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治髒亂 補短板 提品質 以人民為中心 建設「西美」高新
須水河 南支沿岸
改造後的郭村環境優美,配套完善
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天鵝一家9口在高新區賈魯河歡河段安家落戶 王茜 攝
郭村安置房小區一景
盛夏時節,高新區蓮花公園的蓮花怒放 侯振興 攝
說起以前的鄭州高新區雙橋辦事處郭村,「晴天塵土飛揚、下雨滿街流淌、轉三圈出不了村、犄角旮旯都是垃圾」,在村民王大爺的描述中,可以用三個字概括——「髒亂差」。
但現在再去郭村看一看,整齊劃一的安置房拔地而起,快捷便民的基礎設施功能齊全,四通八達的路網日益暢通,清新優美的綠色布滿小區,村民們安居樂業,徜徉在幸福家園。
自全市高品質城市建設工作開展以來,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系列部署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立毅歷次到高新區調研指示精神,圍繞西美功能布局,提高站位,明確定位,深入開展「雙改」工作,著力以「雙改」優環境,以環境聚人才,以人才促創新。
務實為民,打造城鄉結合部綜合改造的「高新樣本」。郭村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有4個居民組,11棟居民樓,回遷面積16.58萬平方米,安置群眾611戶、2438人。在村莊改造前,郭村存在「四難」,即交通出行難、便民服務難、下雨排水難、群眾增收難……村民們生活不便,十分期盼有所改變。
受惠推進「雙改」,郭村徹底告別「四難」。如今的郭村,經過新型城鎮化建設,村民告別低矮破舊的平房,住進了嶄新乾淨的樓房;家門口就有黨群服務中心,足不出戶就有健身活動場所;日益完善的養老託幼機構,讓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周邊市政、綠化、照明設施、供水、供熱、供氣等配套公用基礎設施全覆蓋;公交樞紐場站落戶,改變了無公交車輛的歷史……郭村的「蝶變」給轄區群眾帶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是高新區以人民為中心,全力建設「西美」高新的一個縮影。
治髒亂補短板 打造城市功能全配套美麗區域
在城鄉結合部綜合改造中,高新區針對髒亂差、基礎設施短板、公共服務短板,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統籌組織,集成推進,努力將城鄉結合部打造成路網系統、基礎設施全覆蓋,與建成區基礎設施零差距的美麗區域。
因地制宜,定改造的「盤子」。在市定溝趙、雙橋兩個辦事處基礎上,高新區將轄區規劃禁建區和未建成區近60平方公裡納入綜合整治範圍,與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有機結合,與高品質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統籌。
梳理工作檯帳共涉及169項。其中工程類項目共35個,目前基本完工9個,剩餘全部開工;管理類項目共134個,目前已全部開工。須水河南支示範點、美銘科技示範點、郭村社區示範點、須水河帶狀公園四階段工程示範點打造已完成。
消減存量,遏制增量,做髒亂的「減法」。堅持依法行政與和諧徵遷兩條腿走路,規範行政賠償申請、訴訟、執行工作流程,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解決徵遷遺留問題,出臺化解城鎮化建設徵遷遺留問題指導意見、實施方案。開展違法建設、村改遺留戶、垃圾清運「三清零」,拆除各類違法建設18萬餘平方米,清運建築垃圾(土方)158萬立方米、生活垃圾6300噸。
集中精力,補責任的短板。嚴管土地,已出臺集體土地流轉指導意見,對存量流轉土地依法規範,未流轉土地分類組織市場主體實施流轉,促進生產生活方式銜接,根治各類違法亂象。制定了安置房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安置用地供應方案、安置房項目專項「資金池」管理辦法和特定資金監督管理辦法,全面提速安置房建設。截至目前,高新區土地流轉2.5萬畝,新開工安置房40萬平方米,在建規模達到675萬平方米。新建道路18條,23條斷頭路啟動招標;中小修1.68萬平方米,17.8公裡線纜入地,垃圾分揀中心基本建成。
針對回遷安置區基礎設施、服務配套不完善等突出問題,新開工19個黨群服務中心預計10月底完工投用,建成幼兒園8家,社區養老服務機構7家,健身活動場所25處,基層文化活動中心5個,城市書房3個。在建公共醫療設施3家。計劃三年內路網全域完工,學校、醫院等公共配套設施全部開工。積極開展「新市民新生活」主題宣傳,倡導移風易俗。
