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殯葬行業的年輕人:多給逝去的人一些尊重

2020-12-22 環球網

劉燦在工作中。 王嬌妮 攝

中新網煙臺4月4日電 (王嬌妮 張玉雷)汪恩海館長沒有想到,去年新來殯儀館工作的十八個年輕畢業生,至今竟沒有一個人因為苦、因為累、因為偏見而選擇離開。

煙臺市福山殯儀館四周環繞著果樹,十分幽靜。館內現有40多個員工,其中大部分為90後、80後年輕人,他們分布在火化、遺體接運、整容、化妝、喪事策劃等崗位,是殯儀館工作的中堅力量。

記者清明節前夕來到這裡,探訪這個行業裡的年輕人。與陰鬱、沉悶等形容詞恰恰相反,這些年輕人用勇氣、堅韌,以及陽光的心態,堅守在殯葬行業,不舍晝夜,護送每一位逝者來到生命終結的「入海口」。

劉燦與溫祝靜今年春節期間舉行了婚禮。 王嬌妮 攝

在24層樓梯間搬運屍體 用了2個小時

在一次夜間值班時,劉燦接到公安法醫通知,一名賓館物業人員在24層樓上猝死,需要前往收殮。當劉燦到達時,賓館經理以影響聲譽為由,不允許使用電梯接運屍體。

劉燦與另外兩名工作人員只能抬著屍體,一步一階地走樓梯搬運,他們從24層搬到1層,整整用了2個小時,中途休息了八次。將屍體抬上靈車時,精疲力盡的劉燦感受到了四周圍觀人群投來的忌諱眼光。

劉燦是湖南人,畢業於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2014年來到煙臺福山殯儀館,主要從事遺體火化、整容等一線工作。

殯儀服務非同一般,分離之痛總是與嘈雜混亂相伴,只要喪戶提出要求,劉燦等殯葬員需要隨叫隨到,他們在現場需要把握準確的態度,不能有笑容、不能追求熱情,要盡力做到周到,防止引起誤解。儘管萬分注意、處處小心,劉燦仍然時常感受到偏見,但他都報以理解,當成工作的一部分。

溫祝靜在工作中。 王嬌妮 攝

修補20多處輸液管孔 讓逝者遺容安詳

「看慣了死亡,但不願意看到非正常死亡的情況。」劉燦說,尤其是遇到意外身亡的小孩兒、酒後駕車身亡的年輕人、工地上違規操作致死的工人,他都感到深深的不值。

劉燦還記得兩年前,一名年輕女子在交通事故中去世。女子的母親來到殯儀館見到女兒鮮血淋漓的屍體時情緒崩潰,大喊「這不是我女兒」。

接到整容任務後,劉燦對照逝者生前照片和遺體面部損傷情況制定了遺容修複方案。當脫下逝者服裝時,劉燦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由於醫院搶救,遺體被插滿了輸液管。劉燦細心地拔掉每一根管子,對20多處管孔進行了細緻修復,並對遺容進行了整容化妝,完成後劉燦的雙臂因長時間抬舉而麻痺。

再次看到女兒遺容時,老人伸出手撫摸著女兒的臉說:「對,這才是我的女兒啊,女兒你慢走。」

「幹上這一行後,我們特別珍惜自己的生命。」劉燦說,每當同事們下班聚會,一旦喝酒沒有一個人會冒險開車,因為生命經不住這樣的冒險。

向志文希望通過不斷改善服務,使冷冰冰的殯儀活動變得有溫度。 王嬌妮 攝

只要給孩子良好的教育 就不怕別人怎麼說

劉燦的妻子溫祝靜也在這所殯儀館工作,她主要從事家屬接待引導等服務。

記者三年前曾採訪過溫祝靜,那時她與劉燦還是情侶,今年春節期間二人在湖南舉行了婚禮。

三年前,溫祝靜曾坦言,最擔心的是二人的工作不被人接受,尤其是如果結婚有了孩子,更擔心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工作而受到歧視。

如今談到這個問題,溫祝靜說:「那時候我的想法還是挺片面的,這幾年我成熟了,也更勇敢了,我覺得孩子最需要的是良好的教育,如果將來我能給孩子傳遞正確的思想,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就不必害怕別人怎麼說。」

