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在特定的歷史年代起到極為重要的防禦功能,從秦代至明代長城經過重修建設多達萬裡之餘,東至「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形成了一道屏障,是歷史上至今保留最完整的軍事設施。萬裡長城從嘉峪關途徑乾燥的沙漠或崇山峻岭一路蜿蜒曲折直至山海關延伸到渤海,如今的萬裡長城已經失去了戰略意義,為了一睹長城入海的雄姿我們就來到了這裡,長城的東部盡頭山海關老龍頭景區。
進入山海關老龍頭景區是一片寬闊的廣場,廣場周邊環境秀美種植著各種植物,旁邊有一座涼亭古風典雅,許多遊人在此悠閒的休息,涼亭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觀海攬勝」四字。行走大約幾百米便來到「老龍頭」景區的第一站寧海城。
寧海城是山海關軍事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軍營。寧海城全是用青磚砌成與長城同色高約十幾米,近觀城門十分威嚴,拱形城門上方寫有「寧海城」為黑色字體。順著寬約4~5米左右用條石鋪成的路穿過拱形城門就進入寧海城了。寧海城右側便是整齊的古代營房大約有七八營房,營房外部與普通民房有所不同,除了青磚黑瓦外最大的特點就是房屋較寬,可能與古代軍營人數較多便於容納更多的士兵。
軍營內部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房屋內部有廚房、石碾、軍械存放處等多類設施。離營房不遠處有一口水井整座軍營就是吃的這口水井的水,取出來的水極為甘甜清澈,軍營附近有一處小型廣場,有許多雕刻擺放在那裡讓人直觀感覺古代軍營士兵們的生活狀態。古代士兵是極為信奉關二爺的,所以院內還設有一座關帝廟。關帝廟左側不遠處有一馬廄裡邊有些戰馬雕像、石槽、草料車等,緊挨著馬廄是座牢房獨立小院,是關押軍營犯罪士兵的。
繼續往前走就是寧海城官員內宅了,是一些家眷生活的地方有涼亭、長廊、會客廳等。沿著長廊走幾十米就進入了守備署,守備署是寧海城的最高行政與軍事中心,有海防、正廳等都是軍事主官們辦公與軍事指揮的地方。裡邊形象的塑有一些古代軍事主官的雕像,讓人一目了然的就能知道守備署的重要作用。再往前就是守備署衙門大門了,為什麼我們遊覽路線最後才是守備署衙門大門呢,原來守備署衙門主要是對內部軍隊與海防的,所以我們剛進入景點的城門對於海防來說是後門對於後方來講便是前門了。
出來守備署衙門有一處八卦陣,實際上類似於現在的迷宮,遊人們在裡邊來回穿梭尋找八卦陣出口頗有樂趣。八卦陣旁邊就是點將臺就是當年鎮守海防的將軍們點將出兵的地方,點將臺旁邊有些戰馬供遊人們騎乘採景。再往前不遠便是一處碑林,最醒目的石碑刻有「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這是當年鄧小平親筆題詞,碑林曾經被戰亂毀壞過現在是重修的,幾處舊的石碑已經模糊不清了只留下歷史的痕跡。
從碑林左側一轉就可以攀登長城了,長城上方就是景點的最高處「澄海樓」,上樓的路徑兩側是階梯中間是條石鋪制而成的坡道,遊客們可以自由攀登,不過最好是選擇走兩側,中間坡道有些陡峭而且路石較為光滑容易發生危險。澄海樓為兩層明代建築(復建)周邊石柱圍繞,樓沿呈弧狀紅柱黑瓦,樓門最上方寫有胸襟萬裡,下方寫有澄海樓,樓內陳列著整個寧海城防城圖。在澄海樓便可以看到萬裡長城最東端的老龍頭景點了。遙望不遠處的長城直入大海伴著驚濤駭浪拍打在長城腳下激起眾多浪花頗為壯觀。
沿澄海樓前往老龍頭的長城是層次遞進的,長城沿著地勢而建地勢越來越低最後盡頭就是茫茫大海,這是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老龍頭經過幾百年海水侵蝕仍然完整地矗立在這海防盡頭讓人感嘆。從澄海樓去往老龍頭方向(澄海樓腳下)有一處石碑寫有「天開海岱」沒有落款,據傳說是唐代遺留跟薛禮有關,考古學家也證實是唐代的,這是唯一沒有被戰火破壞的一處石碑,但還是被推到過幾次。旁邊有一處炮臺,安裝有一門明清時期的巨炮面朝大海甚是威嚴,有好多遊客在此拍照留念。
繼續往下走就是靖滷臺了,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一所瞭望塔用來觀測敵情與屯兵的地方,內部四通八達可以自由在靖滷臺內穿梭。穿過靖滷臺就是我們嚮往已久的老龍頭了,是長城入海的地方,兩側擺有一些石塊,石塊上有凹進去的方孔,是當年建設底部的基石灌注鐵水的用的,就是這些灌注鐵水的基石才使老龍頭長城屹然不倒。
走到盡頭就是老龍頭石碑。石碑周圍都是些瞭望口用來觀察海上與周邊敵情,遠望著海天一色的茫茫大海,迎面吹來陣陣海風,仿佛穿越到古代自己變成了一個守衛邊疆的士卒,時光荏苒感嘆古人的智慧與偉大,讓我們後人為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