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東西南北中,過年風俗不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但剃頭、洗澡過年,如同大掃除、寫春聯、貼福字、扎燈籠、做年糕、吃餃子等習俗一樣,幾乎是一種共同的辭舊迎新民俗,也是一種最樸實的過年民俗。
先說「剃頭」,現稱為「理髮」,由來源遠流長,意為「從頭開始」。這一民俗,寄託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和期待。再加上傳統的說法中有「正月裡剃頭不吉利,要剃頭得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才行」之說,因此,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要選擇在除夕前幾天從「頭」做起理個髮,並美其名曰「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所以,古時臘月那幾天,剃頭師傅格外忙碌,而一到正月便可休息整整一月。
再說「洗澡」過年,也是國人由來已久的傳統。梁實秋先生在《雅致人生》中是這麼說的:中國人一向是把洗澡當作一件大事來做。自古就有淋浴而朝,齋戒淋浴以祀上帝的說法。洗澡淨身,超凡脫俗更是人們的一種願望。
因而,傳統民俗中除夕要洗澡去除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古時京城流行「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還有的把臘月二十六洗浴稱為「洗福祿」。
古時洗澡,受條件所限,多是燒水洗澡。因此,除夕這天,一般白天都是小孩洗,大人忙完年飯後晚上洗,洗完後再換上乾乾淨淨的衣服,意為把即將過去一年的晦氣都洗去,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在南方,客家人還流行用柚子葉燒水洗澡的習俗,寓意把過去的黴運都洗去,在新年裡能夠行好運。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人們家裡都裝了熱水器、浴霸,隨時可以洗澡,時間並不限定在臘月二十六,一般會在除夕前洗個澡,但不少老人仍保留著去浴室洗澡的習慣。
時至今日,漸行漸遠的年俗,日益式微的傳統,帶走了關於年的種種感受,讓年味愈來愈淡。但過年剃頭、洗澡,卻成了最樸實的過年民俗,歷久彌新。任憑歲月風雨洗涮,不論是城裡還是鄉下,也不論你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從頭開始」、煥然一新,當作一件大事或「盛典」來做,並演化成了所有人約定俗成的習慣。雖然看起來是那麼不經意、很簡單,但過年的字典裡總不能少了這一點。
又一個新春佳節已然來臨,趕緊的,去理個髮、洗個澡,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