溫祝靜是浙江姑娘,與劉燦相戀後,兩個南方青年在北方城市煙臺安頓下來,努力工作,在不靠父母的情況下在當地繳付了一處房產的首付。

對此,福山殯儀館館長汪恩海說:「這兩個孩子特別不容易,工作上非常上進,生活裡節儉勤快,表現出了同齡年輕人少有的自立與向上。」

工作三年多來,向志文欣慰地感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個性化的綠色喪事服務。 王嬌妮 攝

做有溫度的殯葬禮儀

燭光、長明燈、鮮花……26歲的湖南小夥兒向志文正在仔細核對一場追思會的現場布置。屆時人們將在這裡追思一名捐獻器官的12歲女孩。

從事喪事諮詢策劃工作的向志文希望將此次追思會的場館布置得儘量溫暖明亮。

「來到這裡的家屬已經承受了莫大的悲哀,我希望通過我們標準的服務,以及精心的準備,給家屬們帶來溫暖,讓冷冰冰的殯儀活動變得有溫度。」向志文說。

向志文的姑姑、姐姐都從事殯葬行業,他從小就對殯葬比較熟悉。「在我們老家那兒,遇到有辦喪事的,有時就隨隨便便請些人來辦,過程繁瑣,且十分不人性化。」向志文決定從事殯葬行業,試著改變一些人、一些觀念,多給逝去的人與活著的人一些尊重。

工作三年多來,向志文欣慰地感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個性化的綠色喪事服務。

「從沒想過離開這個行業,只希望越幹越好。」向志文經常通過自學等方式更新專業知識,他說,他比較欣賞臺灣一些地方的殯葬服務,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死者家屬得到細膩溫暖的服務。(完)

