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萬裡長城第一關,中國萬裡長城是世界建築的奇蹟,也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瑰寶。我也曾誤認為是「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是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而《明史》中卻早有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這萬裡長城最東端應該是與鴨綠江相隔的虎山長城。
所以這次有幸來到與朝鮮一江之隔的遼寧丹東,看到明萬裡長城的東端源頭---虎山長城,心中還真是豪情萬千。據說這可是中國萬裡長城中最具有特設特色的段落,始建於公元1469年。建築材料有別於其他長城,摒棄磚塊修建,就地取材使用泥沙黃土。
依山就勢,蜿蜒北去,同對岸朝鮮的義州郡隔江相望,極目送望,江河如帶,蜿蜒天際。平原沃野,雞犬相聞。巨龍矯首,雄關如鐵,讓人豪氣頓生。是一覽中朝兩國風光的最佳去處。遠眺虎山,它好象一位仰臥的睡美人,由西向東,身形婀娜,栩栩如生。
以前只知長城是抵禦外族軍事堡壘卻不知其細,而這次遊覽虎山長城,因為這的特殊地位,到是好好上了一次生動長城軍事科普課。原來虎山長城樓、牆、臺作用皆大有文章,現在就讓我來給你說道說道。
先說樓。過街城樓位於虎山的北坡,是虎山長城的標誌性建築。共五層,其中主體三層,箭樓二層。整個樓體以紅色為主,主體城樓用仿古青磚砌築而成。箭樓部分為仿木結構,每層頂部都是青瓦挑簷,帶著雄渾的歷史韻味。
除了過街城樓外,還有兩種主體敵樓,鋪房敵樓和空心敵樓。
鋪房敵樓共兩層。底層空間開闊,四面均有窗口。沿著南面的青磚臺階可以上到頂層,這裡的臺階很陡。敵樓頂層上築有一座鋪房,戍守長城的兵卒巡邏時可以在這裡臨時遮風避雨。
空心敵樓是騎牆的墩臺,高出城牆之上。守城兵卒可住在裡面,並可儲存武器、彈藥等。敵樓南北兩側的拱券旁各有一個窗口,通過這些窗口可以觀察到長城四周的敵情。 這種空心敵樓發明於明隆慶年間,此前的敵臺都是實心的臺子,既不能掩蔽兵卒,又不能貯存軍火、兵器。明隆慶三年,戚繼光鎮守薊州任地方總兵時,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提出修建一種新型敵樓,對長城沿線的敵臺進行改造,提高了防禦能力。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空心敵樓。
山頂敵樓就是一座空心敵樓,也是虎山長城的制高點,海拔146.3米。登頂這裡俯瞰山川秀麗、江河清碧、氣候宜人、風景優美。臨江峭立的虎耳山,於沿江丘陵中異峰突起、險峻挺拔、怪石嶙峋。在這裡不僅可以盡情飽覽虎山長城全景和鴨綠江兩岸風光,甚至可看到朝鮮人民生活作息場景。
而不同的牆臺功能作用皆不同。有的牆臺是平時守城士卒巡邏放哨的地方。有的牆臺面積寬敞,牆上有垛口和射孔、通風孔等。曾是守城兵卒與攻入長城的敵軍廝殺的戰場,如今作為遊人觀光的平臺,讓我們不但可以在這裡憑弔歷史,更可以在這裡放眼長城內外。
有的牆臺的南北兩面設有供人馬出入的拱形券門,它的臺面與城牆頂部高低差不多,只是在城牆兩側凸出一部分於牆外,外側砌有垛口。這種突出城牆牆外的牆臺,在作戰功能上和馬面相似,起到很重要的防禦作用。比如在敵人逼近城下登城的時候,就可從側面射擊,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兩側的射擊。
而山險牆則是虎山長城建築中特有的結構。從遠處看,長城好像從這裡斷開了,實則虎山長城依山就勢而建,有些地方山勢陡峭、易守難攻,這些地段便極好的借用山勢,不用再修築高牆。直接利用陡峭的山巖,在臨敵的一面修鑿成陡壁代替城牆,再將頂部鑿削平坦。有的在巖石頂部修有腳登窩;有的打出圓孔,可插上木樁或繫上繩子,供守城軍士上下行走。
硝煙散盡復登臨,江山依舊美如斯。一路攀登而來,山腳下的廣場、過街城樓、散落的人家以及遠處的鴨綠江,都可以盡收眼底了。往左側看,那就是鴨綠江上有名的「一步跨」。是中朝水路邊界最窄的水道。也是離朝鮮最近的地方,窄小的界江僅有幾米,仿佛只需一步便可跨出國門。
星移鬥轉,滄海桑田,我想或許長城的軍事意義雖然已為現代科技所淡漠,但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精神卻可以超邁千古,跨越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