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小李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年紀輕輕,耳朵就 「罷工」了,所幸他及時入院治療,聽力失而復得。
「醫生,我的一隻耳朵聽不見了。」近日,小李走進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中醫師戈言平的診室,神情焦灼。
小李說,自己是一名IT工程師,因工作需要,經常要戴著耳機辦公。近段時間,他負責一個項目研發,時常需要加班到凌晨,心理壓力比較大,感到非常疲憊。
「前幾天晚上,我的右耳突然感覺到一陣悶脹感,緊接著天旋地轉,我覺得非常噁心想嘔吐。然後,我的右耳就聽不到了,還一直有嗡嗡聲。」小李說,第二天起床後,他的右耳竟感受不到一點動靜了。
戈言平主任中醫師在詳細了解病史後,就讓小李做了純音測聽,聽力損失已經達到中重度神經性耳聾,排除了顱內病變和其他耳部疾病後,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需要馬上住院治療,要不然就會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戈言平說。
小李住院後,專家認為他的突發性耳聾是由於氣虛血瘀導致,為他擬定了個性化的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案。經過治療,小李的聽力已經基本恢復正常。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指的是72小時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戈言平主任中醫師介紹,引起突聾的常見原因有很多,其中血管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是突聾的常見病因。
另外,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戴耳機、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情緒焦慮等是突聾的主要誘發因素。甚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都會導致微血管病變,增加患突聾的風險。
圖源新華網
突發性耳聾的最常見表現有哪些?
1、聽力下降
多數患者為單側聽力下降,發病前多無先兆,聽力一般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下降至最低點,少數患者可在3天以內聽力損失達到最低點。
2、耳鳴
可為始發症狀,耳鳴常伴隨耳聾出現,也可發生於耳聾之後。經治療後,多數患者聽力有所恢復,但耳鳴可能長期存在。
3、眩暈
多為旋轉型眩暈,表現為視物旋轉、步態不穩等,常伴噁心、嘔吐、出冷汗等症狀。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耳內堵塞感、壓迫感、耳周麻木或沉重感。還有患者會出現精神心理症狀,如焦慮、睡眠障礙等,影響生活質量。
突發性耳聾的治療原則是儘早診治,如果治療及時,大約1/3~2/3 患者可能在 2 周內聽力部分恢復,那些在2周內聽力恢復一半以上的患者預後較好,但拖到兩周以上就診的,治療效果就比較差,可能會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失。
近年來,突聾年輕化趨勢明顯
「突發性耳聾現在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戈言平介紹,有資料顯示,隨著長期頻繁使用手機以及電子產品等多媒體工具,年輕人耳聾的情況已日趨增多,發病人群中有10來歲的學生,20~30歲的白領人士,其中30~50歲之間發病率最高。
但是,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突發性聾,最終都涉及到內耳毛細胞和螺旋神經元細胞的侵害,這些細胞很嬌嫩,經不起長時間的損害,因此及時的治療使之修復是耳聾康復的基礎,一旦變性壞死就不能再生。
「如果耳朵突然聽不見了,一定要及早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和檢查結果進行判斷,如果是突發性耳聾,發病72小時內是最佳治療時間。」戈言平提醒,如果不重視,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就可能難以恢復聽力。
保護聽力,預防很關鍵。戈言平說,一些歌手容易患上突聾,主要就是因為他們需要長時間戴著耳機,高分貝噪音刺激內耳。再加上長期睡眠質量差、工作壓力沉重,會使內耳血管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造成血管痙攣、阻塞,從而引起耳蝸的供血障礙。「所以,年輕人需要改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比如長時間戴耳機、長時間接手機、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熬夜、常處於噪音大的環境裡(酒吧,夜總會)。」
另外,日常飲食中補鐵是預防耳疾的第一要素。缺鐵易使人體血液的運氧能力降低,耳部養分供給不足,使得聽覺細胞的功能受損,導致聽力下降。「所以我們平時可多食用含鐵較多的食物,比如紫菜、動物肝臟、動物血、菠菜、蝦皮等。」戈言平主任補充,神經性耳聾患者也應常吃田螺,牡蠣,雞肝,胡蘿蔔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