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求仁得仁、心外無法

2021-02-19 MBA

線上分享,線下圈子,盡在微信:EMBACLUB

===================================

今天,我們在近代中國第一所大學的誕生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與海峽兩岸的各位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共同探討中華文化的復興與未來,可謂因緣殊勝,意義深遠。

一、全球化引發的人類命運與文化反思

當今世界已經步入一個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和區域的問題日益成為涉及全人類的普遍問題。無論是中國與西方,還是臺海兩岸,都無法將自身發展與利益獨立於所謂的「他者」之外。經濟的全球化將世界人民前所未有地聯結成一個巨大的交互網,個人的命運無法避免地被帶入遍及全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這種世界發展的新趨勢下,各種基於西方二元對立的思想,不斷凸顯出其狹隘性、局限性,並令人類陷入此起彼伏的困境。例如環境惡化、貧富分化、信仰缺失、道德淪喪、局部戰爭等等。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人類集體困境,促發我們對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文化現狀需要進行徹底全面的反思。

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現代文化,將人類的生命訴求從後世安樂拉到今生享樂,從對神的榮耀轉向對個人權益的奮爭,並以此發展而為主客對立的世界觀和理性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人類生命的相互聯繫性和整體性價值被忘失,由此導致自他對立、民族紛爭、文明衝突等一系列現代性危機。

在全球化背景下,現代文明的難言之痛——「人類自我認識危機」更以迅猛的勢態波及世界各地。自己與他人的對立、人類與自然的衝突、個人與社會的矛盾日趨激化,唯利是圖、損人利己、以鄰為壑逐漸成為現代人的生命圖景。這種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的價值觀,已經與時代發展背道而馳,世界亟需建立一種以人類共同福祉為終極追求的新型價值觀。

作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傳統、清醒環顧世界,從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中開闢安身立命之新途,從久已淡忘的智慧中點燃照亮世界之燈火。

二、天下為公、眾生一體——中華文化的整體價值觀

20世紀初,法國思想家阿爾貝特?史懷澤(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年)曾以他深刻的洞察和美善的心靈對世界發出「敬畏生命」的宣言:「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中的大事。」史懷澤的生命宣言在西方文化中無異於空谷足音,然而在中華文化的精神傳統中,卻能發現一個原本完整的生命譜系及由此而生的整體性價值觀。

溯源中華傳統文化,構成三大文化主幹的儒釋道思想,蘊含有深刻的生命整體性精神。儒家將「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作為個人道德修養和自我價值實現的終極目標;道家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佛教則為人類揭示了「緣起性空,眾生一體」的生命真相。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說將宇宙萬有的互容互攝、相即相入關係表達得尤其豐富深刻。如法藏法師在《華嚴金師子章》裡所言:「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緣起的世界是彼此相依的世界,緣起的生命是和合共生的整體。經濟一體化和網際網路的普遍使用更加深了現代社會的緣起共振,以至出現了所謂的「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society)。此時每一個體的行為都會對其他生命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震動和影響,地區與地區、民族與民族之間亦復如是。在佛教的緣起世界觀裡,宇宙人類找不到任何一個孤立存在的個體,「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遙遠的理想,而正是我們當下的「實存」。

大乘佛法不僅有緣起性空的智慧觀照,更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認為自他關係是平等不二、苦樂一體的,因此自利必須通過利他的途徑來實現。如《十住毗婆沙論》說:「菩薩於他事,心意不劣弱,發菩提心者,他利即自利。」(卷第七)在慈悲、智慧的攝持下,利他即成自利,自利促進利他,最終成就自他不二、和諧共進的生命境界。

中華傳統文化始終將眾生安樂、天下太平作為每一個體的共同價值追求,這種思想傳統正是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力思想支撐,也是締造「中國夢」的文化淵源。在現代文明迷失於自我中心主義困境之際,我們應積極開顯、倡導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類整體價值觀,謀求人類共同福祉與世界和平。作為臺海兩岸的中華兒女,我們更應有一種文化自覺和自信,尋求中華文化的深層認同,攜手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三、求仁得仁、心外無法——中華文化的心性觀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設立了生命的整體價值觀,同時提供了實現這種共同理想和終極價值的具體途徑,那就是回歸內心、走心靈提升之路。

儒家先賢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家認為,只有「歸根」「復命」,讓內心純樸虛靜,才能達到天人合一。本土化後的漢傳佛教,更與儒道思想相激蕩,將心性之學推展到「明心見性」的高度。《六祖壇經》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禪宗的出現,是對中華思想文化的一次內部重塑,對心靈的回歸、心性的覺悟,成為儒釋道三家合流的匯歸點,並由此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徵——心文化。

今天,當臺海兩岸的有識之士共同探討中華文化的復興大計,我們有必要認真審視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心文化,一起感悟它帶給現代人類的重要啟示與智慧指引。

