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出自毛主義1935年所寫的一首詞《清平樂·六盤山》,指的是不登長城關口不是英雄,這句話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氣魄和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在我們的印象中以及各種影視資料中提及到的長城大多數都是北京八達嶺長城段,很少會提及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遼寧丹東虎山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的軍事性工程,在軍事作戰中起到防禦作用,是世界十大奇蹟之一。長城的修建史克追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爭霸,修築長城成了軍事防禦體系必備。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便下旨修繕並連接了諸國的長城,素有萬裡長城之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戰火的侵蝕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朝修繕的長城,虎山長城亦是。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畔,因修建於虎山之上而得名,是明朝萬裡長城東端的起點,與朝鮮僅僅只有一江之隔。
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是由當時的遼東副總兵韓斌督建,當時主要是為了防禦女真人的入侵,和其他地方的長城一樣,有著堅固的牆體,作為傳遞軍事信息的烽火臺、不同作戰需求的牆臺等等。
在歷史的戰亂中,虎山長城並沒有倖免於難,清朝入關後虎山失去了軍事意義,從此荒棄。在新世紀新時代的發展中,虎山長城經過兩次修復,現在我們看到的1200多米的長城牆體基本上還原了當年虎山長城當年的蜿蜒盤曲的「巨龍之首」的雄姿。
虎山雖然只有200多米的海拔,但是虎山的山勢陡峭,坡度反差較大,沿著虎山長城拾級而上,到達最高處,是需要極大的體力。
登頂虎山長城後,舉頭眺望,可見右岸朝鮮的農田耕作、田園風光與左岸丹東人民的高樓現代化生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中朝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革命情誼,在歷史的關聯中有太多的故事和交情。這鴨綠江一江之隔,隔的只是國界,而不是兩國人民的情誼。
虎山長城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與之隔江相望的便是朝鮮的於赤島和古城義州。「一步跨」正是中朝邊境地區兩國之間的「楚河漢界」。中超兩國的邊界並不是以土地和鴨綠江的主航道中心之類的劃分,而是以河岸為界。
鴨綠江中的大多數島嶼是朝鮮的,不少島嶼位於鴨綠江的主航道上面的中國一側,但是由於長年江中泥沙淤積,個別地方的的島嶼只剩下一條小小店狗,距離僅僅只有一步之遙,所以在虎山長城下邊的一步跨你可以助跑一下便可跨出境。這是玩笑話,國土有別,可不敢隨便跨,要走正規的邦交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