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小說描寫的重心無疑是商周神仙戰爭。而這場神仙戰爭中的重心,就是輔佐西周的闡教與輔助商朝的截教之間的爭鬥了。小說中的闡截兩教,都屬道門,皆傳之於鴻均,闡教教主為玉清聖人元始天尊,截教教主系上清聖人通天教主,乃師出同門,美稱曰「一體同人」。
「闡」字之意為闡發、闡明,意中含「立」。(明嘉靖時,曾有一皇帝賜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闡教輔國」的玉印的事件,封神演義的作者用闡之名,不知與此事件是否會有牽涉)而「截」字之意為截取、攔截,有「破」之意。闡教與截教之間的區別,既類似我國歷史上的左右兩派,也接近金庸小說裡華山派的劍氣二宗。
區別其一,闡截兩教選拔弟子的標準不同。闡教教主元始天尊選拔弟子重視跟性,認為只有根紅苗正、頭腦靈活才能有出息,座下崑崙十二仙都是按高標準、嚴要求認真選拔,其選拔的思路是寧缺毋濫,貴精不貴多。弱智、白痴、旁門坐道基本謝絕入教。與之相反,截教通天教主選拔弟子的標準,則更接近聖人之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謂聖人之道,便是天地萬物,人與芻狗,一視同仁,不以多取少,也不以強取弱。但「一視同仁」的聖人之道內部還是可以有所區別的,所謂「一視同仁」,既可以「人與芻狗,皆視為人」,也可以「人與芻狗,皆作芻狗」,通天聖人的截教選拔弟子標準,無疑是前一種,世間萬物,皆視之為人,徹底摒棄狹隘的人本位思想,旁門左道、披毛帶角、溼生卵化之輩只要意誠,也盡皆收入門下。但收入門下後,就各憑跟性領悟神通,講究「師傅領進門,修為靠個人」,屬於標準的寬進嚴出。
區別其二,闡截兩教門人擅長的神通也有差異。修仙不是件容易事,凡人修成仙體,斬卻三屍,必須經歷各種劫數。劫數主要分為兩類,簡單可以概括為「天災人禍」四字。所謂「天災」指「三災」,從天而降,考驗修仙人心性神通的雷、火、風三災(對於三災,西遊記中有詳細解說),屬於外來壓力;所謂「人禍」就是指神仙內部間互相爭鬥了,屬於內部壓力,但遠比三災更要可怕得多。仙人所修的神通,就是用於渡劫、抗天災、避人禍、求永生的工具。(當然仙人也可以憑藉寶物來度過劫數,將當成法寶主人的分身。等天劫來時,勇敢衝上去擋之)闡教神通重視本體,偏重內功,主修慶雲、法相等術,大都守強於攻;截教神通重視器物,偏重外功,主修強力陣法,基本攻強於守。仙人比較高下,一比法寶強弱,二比道行高低(指仙人預知禍福,趨吉避險的能力),三較神通深淺,評價截教人物的神通,絕不可以將陣法與神通割裂。
截然不同的教義,加上「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普遍規律,闡截二教的先天矛盾,經過日積月累,到了商周大戰之時,終於被一引而發,一千七百年的神仙殺劫,就此轟轟烈烈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