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海陽4月16日訊 今天上午,海陽市工商局發布消息,被省外廠商註冊的12件「海陽」商標,被國家商評委全部撤銷。這標誌著這起國內罕見的地名商標之爭畫上句號,「海陽」商標使用權重回海陽。
「我們種的明明是海陽綠茶,但以前就是不能用這個名,感覺很委屈。」獲悉這個消息,海陽茶商錢樹國很高興。他所經營的合作社有60畝茶園,年銷售額達200萬元。今後,「海陽」商標將免費提供給像他這樣的當地企業和農戶使用。
「海陽」商標之爭始於2008年。其時,海陽市迅速發展的毛衫行業試圖註冊「海陽毛衫」商標,卻因該商標已被註冊而失敗。隨後,「海陽綠茶」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工商部門隨後的調查顯示,從2003年到2011年,共有12個「海陽」商標在廣東、浙江等地被註冊,涉及綠茶、毛衫等多個領域。其中綠茶等9個商標申請人為同一自然人,且註冊領域與海陽市特色產業高度吻合。
地名作為商標的問題,我國《商標法》第一章第十條有明文規定:「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不得作為商標。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義或者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組成部分的除外。」
「海陽」是否符合例外之規定,成為核心問題。國家商評委最後在裁定書中認定,「海陽」一詞在漢語中除作地名之外,並無其它特殊含義。
為了拿回這兩個字,海陽市前後耗時近3年。此間,相關產業頗受影響,這從「海陽白黃瓜」與「海陽綠茶」不同發展軌跡中可窺一斑。2008年註冊地理證明商標以來,海陽白黃瓜種植示範區由2個鎮發展到6個鎮,帶動農民增收近6000萬元。而在同樣的時間段,海陽綠茶產業雖在崛起,但由於不能使用「海陽綠茶」統一名稱,企業難以形成競爭合力,耽誤了發展的黃金期。
談及此事的教訓,海陽市工商局副局長呂偉反思說,海陽毛衫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小有名氣,但一直到前些年才想到註冊商標,如果能及早註冊,對方或許就無機可乘。「這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是一種提醒,事後補救固然可喜,但事前利用和保護更需加強。」魯東大學法學院博士吳萬軍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