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兇惡的怪獸,名字叫「年」。
在繪本《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故事》裡,為孩子們講述了一個關於打敗「年」的故事:「年到處亂跑,糟蹋了牲畜、還傷了很多人。人們聚在一起想對付年的辦法,發現它最怕鮮紅的顏色、怕火光還怕響聲。等臘月到了頭,年來了,鞭炮聲聲響,鑼鼓震天動地,人們又唱又跳。年嚇壞了,趕緊逃跑!」
年不見了,過年的風俗卻保留了下來。臘月的最後一天,家家都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大年初一,家家貼上喜慶的春聯,親朋好友互相拜年,小孩子們放花放炮。
這就是關於年獸的傳說。過年還有哪些有趣的習俗?一起來更進一步了解吧!
春節 · 傳統拾趣
「一年不趕,趕三十晚。」春節裡全家人要一起辭舊歲,迎新年。不管平時相距多遙遠,即使是穿過大半個中國,兒女們也要趕回到父母身邊,過個團圓年。
迎新春,先洗澡,這叫「沐浴祛穢」。民諺稱「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除了洗澡,還要美發。老話又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年終歲首,先有好年頭,「洗」迎新春,從「頭」開始呀。
春節裡,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說著家常話,吃著團圓飯。年夜飯,不只是舌尖上幸福,更是親情的味道和永遠的記憶。傳統的年夜飯,可是意味深長。在南京,除夕要吃「十景菜」,用醬姜、黃瓜、胡蘿蔔、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幹、百頁、麵筋共十種,細切成絲,用油炒,故名「十景」。還有幹馬齒莧做的安樂菜,黃豆芽做的如意菜。
「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過年必須吃餃子。餃子好吃與否關鍵在餡,餃子餡用肉與菜混合調製,肉加菜,諧音「有財」。在故事裡,人們為驅趕年獸,剁餃子餡故意乒桌球乓地弄出很大動靜。生活裡,人們用手工剁餡,菜刀與菜板不斷碰撞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如果剁的時間長而且聲音響亮,就意味著「長久有財」。
無論大江南北,年夜飯都要有魚和丸子。魚代表年年有餘。丸子在南方俗稱「圓子」,象徵團團圓圓。
春節期間,長輩要給晚輩發壓歲錢。壓歲習俗起源很早,但流行是在明清時期。錢上一般鑄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祝福話語。壓歲錢可以直接給到孩子手裡的,也可以在孩子們睡著後,放在床腳或者枕頭邊,寓意壓住晦氣。在南方,人們送紅包,這稱作「利是」。
不過,真有年獸嗎?在傳說中的各路神仙——雷公、電母、風神、龍王,反映著古人對自然界的初步認知與解釋,也蘊含著人們對正義、善良、美好的頌揚與期盼。年獸逃走了,年過後,春天就伴隨著祝福而來。
文章選自《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作者:司南/改編
繪者:劉大為 朱成梁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未來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