相關焦點

  • 最「冷」行業殯葬服務 死人不怕被活人嚇出冷汗
    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即使是從事殯葬服務18年的小王師傅,當喪家的悽涼哭聲迴蕩在屋裡時,身上的雞皮疙瘩也會不由自主地起來。  能在這個最「冷」行業中堅守的,幾乎都是3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已有十多年的經歷,也有的幹了一輩子。對殯葬一線的工人來說,這個職業給他們最深的體會,無疑是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死者的尊重。
  • 為什麼建議年輕人去殯葬行業發展?不是因待遇好,而是這些原因
    她在大學就讀的專業是人力資源管理,與司儀行業相差甚遠,但畢業後,她卻去了殯儀館,成了一名葬禮司儀。她的職業這讓所有認識她的人大跌眼鏡,尤其是她還是一個女孩子,竟然敢去殯儀館工作,許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殯儀館不僅是一個晦氣之處,還是一個專門賺死人錢的地方,誰遇到誰倒黴。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如今擇業自由,人才流動頻繁的時代,有很多年輕人,其中不乏大學生,紛紛湧進了殯葬這個最特殊的行業。
  • 職業帶給我的第二次「生命」 ——一個殯葬人的自白
    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對行業的了解越來越多,我發現,這是一個不得不走心的工作,從來沒有一份職業可以這麼強烈地刺激我的生死觀。殯葬人,每天都在快速瀏覽別人的人生。有的人長命百歲,有的人曇花一現。壽終正寢的逝者讓我感到安心,年輕而逝去的生命也會引發我對生命的思考。
  • 十五年堅守——一位殯葬師的職業經歷
    這幾年變了,司機還主動和我們聊行業內的事。」清明節前,青海省西寧市神安民族殯儀館殯葬師鄭有平在接受採訪時說。今年37歲的鄭有平已經在殯葬師崗位上幹了15年。談到緣何做出這一決定,鄭有平說:「21歲那年,我爺爺去世了。當時喪事辦得很倉促。」他停頓了一下,語氣中多少有些遺憾,「去世的人沒什麼可怕的,我當時就想以後從事這一行,讓每個人都能安詳、有尊嚴地離開。」
  • 我為能成為殯葬人而感到自豪
    從一開始遭遇人們對殯葬行業的偏見使他感到困惑,到後來認識到殯葬是服務生命的崇高事業,宋建平在工作上始終保持軍人本色,立足本職,紮實工作,樹立尊重生命的職業價值理念,以實際行動展現新時代殯葬人的新形象。整天跟遺體打交道,多不吉利。」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回來後,宋建平變得沉默寡言,捫心自問,難道選擇從事殯葬行業真的錯了嗎?  那段時間,宋建平整個人都處於自我懷疑、情緒低落的狀態,幹什麼都提不起勁兒,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抱期待,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從事殯葬工作的人幾乎都不會去參加朋友的婚禮。
  • 殯葬專業人才:期待好收入更在意事業情懷
    面對每年死亡人口近千萬、治喪親屬上億人的現實,全國殯葬專業每年的培養規模不足千人,殯葬專業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素質的殯葬專業人才供不應求。殯葬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影響薪資的有幾方面因素:地區的差異、崗位的差異、個人能力的差異、個人對工作投入大小。有的人吃苦耐勞肯鑽研,短時間內就將自身提高到一個更高層面,他的投入大,薪資水平也更高。
  • 什麼是殯葬服務的本質?
    殯葬,這樣一個相對特殊的行業,亦歸屬於服務類。殯葬行業與其它服務行業雖有所區別,但側重點是一樣的,都注重於服務——人本服務——以人為本,客戶至上。做到好的服務,令人滿意的服務,作為服務人員首先應具備的,就是服務意識。
  • 探索你的知識盲區:殯葬行業是如何做數位化運營與營銷的?
    於浩:我們行業把人的生命分為物理生命,社交生命和精神生命。物理生命在人身體消亡的那一刻就結束了。社交生命是指人在社會中的生命體現,追悼會或追思會宣告人社會生命的總結。而人的精神生命能存在的更久一點。而福壽雲的願景就是使人的精神生命儘可能延長。我們都知道墓碑殯葬的本質,是精神生命的延續。以前人們通過墓碑、墓志銘這些實體來保留信息,但一塊墓碑上能存留展現的信息畢竟是有限的,除了名字,生卒年,子女親戚之外就沒有其它內容了。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可以將一個人在世上留存的重要影像資料保存下來,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 網際網路殯葬平臺路在何方? 有商家稱想讓人都死得起
    「我們公司很多股東通過多年市場研究發現老百姓的痛點在於,消費完殯葬產品以後,覺得被坑了,上當受騙了,不清楚錢花在哪兒了?」  「殯葬超市」是在探索一種新的付費模式,「我們打破常規的小店形式,變成連鎖的大型的殯葬超市。家屬來到這,明碼標價,有非常多的產品可以自主選擇,後來我們這麼做的時候,發現確實是給能夠給很多人帶來方便。」
  • 冷門又暴利的殯葬專業,選擇它需要勇氣
    同學們不僅要學會如扎紙花,遺體化妝這樣的基本技術,還要學習使用一些殯葬設備。有同學曬出了自己的課程表,除了火化設備與技術,殯葬禮儀、喪葬花藝之外,還有殯葬心理分析和周易知識,真的是從技術到思想全方位的武裝。因為工作中涉及寫輓聯、訃告或是一些文稿,需要用到毛筆字,他們還專門把書法也加進了專業課。
