這個堤的建造,主要是利用了河流的彎道環流的原理形成的。其東側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內江流經的部位,西側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經的部位。這裡的彎道環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蝕的和過境的大量泥沙,由環流的底流再搬運到凸岸堆積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積形成規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剛堤),泥沙在洲頭不斷堆積、延伸,加之人工不斷對它們修築、加固和保護,形成今日之天然分水堤。

二八分沙:在魚嘴分流的地方,內江處於凹岸,外江處於凸岸,根據彎道的水流規律,表層水流流向凹岸,底層水流流向凸岸,因此隨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隨底層水流流向外江。

四六分水:在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線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內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簡稱「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線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內江。

3飛沙堰

為了進一步起到洩洪排沙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一方面,在水量較大時,溢洪道自動洩洪,使多餘的內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江不受洪災。另一方面,河道利用江水直衝水底崖壁而產生的漩流衝力,將泥沙從河道側面的飛沙堰排走,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以下是其他附屬工程的功能,


工程完工後,前人(一說為李冰,尚未確鑿證據)還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維護制度,其中最精華的六個字廣為人知——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中的「灘」,指的是鳳棲窩(也就是飛沙堰對面淤起的淺灘)的一段河床,每年洪水過後這裡會有沙石淤積,必須歲歲勤修。「深淘灘」就是指每年歲修時,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寶瓶口進水量水量不足,難以保證灌溉。為此,相傳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馬,作為深淘標誌。「低作堰」是指飛沙堰在修築時,堰頂宜低作,便於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作用。

三、歷史發展過程

1創建期

有關都江堰的創建,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於蜀,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概浸,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概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此後,班固的《漢書·溝洫志》、應劭的《風俗通義》、常璩的《華陽國志》都有詳細記述。所謂「鑿離碓」,指的應是開鑿都江堰的寶瓶口這一工程。「壅江作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即指的是類似分水魚嘴的工程。可見都江堰在創建之初,可能只有兩個工程一一分水魚嘴和寶瓶口,重要的溢洪工程一一飛沙堰在創建時期還未出現。並且,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時候,他考慮這項工程所要發揮效益依次是防洪、航運和灌溉。創建期的都江堰,主要是分水魚嘴(也稱「堰」)和引水的寶瓶口,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互相影響的水利系統,但此時的都江堰因分水魚嘴與寶瓶口組合在一起仍可發揮綜合性效益。

2逐步完善期(漢代至唐代)

西漢文帝時期,文翁任蜀守,史載他「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 。「穿湔江口」的工程不僅使得都江堰的灌概面積擴大,保證了成都平原西北部的灌概水源,而且也使得都江堰的內江水系與論江相聯,都江堰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提升。

東漢時,都水掾的設置,顯示出國家直接參與都江堪工程的管理,都江堰及灌區的維持與發展得到保證。

三國時期的蜀,由於要大力發展經濟,統治者對水利的重視尤其體現在加強對都江堰的管理上,不僅在都江堰置堰官,而且還派軍隊駐守,以保證對都江堰的有效控制。

西晉時,在蜀郡同樣設置有專門負責灌概用水調度的官職,如蜀渠都水行事、蜀渠平水、水部都督等,可見中央政府十分重視都江堰的的重要作用。晉代左思在《蜀都賦》中寫道:「指渠口以為雲門」,同時代的劉逵注說:「李冰於岷山下造大堋以壅江水,分散其流,概灌平地,故曰『指渠口以為雲門』也。」

成書於北魏時期的《水經注》在引用以上史料的同時還補充:「李冰作大堰於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入郫江、檢江,以行舟」 。從這些記載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江堰,其渠首工程應包括堋(相當於魚嘴)、渠口(寶瓶口)、內江引水渠以及內江各乾渠的進水口,同時,由時人對都江堰的認識也可以看出,這時期的都江堰渠首各工程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都江堪工程本身也日趨成為一個系統工程。

