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交不到真心朋友而發愁?一句箴言教你與人相處的中庸之道

2020-12-23 醉聊NBA

「識人不必探盡,探盡則多疑;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讓人不必退盡,退盡則路寡」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讓周圍的所有人都喜歡,人有讓人滿意的地方,自然也有讓人不滿意的地方。在做人方面,很多人覺得自己很累,也許因為你的猜疑,讓本該毗鄰的心田間劃下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也許因為你的口無遮攔,讓彼此之間的信任上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許......你試圖去盡力討好周圍的每一個人,不斷地去改變自我的做人態度,逢人做事只知道迎合,讓對方滿意,卻忘記了自我最原本的態度。所以,你覺得累,覺得很失敗,覺得做人好難。

"識人不必探盡,探盡則多疑」如今社會現狀,很多人都戴著一副面具和人交往,有性格所致的,有被生活所迫的,也有心懷不軌的,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原因,那我們是不是應該逢人就揭開其面具,看清他真實面目才決定與其交往呢?肯定不是了,你的好奇,只會然你心生懷疑與莫名的恐懼感,有時好的也會被你看成壞的。與人相識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彼此的信任會漸漸增加,或許到了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合,他會把你所好奇的悄悄告訴你哦。

「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當你與人相識已久,彼此了解頗深,但在其他人面前也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演說欲」,不必事事言盡。而有的人就是有這麼個弊病,喜歡把別人的一切大小事作為自己談資,吸引聽眾,這樣的人久而久之,就沒人把他當做朋友了。

「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別人做錯了事,就把人罵的什麼都不是,雖然你一時解了當下之氣,可你沒有分寸的指責辱罵會傷了一個人的自尊,磨滅一個人自信,讓人亂了分寸,甚至慌亂之中,錯上加錯。這樣的人,無論是作為領導,還是作為團隊夥伴,都只會讓大家躲得遠遠的,因為惹不起。

「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每個人都是值得被尊敬的,無論階級,無論年齡,無論身份。而有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尊敬,什麼事都願意去做,毫無風骨可言,因為他敬的不是人,而是別人的財氣,權威,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甘心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真正的敬人,敬的是人格,存在與別人身上而自己沒有經歷或擁有的生活與樸素品質。

「讓人不必退盡,退盡則路寡」講的要有謙讓與忍耐心,但每一份謙讓與忍耐都是有限度的,不必逢人就謙讓,逢事就忍耐,長此以往的話,只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路越走越少。雖說,夫為不爭故無憂,但長期無憂必有新憂,故適時,噹噹仁不讓;逢時,且且退辭讓。