1、心文化的現代啟示之一——重樹人類自信

心文化啟發人類重新發現內心的寶藏、認識自心的力量。無論是「崇神」還是「拜物」,都把生命的自由與幸福寄託到外在事物上,忘失了人類心靈本具的無限創造力;並且反過來,以外在事物的擁有程度來衡定人本身的存在價值。這種顛倒的價值觀導致人類日益捨本逐末、重利輕身,做出許多自我戕害、摧殘同類的不智之舉。

佛教卻將人心作為萬法之源:「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華嚴經》卷第十九)深廣的心性包含有無窮的智慧和能量,它既是人類所有生命活動的起點和源頭,同時也是一切行為的歸宿和目的。六祖惠能大師開悟後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現代人能重新體悟到心靈的圓滿自足和無限開放,就能戰勝生命匱乏的恐懼,超越向外依賴的軟弱和盲目執取的迷亂,重新感受到作為人的本質意義與內在尊嚴。

2、心文化的現代啟示之二——走出道德困境

近現代以來,有兩種道德推理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後果主義和絕對主義。前者衍生出功利主義的倫理觀,後者導致理性至上的思維定勢,但都無法引導人類走出道德困境。心文化的道德判斷及引導體系,既不是外在的功利追求,也不是蒼白的理性說教,而是基於對人心、人性的全面認知和啟發涵養。佛教在這方面尤其具有豐富成熟的經驗。

佛教之所以被稱作「內明」,正因其有一套系統有效的對內認知方法。通過戒定慧的修持特別是深入止觀,可完整認知內心並徹底斷除煩惱。無論是法相唯識學對具體心相的透徹分析,還是禪宗的「即心即佛」、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最終都令人們趣入無我真相、破除我執虛妄。大乘佛法還通過菩提心的引導,啟發人們將私慾善巧轉化為追求無上正覺、利益無量眾生的善法欲。在起心動念之際將個人慾望轉化為追求真理的內在動力,因此具有很強的自我道德約束力。

3、心文化的現代啟示之三——融通世界文化

隨著全球化日益加深,不同族群、不同區域在更為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層面不期而遇。如果人類不能形成開放多元、交流互鑑的文化氛圍,那麼文化領域的衝突勢必持續不斷,從而波及經濟與政治,成為世界動蕩不安的根源。佛教心文化在凝聚中華文明、融通世界文化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

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Leften StavrosStavrianos,1913~2004年)在《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裡這樣評價:「佛教在亞洲起到了偉大的文明融合的作用。」古代「絲綢之路」留下過中外高僧西去東來的足跡,近現代海峽兩岸流動著同根同源的漢傳大乘佛法。在全球化時代,佛教更以其內在的超越性與開放性成為化解文明衝突、溝通東西文化的使者。

為何佛教具有如此深廣的現代價值呢?正因其在產生傳播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兩大原則:以心為歸,以人為本。因為重視人類心靈的究竟覺悟和徹底解脫,所以無論是原始農業社會還是現代工商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佛教給予人類社會的指引都會深入觸及生命的本質存在,給人們帶來全面審視和超越自我的真正可能;因為自他不二的平等慈悲,人們可以在佛陀的慈光悲願中傾蓋相交乃至傾心相賞;因為「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圓融智慧,所以無論是大陸臺灣、古代現代,佛教都能在契理契機、隨方毗尼的度生方便下靈活開闔,與各地的本土文化迅速融合。

當現代文明在人的「本質意義」面前噤聲不語,在生命的終極歸趣之處彷徨不前,佛教正當其時地顯示出超越差異的精神共性和現代價值,成為凝聚人心、溝通不同文明的紐帶與橋梁。

四、道不遠人、其命維新——中華文化的實踐性與時代性

心文化的核心是古人所謂「身心性命」之學,它是身與心、見與行的高度統一。無形無相的內心追求可以落實於當下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至為廣大的形而上理想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場景能夠不隔毫芒、打成一片。如《中庸》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復興不僅寄望於其本有的心文化價值,更取決於能否實踐於現實生活、傳播於當代社會。近代以來,從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主張,歐陽竟無等人希望以法相唯識的重興作為救國圖強的思想路徑,中國佛教不斷以積極入世的姿態和勇敢擔當,將包括佛教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以高度的靈活性融入不同的時空因緣,給傳統文化開拓出生長創新的空間。臺灣的人間佛教,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大陸一些新型道場如北京龍泉寺,通過網絡、動漫、翻譯事業等進行科技弘法和國際弘法;並開展了都市奉粥、啟明書院、幸福鄉村圖書館等心靈慈善項目——人人可以參與的現代弘法平臺,將傳統文化精神融入了生活、復活於當下。