至唐代時,有關都江堰的記載更加詳細,《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劍南道上》彭州導江縣(今都江堰市)條:「楗尾堰,在縣西南二十五裡。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中,累而壅水。」 《新唐書·地理志》也記載說:導江「有侍郎堰,其東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龍朔中築。又有小堰,長安初築。」 唐代的都江堰渠首工程有楗尾堰(相當於魚嘴)、侍郎堰、百丈堰,不過這裡的侍郎堰、百丈堰不一定就是指的今日的飛沙堰和魚嘴之上遊的百丈堰,但組合在一起應是發揮壅水、引水的重要作用。唐代都江堰的灌區也有很大的發展,灌區不僅繼續延伸至成都平原南部甚至岷江中遊,而且灌區的管理組織體系和管理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從渠首到灌區己形成了較嚴格的歲修制度,保證了都江堰永續不斷地發揮作用。

3成熟期(宋元明清)

兩宋時期,有關都江堰的文字記載較前代大有增加,由這些豐富的記載可知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包括象鼻、離堆、侍郎堰、支水和攝水等,其中「象鼻」指的就是具有分水引水功能的魚嘴,「離堆」即進水的寶瓶口,「侍郎堰」在此時的功能相當於洩洪和排沙的飛沙堰,「支水」和「攝水」等輔助設施大致相當於導流堤、攔河低堰等。至此,擁有分水、導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綜合功能的工程體系的形成,標誌著都江堰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水利工程己經進入了成熟期。成熟期的都江堰內江灌區共分出4條乾渠,灌溉著成都府,蜀、彭、綿、漢、邛5州,灌概面積超過200萬畝。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個互相制約的管理體系,而且都江堰還成為國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領提舉官,到灌區巡視,代表中央政府監督歲修工程質量和經費使用情況,地方上則設置各級官員共同負責灌區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歲修活動。

宋代以降,由於戰爭的破壞,導致都江堰連年失修而廢棄,除了寶瓶口被保留之外,都江堰的其他工程設施幾乎都因受到破壞而蕩然無存。當戰爭結束後,都江堰又得到重建,並迅速恢復原有灌區的規模。必須要提到的是,重建後的都江堰各工程設施都是原來的工程型式,進一步說明了都江堰經過近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己經足夠成熟,並且其所採用的工程型式和設置也被證明是符合歷史發展需要的。

元代時,「都江堰」一詞第一次出現在文獻記載中,不過特指渠首的魚嘴,「寶瓶口 」一詞則最早出現於明代文獻記載。到清乾隆時期,雖然仍需歲修,但是魚嘴的位置穩定在今安瀾索橋處,飛沙堰、百丈堰等工程設施也相應形成了固定的建築型制。清嘉慶年間,都江堰的魚嘴、飛沙堰、人字堤等工程名稱都可見於文獻記載,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歲修工程浩大,並且需要很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元代開始,有主持者嘗試用砌石來取代竹籠以築堤堰,並企圖以永久性的工程結構省去浩大的歲修工程,但由於都江堰所處的河段水流流速過大,以砌石為代表的剛性工程材料易被水流衝毀,因此竹籠材料仍佔主導地位。不過,這種以永久性工程結構代替竹籠工程的嘗試卻為後來都江堰工程的技術變革提供了前提。

4承前啟後期(20世紀30-80年代)

這裡的承前啟後期是就都江堰的工程技術而言的,這一時期大致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到80年代結束。1935年,都江堪的魚嘴首先改用混凝土澆築,魚嘴由此成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一個傳統工程結構與現代水工結構的結合物,此後,飛沙堰、魚尾、金剛堤等工程設施陸續釆用混凝土澆築,意味著現代水利技術、建築材料與古老的水利工程型式在都江堰這一水利工程上達成了調和,並且使都江堰重新煥發生機。與此同時,都江堰灌區的管理也出現新變化,以縣為單位的用水戶組織參與到灌區水政和工程管理中,各種水利會、堰工討論會等的成立,顯示出都江堰及灌區己經開始了現代水利管理的模式。1974年,隨著外江節制間的建成,以榪槎作為欄水工程設施的傳統工程結構徹底地退出歷史舞臺,都江堰成為一處古老與現代、多種技術集於一身的持續發展的水利工程。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工程背景和目的以上交代了。

至於其超乎尋常之處,對於學水利的: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

而非水利的:成都平原得益於此,人民從災禍中解救出來,過上了富饒、巴適的生活。

我們立足中學歷史課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眾歷史素養!課件和試題每天免費提供!