相關焦點

  • 何為--中庸之道
    因而清朝楊亶驊《中庸提要》云:「《中庸》全書,以『道不遠人』句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記.禮運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說者,大抵皆宗此義。天命之謂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該交會秀氣在內。『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雖然不少人對中庸思想有誤解,認為是簡單的和稀泥、搗糨糊(這個誤解最後會分析),但不可否認,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中庸」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每一天的生活。下面就簡單記錄一下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中庸》與中庸之道
    給整個儒家深刻的哲理問題開一個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景海峰表示,這是《中庸》的一個綱領,這三句話的深意是在給人下一個定義,或者說是給天人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做一個根本的哲理性的定位和理解。「天命之謂性」,意即人的性質和自然具有一種內在的融洽,沒有隔閡,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有機部分。
  • 朋友之道>朋友如何相處?王元五老師講座
    王鳳儀曾孫女王元五老師的講座內容,有對文章感興趣的可以在京東商城、當當網、新華書店、淘寶居士亭等地,購買《家和萬事興》這2本書,作者;王元五,以方便自己隨時能夠閱讀![目錄]>(八)朋友之道(八)朋友之道古人說:博弈之交,不終日;飲食之交,不終月;勢力之交,不終年;惟道義之交可終身。[目錄]>(八)朋友之道>朋友如何相處?朋友如何相處?
  • 這3類大學生,往往在大學交不到真心朋友,理由就一點:心術不正
    這3類大學生,往往在大學交不到真心朋友,理由就一點:心術不正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們想要很好的生存,那麼就得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但是驢頭不對馬嘴肯定是不行的,脾性不對味的人相互之間也是很難成為真心朋友。有人經常說,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因此也總有人建議大學生要在大學期間學會交際,最起碼交幾個好朋友。可是,大家知道嗎?有這麼3類大學生,往往直到畢業都難以交到真心朋友,而他們被人不認可的原因也很簡單,就只有一點,那就是心術不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說一下這3類大學生。
  • 叔本華的5句哲理金句,句句是精華,關於中庸,關於處世之道
    叔本華的5句哲理金句,句句是精華,關於中庸,關於處世之道。一、亞里斯多德在一切事情上堅持的中庸原則,是不適合於道德法則的,而它卻是這原則意圖之所在。但是它可以容易地成為世俗智慧的最好的一般規則,一種幸福生活的最佳箴言。因為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一切方面都有這樣多的痛苦、重擔、災難、危險,以至於只有小心翼翼地掌握航向,避開暗礁險灘,才能完成一個平安與快樂的人生航程。二、一般來說,對於我們所了解的惡的恐懼,迫使我們陷入了與之相反的惡。比如說,孤寂的痛苦使我們進入社交,我們的第一個社會產生了。
  • 「同人於野,仁者樂也」:談談儒學的中庸之道
    這句話其實是班固對儒學這個流派的一句概括:「涵泳於六經的文章中,注重仁義之間的事情,遠守堯舜之道,近尊周文、武王的禮法,以孔子為其師表,加重他們言論的重要性,在各流派當中地位最為崇高。」說完儒學的三大思想精髓,明白了「何為中庸」,接下來我們就說說「中庸」在儒家文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如果說「仁」為儒學的帝王之道,「禮」為儒學的傳統之道,那我覺得,「中庸」便是儒學的處世之道。儒家講「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人民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禮只講仁,人民會輕其統治。什麼意思呢?
  • 為人處世三大奇書《菜根譚》—教你如何交朋友以及正確的相處之道
    你想交什麼樣的朋友,交完朋友又如何正確的相處才能長久。也許很多人一開始就錯了,因為受社會大環境影響沒有形成正確交友觀念。朋友之間相處最高的境界是什麼,不同人心裡有不一樣的認識。在江湖世界,為朋友兩肋插刀,把朋友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在關鍵的時刻出手相助,是否可以理解為俠氣呢?對於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和看過武俠影視的現代中國人來說,俠字並不陌生。最印象深刻莫過是《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是符合朋友間相處之道的俠氣,也許在金老爺子另外一部作品《天龍八部》中喬峰身上體現的更為貼切。
  • 曾國藩:交不到真朋友,多半是忽略了這3件事,早懂早收益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人物,雖資質一般,但志向遠大、意志超強,待上、待下、待同僚謙恕自抑、豁達大度,朋友極多。他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處世智慧影響深遠,對交友之道也有深刻見解,這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交不到真朋友,可能是你忽略了這3件事。
  • 你一生有幾個真心朋友?什麼才是真心朋友?現在的人還有朋友嗎?
    交朋友也是生活的一種,刻意去交的朋友,或者別人刻意結交你的,這個朋友就不純了。其實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很多的過客,這些你人生的過客,有的因為金錢或者利益,或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了你,從你的生活裡淡出去,要知道在人生中的過程中,有些人註定只會陪我們走一段路,而不是全程!
  • 「中庸」——禮之用也,為您揭開「中庸」的真實含義
    最著名的就是賈誼《過秦論》中他說陳勝吳廣的「才能不及中庸」,理解一下就是他們的水平還不比上一般水平的人。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作者,肯定不會謙虛到這種地步,也更不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教大家和稀泥,做和事佬。漢朝大儒鄭玄曰:「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 【讀有所悟】擷取《大學中庸》裡的為師之道
    《大學》被認為初學入德之門,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述了人從內聖到外王的修煉過程;《中庸》則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雖然《大學》是「誠之者」的君子之學,《中庸》是「誠者」的聖人之道,但兩位聖人對「道」的分析解剖,給了我許多啟發,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為師之道。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大學室友相處的十大箴言,句句充滿智慧,最後一句是底線
    今天小編總結盤點了室友相處的十大箴言,希望可以能給即將上大學、在讀大學的小夥伴們一些建議和體會。箴言之一:相遇即是緣有人曾說,幾個陌生的人分到同一個宿舍的概率,比彩票中獎還小。所以,對於人生中初次相識的室友,請珍惜這份緣分,並報以結交摯友之心,將彼此的相遇升華為大學成長路上的最好夥伴。
  • 《中庸》:人生至誠,以赤子心態處事,才為君子之道
    《中庸》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意思就是說:所謂真誠就是用以自我完善的基礎,而所謂中庸之道就是用以引導自己的準則,真誠是事物的開端和歸宿,沒有真誠也沒有了事物,所以君子要以真誠為貴。真誠,首先指的不是對於別人的真誠,而是對於自己的真誠,對於自己不自欺。
  • 用慧眼識人 交真心朋友 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有的是緣分,有的是人為,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的感受,瀰漫了心底。人與人的相處,充滿了變數,充滿了玄機。不同的人生境遇,會有不同的人際關係,不同的人際關係,會有不同的人生傳奇。平日裡,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一旦遇到變故時,人心思變,誰真誰假,便露出了謎底。人在逆境中,交下的朋友,會是永久的,而在順境中,交下的朋友,也是,只是一時的。
  • 中庸的育兒之道。
    四書五經然而論語最出名,其中中庸是一部養性的書同時也是一本教育的書。《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講述是適度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不可太過度。而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反而過度的保護,反而讓孩子慢長大。如何才能分辨過度保護孩子呢?
  •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中庸》第1章
    經由《中庸》21天共同品讀,知道了它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道德修養的散文,包括了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準則,實際上就是教育人們要學會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具有至善、至誠、至仁等理想人格的人。它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
  • 《中庸》讀透了,做人做事都OK!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下面分享學習《中庸》第一章,原文是這樣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先來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白話譯文:上天所賦予人的,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或者說,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賦予的。符合人性規律和符合自然規律的所思、所做、所為,就叫做道。接受聖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氣,能調整自己的太過、偏激或不及,而回到中庸,這也就是「修道」了。「修道」,就是讓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夠不斷合乎自然規律和人性的規律或規則。
  • 這三大星座天性善良,卻總交不到真心朋友!
    這三大星座天性善良,卻總交不到真心朋友!白羊座白羊座人從來不會記仇,而且更不會做壞事,對於白羊座的人來說,天性善良,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白羊座,一生正直是很難堅持的事情。但是白羊太注重自我表現力,尤其害怕被冷落,所以不管在哪個場合,他們都會變現得特別誇張淋淋盡致,哪怕出醜也好總之先搶先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