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浩:
我們行業把人的生命分為物理生命,社交生命和精神生命。
物理生命在人身體消亡的那一刻就結束了。
社交生命是指人在社會中的生命體現,追悼會或追思會宣告人社會生命的總結。
而人的精神生命能存在的更久一點。
根據我們觀察到的數據,一個人的墓碑在他離世60年後就不會有人來祭掃了。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一個普通人的精神生命在他離世後最多還能存在60年。
而福壽雲的願景就是使人的精神生命儘可能延長。
我們都知道墓碑殯葬的本質,是精神生命的延續。
以前人們通過墓碑、墓志銘這些實體來保留信息,但一塊墓碑上能存留展現的信息畢竟是有限的,除了名字,生卒年,子女親戚之外就沒有其它內容了。
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可以將一個人在世上留存的重要影像資料保存下來,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我們推出了「雲祭掃」、」雲祈福「、」雲紀念「:以新穎的線上祭掃形式,讓人們可以在網上寄託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這種形式摒棄了燒紙錢、敬神靈這些舊習俗,為傳統的上墳祭拜習俗融入了現代文明的新理念。
大家可以為逝去的親朋好友創建紀念館,永久保留逝者生前的珍貴照片,散居各地的親人都能夠隨時隨地為逝者點燭、獻花、祈福、留言。
還可通過「代祭掃」服務,讓墓園的代掃人員將心意送到遠方親友的墓碑前。
實際上來說,我們自從去年上線以來,線上平臺的用戶量呈現逐月遞增的狀況。
這也反映了當今新生代青年願意接受這種新型的祭祖方式,以前我們認為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在這幾代人群上發生了改變。
目前福壽雲的雲祭掃在上海已經能達到50%的市佔率。
這都是我們通過數位化實現的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