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植物種類有很多,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生長著30000多種植物,在這些植物種類當中,有一部分植物種類是能夠作為中藥材使用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由於不同的植物種類會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地區的人們又會依據經驗給不同的植物命名,從而有可能導致不同的植物共同擁有一個名字,最後使人們在感到納悶的同時還容易引發爭論。這不,今天所要介紹的這兩種植物就共同使用「血見愁」的名字,非常容易使人們為「真假血見愁」而爭論。
第一種「血見愁」產於江蘇南部,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海拔為120-1530米的山地林下潤溼處。在日本,朝鮮,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野生品種分布。
這種「血見愁」的學名叫「山藿香」,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匍匐莖。其莖直立,一般高30-70釐米,植株下部無毛或幾近無毛,植株上部具有夾生腺毛的短柔毛。
這種「血見愁」的葉柄長1-3釐米,葉片呈卵圓形至卵圓狀長圓形,一般長約3-10釐米,葉片的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葉片基部呈圓形、闊楔形至楔形,葉片下延,邊緣為帶重齒的圓齒,有時數齒間具有較深的齒彎,葉片兩面近無毛,或被有極稀的微柔毛。
這種「血見愁」的假穗狀花序生於莖及短枝上部,由密集的輪傘花序組成,花冠為白色,淡紅色或淡紫色,花冠長6.5-7.5毫米,花冠筒長3毫米左右。在長江流域,花期為7-9月,在廣東、雲南南部地區,花期為6-11月。花期過後即可結出扁球形的小堅果,長約1.3毫米左右,呈黃棕色。
這種「血見愁」的全草皆可入藥,據《嶺南採藥錄》中記載,這種「血見愁」具有「涼血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瘡毒,治蛇傷,消腸風下血」的作用。同時,還具有抑制免疫功能、抗炎、抑菌的作用,還能夠當作鈣拮抗劑使用。被認定為用途廣泛的優質中藥材。
第二種「血見愁」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浙江、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四川、雲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為藜科藜屬植物雜配藜,學名「大葉藜」。
這種「血見愁」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株高30-120釐米。其莖直立、粗壯,莖可單一形成或莖的上部有分枝,莖上具有淡黃色或紫色的條紋,無毛。單葉互生;葉柄一般長2-7釐米,葉片呈卵形、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葉片長4-15釐米,寬約2-12釐米,葉片先端急尖或漸尖,葉片基部呈微心形,葉片邊緣上有不規則的波狀淺裂。
這種「血見愁」有疏散的大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顏色淡黃,花期為7-8月,果期為8-9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種「血見愁」有很多「土名」,比如,雜灰菜、八角灰菜、大葉灰菜、光藜、大灰灰菜、刺穗藜等。
這種「血見愁」主要以花、果入藥。據《全國中草藥彙編》中稱,這種「血見愁」對於「血症」具有一定的作用。其藥性品質一般。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不難發現,雖然兩種植物的民間稱謂都叫「血見愁」,但其形態特徵和藥用效果還是有區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