  • 高校殯葬專業剛入學就被預定 股市中從事殯葬行業股票有哪些
    兩天前,安徽城市職業管理學院設殯葬專業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榜。校方稱,不少學生剛入學就已被就業單位「預定」,學生結束實習後一個月的收入就能達到5000元到6000元,引發網友熱議。截至目前,全國擁有殯葬專業大專院校共有5家,分別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武漢民政職業學院、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及安徽城市職業管理學院。此外,黑龍江省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省民政學校、河南民政學校三所中專院校也設置了這一專業。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學教授楊根來說,這些年來,這些院校已經給殯葬行業輸送的人才將近上萬人。
  • 從事了20年殯葬服務的人,告訴你喪葬「一條龍」是怎樣賺錢的
    有的地方是「管不了」,因為根本沒有明確「殯葬一條龍」歸誰管、怎麼管。有的地方則是「不敢管」,一些「殯葬一條龍」與地方黑惡勢力勾結,執法人員缺乏強有力手段,難以體現執法的警示性和震懾性。與其他行業不同,從事殯葬業的人常被另眼相看。從醫院到太平間,從殯葬店到殯儀館,從出殯到下葬,這一行業總是躲在陰影裡不得示人。
  • 致敬所有殯葬人——人生最後旅程的謝幕師
    在組長陸曉君的帶領下,班組同事們紛紛「請戰」,每晚都有10多人留下加班處理案頭高高疊起的業務單據和電話回訪的工作,第二天大家又早早來到各自崗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相信這些默默堅守的殯葬人,將會被歲月牢記,這個寒冬,因你們而溫暖。
  • 殯葬工清明節前訴苦:結婚10年不敢告訴嶽母職業
    見記者有些不解,他解釋說:「我還有一張工作名片,上面有我的單位等信息,但那一張是給同樣從事我們這一行業或有業務往來的人的。」原來,老易這是迫不得已之舉,他曾經試過給一些人遞過工作名片,結果發現這些人走出辦公室後,他在樓下就能撿到自己的這些名片。「好像這些名片上也帶著晦氣一樣」,老易苦笑。
  • 走在殯葬路途中
    讓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殯葬師的真誠和溫馨,讓他們了解這樣的工作是不平凡的。生與死是個有很多爭議的話題,傳統觀念認為賺死人錢很晦氣,直到今天,我身邊的同學親人都不能理解,接受我這份職業,更別說要求外人正眼看待尊重這份工作了。想去同學家吃飯聚會時都會被好友的父母極力反對,被拒之門外,過年親朋好友結婚,為了避免尷尬,也不敢上門祝賀。就連平常吃個飯跟親朋好友握手偶爾都會被嫌棄。
  • 標題: 作為一個正直的雛兒,我不得不告訴你們殯葬行業的核心機密。
    原標題: 標題: 作為一個正直的雛兒,我不得不告訴你們殯葬行業的核心機密。   我是一名從事殯儀服務多年的工作者,作為一個殯儀專業的科班生,我深深地覺得這個行業之所以遭到了那麼多人的質疑和詬病,都是某些殯儀公司或個人攪亂市場造成的,本著對本專業的熱愛和尊敬,以及告知柳州百姓在此行的消費真相的態度,把我的所見所聞敘述如下:  殯葬行業一直都為民眾忌諱,所以大家對此行業了解甚少,只有在親人匆匆離世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退出教師行業,真實原因讓人無比心酸
    近年來,在教師行業出現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就是女教師越來越多,男教師相對來說越來越少,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階段,更是如此,而高中稍微好一些,在幼兒園階段,基本上就更是女教師的天下,偶爾出現的一些男老師,簡直就像大熊貓一樣,為何男教師越來越少,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 「公益機構」殯儀館收費花樣多 殯葬暴利何時休
    也就是說,追悼會禮廳的價格是五星級酒店的2倍多。殯儀館相關人員告訴我們:「杭州就一家殯儀館,沒得選擇。這些價格都是物價局定的,不能還價。」  令人不解的還有如下荒唐的收費:將遺體抬上車或下車,要收「抬屍費」;骨灰盒底下,要花錢買包「護靈劑」;如果家屬自己裝骨灰,則要比工作人員代辦多收1000塊;一模一樣的鮮花,花店裡賣20塊,殯儀館賣60塊……  浙江省物價局服務價格管理處處長廖懷有告訴記者:「現在收費問題可能主要出在定價上。因為很多殯葬用品材質不同,像骨灰盒、鮮花都有不同的檔次。
  • 高校中3大「奇葩」專業,殯葬專業不算啥,這個專業國家給充飯卡
    但是現在社會崗位競爭是如此的激烈,很多的考生在報考志願的時候,都會選擇一些熱門的專業,然後就業的時候常常會找不到對口的專業,就業競爭壓力大,以至於最後有的學生後悔當初選擇的專業了。但是有很多的學生還不知道吧!我國擁有3大奇葩專業,就業率那是100%,殯葬專業都不算啥,這個專業是國家給充飯卡。
  • 安永美女審計師辭職當了殯葬業老闆!
    一年以後,鄭靖頤決定離開四大,她要接手家族生意,開啟殯葬事業。如今,25歲的她,身份不再是審計師,而是殯葬服務企業創始人了。2019清明節期間,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了對她的專訪,了解她年紀輕輕涉足殯葬行業背後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