相關焦點

  • 2300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何現在還在使用,工作原理是什麼?
    我國當代作家、學者餘秋雨在參觀完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寫道:「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模從表面上來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噹噹造福千年」
  • 千年來「最具智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設計原理驚豔世界
    我國擁有的更多的「超級工程」,中國一個世界刮目相看,也充分完全都是「基礎設施」的稱號,例如三峽大壩工程,三峽大壩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今天介紹的是芒果,三峽大壩,而是中國一千年最智慧的水利工程設計的原理,無視的世界還在使用,你們在哪裡?你知道嗎?接下來跟著芒果一起來看看吧。
  • 都江堰水利工程迎今年最大洪峰,千年來仍在發揮作用
    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 2000多年了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 這幾天上遊暴雨, 都江堰水利工程迎今年最大洪峰, 洪峰過境,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完美地發揮它分流排沙、洩洪減災的作用。 寶瓶口如咽喉般嚴控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 伏龍觀離堆公園 玉壘山公園 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 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在四川灌縣城西,是一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  都江堰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這項工程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速驟減,易淤易決,常泛濫成災。距今約2200年的戰國時代,秦國蟓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這項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洩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
  •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驚嘆不已
    都江堰是建於兩千多年前的超級水利工程,它締造了富庶豐饒的天府之國,兩千年來一刻不停的持續自動運作,是古人科學智慧的代表之作。那麼都江堰是如何運作,如何調節水利的呢?一、分水設施1、都江堰第一個重要的設施是分水魚嘴,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是自然河道,而內江是人工鑿建的河道,外江淺而寬,內江深而窄。2、這樣在枯水期,大部分江水會流入內江,而在汛期,多餘的江水會從外江流走。進入內江的水,之後會進入第二道分水設施飛沙堰,原理和之前是一樣的。
  • 中國古代兩大水利工程:一處是都江堰,還有一處你知道嗎?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關於水的景點,中國古代的兩大水利工程!說到水利工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都江堰」!的確,都江堰是中國古代最偉大、最壯觀的水利工程!而且至今都在發揮著作用,可以說是澤被蒼生!著名作家餘秋雨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由此可以看出都江堰在中國人心理的崇高地位!
  • 地理答啦:說說都江堰工程發揮灌溉和防洪作用的原理是怎樣的?
    對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專注於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單進行一下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成都平原西緣岷江由山谷進入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修建之前,雨季岷江河水衝入平原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為了變害為利,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總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築壩分水,修渠引水」。
  •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水利工程,除了都江堰你還知道哪些?
    1、都江堰 ( 世界遺產 5A景區 風景名勝 水利風景區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就在這裡!