如今,面對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世界新文明逐漸重塑的歷史機遇,中國佛教不僅要探索自身發展的新途徑,更要與臺海兩岸有識之士共同擔負起喚醒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凝聚民族文化力量、推動中華文化世界性傳播、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人類心文明建設的重任。在此,我真誠呼籲海峽兩岸佛教界通過宗教、文化、教育、學術、公益慈善等多種領域進行持續深入的交流合作,為兩岸和平發展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結語

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引導人類由小我而至大我,再上升至無我,通過不斷的自我超越與心靈覺悟,不斷跨越各種二元對立的鴻溝,由內而外地化解世界危機、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將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今天,我們在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把握其整體價值觀與終極追求,以心為歸、以人為本,注重傳統文化的現代實踐。希望臺海兩岸的炎黃子孫攜手努力,整合文化資源,超越對立意識,共同開拓中華文化的新境界、世界文明的新格局。


【今日推薦】

王璞微信號【wangpu1968】:跟隨智者腳步,聆聽管理思維。北大縱橫創始人王璞先生傾力打造,管理諮詢行業第一專家品牌。零距離,無縫隙,一對一與您分享與溝通。

北大縱橫微信號【北大縱橫】:每日一案例,天天有新知。創始人王璞攜千位諮詢師隨時恭候,與您零距離答疑解惑各種管理問題、疑惑與糾結,速來互動吧。

===================================

1.歡迎讀者推薦美文,小編代您與大家分享。

2.每天乾貨,關注公眾帳號:EMBACLUB或MBA

3.歡迎點擊右上角分享。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4.線下活動+實名圈子:有意向加入中國EMBA俱樂部,參加各名校EMBA跨界資源整合,可直接回複本平臺報名。