暢通城市微循環 讓道路改造「通民心」
作為高新區道路綜合改造工程之一,梧桐西街在「雙改」的「美工刀」下,從往日的「垃圾遍地」變成如今的「綠草如茵」。
「這個變化前後歷時22天」,高新區梧桐辦事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年前,辦事處便組織人員對梧桐西街路南改造區域進行全面排查,同時「邁開腿」逐戶做工作、「張開嘴」主動溝通解釋、「敞開心」亮明利害關係,提前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在此基礎上,辦事處充分發揮片區制優勢聯合發力做「加減法」,塊抓條保協同高效推進拆除進程,及時清運土方垃圾18530立方米,回填黃土撒播草籽進行綠化。如今梧桐西街路南草坪生長茂盛,面貌煥然一新。
此外,高新區管委會確定「四橫五縱」9條道路和7個停車場作為今年重點改造任務。目前科學大道創新大道西北角、榮邦城南門、翠竹街瑞達路交叉口路東、須水河東路4個公共停車場建設已經基本完成。
「家事」徵民意 提升城市建設高品質
老舊小區改造難,難就難在無主管。高新區共有老舊小區14個,今年列入改造計劃的有怡景花園、宏蓮花園和啟明村小區。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新區通過村組社區、辦事處、黨工委三級基層動態分析,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政於民,把群眾的痛點、工作的難點收集上來,把政府該扛的責任扛起來。目前,三個小區業主委員會已經成立,在入戶調查和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已完成設計改造方案,即將啟動施工。
城市精細化管理成效如何?高新區用一連串數據做出回應。截至目前,共完成30條優秀道路打造工作;已拆除、規範提升問題圍擋274處;完成夜間限時停車泊位施劃1438個;新增綠化面積107萬餘平方米。
在打造五龍口片區「美麗街區」中,高新區啃下鄭州鐵路北站西幹道「十八排房」這塊「硬骨頭」,拆除違建1萬餘平方米,綠化面積2.4萬平方米,清運鐵路沿線垃圾近2萬立方。
標本兼治 築「雙改」長效機制
「要理順體制、健全機制,更新工具,提升高品質建設管理的能力水平。」7月26日高新區召開的城市綜合執法、市容環衛重心下移工作動員大會暨雙改工作推進會上,會議要求在全市推行「大城管」模式中高新區要探索「高新創新」。
推行城市服務管理及綜合執法、市容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改革,推進管理下移和專業職能下沉,變城管部門的「單打獨鬥」為多部門的「聯合作戰」,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執法體制,優化執法力量配置,同步實現事權和財權相匹配、權力和責任相對應。
在「雙改」工作中,高新區不斷總結經驗,在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式方法上持續探索,構築起特有的長效機制。
探索以全域片區化為基底的塊抓條保管理機制,針對全區30個片區,充分發揮辦事處屬地管理與職能部門業務管理作用,協調整合轄區市政建設各項資源,構建管委會、指揮部、辦事處、片區長、村(社區)五級管理模式,塊抓條保、片區聯動、條塊融合,對管理責任開展拉網式排查,已經納管的及時移交,尚未納管的明確責任,通過管理責任移交,澄清全域納管底冊。
加快推進智慧高新全域可視化項目,構建全區範圍內直觀、高效、全覆蓋、無盲區的立體監控空間,健全「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基礎框架,實現高、中、低空全域可視化管理,實現視頻圖像信息的全天候應用。目前,全域可視化項目進展順利,已整合公安、環保、工地攝像頭780路,新建1520路,預計8月底投用,屆時將實現高效率、數位化管理。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下一步,高新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雙改」工作安排部署,學習借鑑兄弟區、縣、開發區的先進做法,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推進城市高品質建設。
(劉地 賀麗君)(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雙橋辦事處、溝趙辦事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