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語文就是簡單的拼、說、讀、寫,很少有需要背誦的課文,哪怕有也只是簡單的詩詞,讀幾遍就背好了。
上了初中之後就不一樣了,不僅學過的古詩詞都要會背、會默寫,還增添了很多要背的文言文。
每天看著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真是搞不明白,古人說話為什麼這麼「簡潔」,用短短的幾個字就把很多意思都說完了,搞得我讀都讀不明白。
回想起初中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懼,現在還在瑟瑟發抖。
作為學渣的我,為大家總結了最令初中生「頭疼」的3篇文言文,這些文言文字數有多,生僻字還不少,學渣就只會磕磕絆絆的讀,但是學霸全部都會背。
同時這3篇文章也是初中課本裡,公認的「最難學」的,就連班主任都吐槽,這麼難的課文,咋教都不會。
一.《出師表》
諸葛孔明不愧是一代神人,不僅會帶兵打仗,運籌帷幄於千裡外,就連文筆都那麼出彩。
一篇《出師表》寫進了劉禪的內心,延緩了蜀國的滅亡,還讓幾千年後的我們,背的頭腦發昏。
從「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開始,到「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結尾,每一句話都暗藏著歷史事件和人物,每講一句,老師就會停下來,說關於這句話的典故。
一堂課下來,聽得學生們頭暈眼花,小腦袋裡不知道裝了多少事,簡直令人頭大。
《出師表》中還有很多生僻字,「攘」字單獨拿出來,大家可能沒印象,但是放到「攘除奸兇」裡打擊立刻就知道這個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了。
我記得當初學《出師表》的時候,老師整整講了3節課才講完,我們學生背的時候,也是非常吃力,拖拖拉拉小半個月我才能背全。
二.《長恨歌》
我從小就喜歡古詩詞,覺得古詩詞字數少,還押韻,最好背,直到我遇見了《長恨歌》。
長恨歌是著名的「詩魔」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的作品都是很通俗易懂的,而且生僻字也比較少,但是這篇《長恨歌》的篇幅實在的太長了,讓第一次看到這首詩的我,不禁流下了「悲傷」的淚水。
《長恨歌》講述的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的故事,從「楊家有女初長成」的天姿國色,再到「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悲慘。
白居易用寫實的手法,把楊玉環從入宮到深受皇上喜愛,到最後的身死馬嵬坡,寫是細緻全面。
不過作為一個人物的生平,這篇詩實在是太長了,背起來相當困難,至今為止,我都沒有背全。
三.《嶽陽樓記》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也是初中生必備古詩文之一,幾乎每年中考都會有相關的題目出現。
這篇古文講述的是嶽陽樓的風景,還有當時聚會的繁華場面,這篇文章前半段辭藻華麗,用詞極為考究,很多生僻的字到現在我都讀不出來。
再加上後半篇的立意很深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深刻思想,是初中生不能理解的愛國與雄圖大志。
理解不了這篇文章的深刻意義,學習起來就非常困難,所以這也是最令老師頭疼的一篇文章。
有很多學生都會覺得,文言文這麼難學,日常生活中又用不到,我們為什麼還要學它呢?
文言文和古詩詞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作為華夏子孫傳承祖先的文化,才能不忘本心。
把這樣優秀的文化學到手,豐富我們個人的文化內涵,才能讓我們的祖國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