相關焦點

  • 如何用正確的心讀誦《地藏經》(學誠法師)
    學誠法師:地藏經的精神是慈悲、大願,本身就是為了利益受苦眾生,至心讀誦,善業殊勝。要依佛所說,而非道聽途說。學誠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譯)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大集部),不是偽經。恭敬讀誦、依教奉行,利益無窮。修行佛法要找到正法僧團引導,不要隨便亂看亂聽。【問】父親52歲肝癌去世了,我一直無法接受。剛開始我一直做夢夢見他還是生病時的樣子,心裡難過極了。
  • 學誠法師應邀在廣州中山大學開示「禪的人生智慧」
    學誠法師應邀在廣州中山大學開示「禪的人生智慧」1500師生與會聆聽現場聽眾與學誠法師互動學誠法師向中山大學圖書館贈送《和尚博客》一套100本聘請學誠法師為中山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山大學副校長餘敏斌向學誠法師贈送特製的禮品留作紀念講座現場佛教在線廣東訊 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學誠法師2014年12月21日應邀在廣州中山大學作《禪的人生智慧》專題講座,闡釋佛教禪宗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當中的人生智慧
  • 學誠法師開示及答疑 2017-12-08
    芸芸眾生,求而不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逃脫的命運。 學誠法師:「無常」是一切世間萬物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如理思維「無常」,能讓我們的心不粘著在境界上,對於喜愛的事物不要太貪戀,對於不喜歡的事物不要起嗔恨,要用隨緣、珍惜的心態面對生活。
  • 學誠法師:正確讀誦《地藏經》的要領,不可不知!
    學誠法師:地藏經的精神是慈悲、大願,本身就是為了利益受苦眾生,至心讀誦,善業殊勝。要依佛所說,而非道聽途說。問:在家諷誦《地藏經》,家人卻說晚上不能誦此經。於是,弟子和家人就產生分歧。請問法師,《地藏經》或別的經咒晚上到底能不能念?
  • 學誠法師:心文化是傳統文化精神命脈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演講今年11月12日上午,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和文化部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的中華文化復興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隆重開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應邀出席開幕式並作主旨發言。今天,我們在近代中國第一所大學的誕生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與海峽兩岸的各位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共同探討中華文化的復興與未來,可謂因緣殊勝,意義深遠。一、全球化引發的人類命運與文化反思當今世界已經步入一個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和區域的問題日益成為涉及全人類的普遍問題。
  • 學誠法師獲頒澳大利亞南天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學誠法師獲頒澳大利亞南天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8-04-14圖為南天大學校長向學誠法師頒博士袍。  學誠法師表示:「對我來說,獲得南天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並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榮譽,而是一份跨越國界的友誼,是一種文化交流的契機,更啟示著佛教對當今世界所應擔負的責任。作為來自中國的佛教徒,同時也是南天大學的新校友,當我將榮譽博士學位證書接在手中的時候,其實也意味著將這份使命放在了肩上。」
  • 外地的龍王求助北京的學誠法師
  • 臺灣慈濟功德會林碧玉居士一行拜訪學誠法師(圖)
    臺灣慈濟功德會林碧玉居士一行拜訪學誠法師(圖) 2007年01月31日 10:38:35 點擊:0次     臺灣慈濟功德會副董事長林碧玉居士一行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之閩南語翻譯緣起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閩南語翻譯緣起:
  • 學誠法師開示如何教育孩子 , 看後99%的父母都在反思
    在此,小編特意將《學誠大和尚答疑,如何教育孩子?》分享給大家。學誠法師開示之「孩子的教育與成長」01、網友:我兒子今年14歲,上初二,現在特別叛逆,他從小脾氣就不好,現在更加厲害,特別自我,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根本都不能說他,一說就不高興,甚至發脾氣。請法師指點,該怎麼辦呢?我現在已經不會教育了。
  • 從「學誠法師」事件,看「守戒」與「破戒」結下的果
    從「學誠法師」事件中,看「守戒」與「破戒」結下的果 | 文 三隻眼讀史因涉嫌違反佛教戒律,2018年8月15日,學誠法師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2018年8月23日,學誠法師辭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職務。
  • 學誠法師:把心力投入到正確的行為上去
  • 學誠法師辭去佛協會長,被舉報事件依然撲朔迷離
    自8月1日「學誠法師」被舉報,到今天已經15天過去。今天,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召開,學誠法師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常務理事、理事。這似乎是對舉報事件的一個交代,但事件本身依然撲朔迷離。這次會議是一個例會,即便沒有學誠事件也是要開的,但是學誠法師被舉報事件無疑給中國佛教敲響了警鐘。暴露出了佛教管理中的一些問題和弊端,當然,相關部門也能夠及時充分的認識道問題所在,及時的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中國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在管理中出現紕漏也是在所難免,重要的是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 11月29日:中佛協原會長學誠法師再次辭職免職
    11月29日:中佛協原會長學誠法師再次辭職免職2018年11月29日,免去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釋學誠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的職務,同時釋學誠法師辭去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的職務。在此之前的幾個月,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釋學誠法師接連被免去或者辭去相關職務。學誠法師從2018年8月1日開始,陷入了巨大的舉報事件的漩渦之中,在網絡上、民間、佛教界乃至海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2018年8月15日,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 國家宗教局公布學誠法師事件調查結果
    8月23日,國家宗教事務局在其官網公布學誠法師涉嫌性騷擾、北京龍泉寺違章建築等問題的調查結果。國家宗教事務局表示,該局接到反映學誠有關問題的舉報材料後,根據管理職責,進行了認真調查核實。第一,舉報材料中反映學誠發送騷擾信息問題,經查屬實,涉嫌違反佛教戒律,已責成中國佛教協會按照佛教教義教規和《中國佛教協會章程》嚴肅處理。第二,對舉報材料中反映北京龍泉寺違章建築問題進行了調查,現已查明,所舉報的建築,未依法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地方有關部門正在深入調查取證,將依法作出處理。
  • 龍泉寺的網紅們,學誠性騷擾屬實!
    那一年,30歲的學誠法師已在福建廣化寺當了7年住持,他保持著中國最年輕方丈的紀錄。誰能想到,這名溫文爾雅的佛界新星在十多年後,涉嫌性侵女弟子呢?2001年,因龍泉寺破敗無人,政府希望利用起來發展旅遊業,很多開發商希望修繕龍泉寺,考慮商業運作。蔡群堅決反對,她認為資源的價值在於承載我們無法改變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於是主動自己出錢修繕龍泉寺。
  • 學誠法師:佛教理念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宗教倫理支撐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今年4月19日至21日,中國佛教協會召開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學誠法師榮任新一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在中國佛協換屆閉幕會上,學誠會長以「新時期、新使命、新擔當」為題發表講話使人印象頗為深刻。
  • 兩岸佛教一家親——學誠會長率代表團訪問臺灣
    惜別佛光山 訪南華大學  9月13日上午,學誠會長在告別佛光山之際,受邀至僧眾講習會特別為僧團講話。學誠會長表示,首先感謝星雲長老及慈惠、慈容、心定、心培、心保等佛光山諸位法師對代表團對熱情歡迎和周到安排,體現了出家人以寺院為家、都是一家人,才能如此和諧。
  • 學誠法師:努力開創「人間佛教」更宏博的未來
    學誠法師出席開幕式並致辭8月28日下午,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五臺山佛教協會承辦的「2016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在中國佛教名山、世界佛教聖地——山西五臺山隆重開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學誠大和尚微開示整理--2016年7月14日
    2016年7月14日04:52 鉛筆畫的美W:頂禮師父,師父,弟子父母之前做的生意造了很重的殺業,現在感果,身體開始病痛,弟子想回家鄉幫父母的生意讓他倆有時間修行多種善因,家裡的親戚也都說讓我回家幫忙,但總是捨不得現在身邊的師法友及心棧奉粥活動(家那邊沒有心棧),弟子很糾結,祈請師父告訴弟子到底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