    兩千多年前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於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幹流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被譽為「天府之源」,直到今天,還執掌著億萬人的生計,從都江堰火車站拼車前往景區,車至灌縣宣化門城樓處,下車步行,穿過一條商業街,見玉壘山牌坊,入景區,走右側臺階登玉壘山,臺階盡頭一條橫向石板山道,右拐,上玉壘閣,閣上可俯望都江堰風貌。
  • 都江堰
    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 都江堰,中華科學文明的世界符號
    當一位慕名來到都江堰的遊人站在都江堰金剛堤上,他眼前完全沒有雄偉壯觀的工程景象,而只是從山口奔騰而出的岷江水,在江心處,一道高出水面不多、前端形似魚嘴的河堤把江水一分為二,一條叫內江,一條叫外江。被稱為「世界奇蹟」的水利工程,以這樣極其平凡的方式開端。正是在它看似最平凡的地方,蘊藏著它最不平凡的一面。
  • 江哥探幽丨都江堰,掬起千年富民之水
    當我走近都江堰時,從那濃鬱的密林深處傳來陣陣如萬馬奔騰般的水聲,我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到了。要想更加真實、準確地把握都江堰水利工程所發揮的作用,有必要先對這座水利工程進行一些了解,這樣你再遊都江堰才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建造者的奇思妙想,感受到這一工程的偉大之處。
  • 四川成都:去過都江堰,去過博物館,最深印象的竟然是小草堂
    四川成都:去過都江堰,去過博物館,最深印象的竟然是小草堂小編是一個特別喜歡到處玩的人,因為有一個同學是四川成都的,所以就跟著他去成都遊玩了一圈。因為我是一個特別喜歡小動物的人,所以我們就先來了一個大熊貓基地,小編之前只在電視上看見過大熊貓,卻沒有真正見過大熊貓是什麼樣子的,直到來了這裡才看到了這麼多的大熊貓,真的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裡的熊貓真的非常可愛,他們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姿態,我特別喜歡這裡的一隻小熊貓倒掛在樹上的樣子,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
  • 中國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中,蘊含著哪些建造者的智慧?
    古代君王都將水利灌溉列為首要工作,先後修建了不少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四大水利工程。本文說講一講。它山堰、鄭國渠、靈渠和都江堰,被人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大凡參觀過這些工程的人,無不為其磅礴的氣勢所折服,無不驚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歷經千年,它們依然發揮著引水灌溉、防禦鹹鹵(鹽鹼)、宣洩洪水的作用。
  • 越南記者:人類懼怕時間,時間懼怕"都江堰"(組圖)
    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攝影:蘇軍橋 國際在線(作者:範志忠)兩千多年前,中國在其境內的西南地區修建了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那就是著名的都江堰。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如今其灌溉面積覆蓋40多個縣市,灌溉面積達到70萬公頃。 不錯,這是我在參觀都江堰了解到關於都江堰的情況。實際上,在我還沒到達都江堰之前,腦海裡只是浮現一個大壩,沒有太多的興奮和激動,但是在參觀完之後,我被這個偉大的水利工程深深地震撼了。原因不是這個水利工程有多麼的龐大,而是都江堰巧妙的防洪、洩洪和灌溉設置。
  • 【遊學·頭條】香港佛教大雄中學到內地開展中國水利工程研學之旅
    近日,香港佛教大雄中學師生在愛學遊和成都中青旅的合作下進行了二千多年的穿越,由都江堰到三峽大壩認識中國水利工程的演變,結合了歷史國情、STEM教育、體驗課程和研發學習等環節,讓我們跟隨香港學生的腳步和眼睛一起開展這次奇妙的研學之旅:只因一座古堰,洪水猛獸失去乖張脾性只因一個工程,多災蜀地變成天府之國四六分水,依天時而平潦旱
  • 如何從西安快速到達都江堰?最全交通攻略奉上!
    凌晨在華山等待日出,中午在西安吃泡饃,喝冰峰,下午到成都看大熊貓,晚上夜遊都江堰的日子已經不再是夢想。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近日在視察都江堰時首次提出「5A+」景區概念。這一概念不僅讓都江堰火了一把,同時也在行業內引發強烈反響。
  • 成都最地道的玩法就是去都江堰看放水,問道青城山,來一起看看吧
    成都最地道的玩法就是去都江堰看放水,問道青城山,來一起看看吧,說到成都,很多人不知道該在成都玩還是應該在成都吃,找個美食景點,可惜都沒時間去,成都的美食很多,隨便拉就像一座大山,擔擔麵、砂糖和油的果實、廖渣的分子、抄寫等,這些地道的美食不僅在成都的老字號,在觀光景點的周邊也有。
  • 成都的都江堰,是成都唯一5A景區,歷史悠久意義非凡!
    無論大小,每到一個地方,個人都喜歡去老區,老街,古巷,這些老街古巷歷史悠久,沉澱眾多,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成都,一個年輕時尚,底蘊深厚的城市,是大家喜歡的,去成都旅遊,推薦去都江堰旅遊,因為那裡不僅有小城之美,還有山河之美,都江堰更是成都目前唯一的5A景區。去成都怎麼可能不去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