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便,出門在外,長途跋涉,總要認真準備,力爭做到萬無一失。所以為了不延誤行程,就經常需要早起。唐代的溫庭筠就有一首《商山早行》,描寫精彩,令人過目難忘。
宋代也有一位才子非常有才華,一路曉行,卻感到羈旅疲憊,因而就想起了家鄉和親人,於是即興賦詞。下面介紹劉一止很著名的一首詞作,開篇就意象豐富,令人印象深刻。
喜遷鶯·曉行
宋代:劉一止
曉光催角。聽宿鳥未驚,鄰雞先覺。迤邐煙村,馬嘶人起,殘月尚穿林薄。淚痕帶霜微凝,酒力衝寒猶弱。嘆倦客,悄不禁重染,風塵京洛。追念人別後,心事萬重,難覓孤鴻託。翠幌嬌深,曲屏香暖,爭念歲華漂泊。怨月恨花煩惱,不是不曾經著。這情味、望一成消減,新來還惡。
劉一止,字行簡,浙江湖州人,宋徽宗宣和三年進士,後累官中書舍人等職務。詞人博學通識,為文不事纖刻,詩自成家。
相傳此詞一出,即盛行京師,以致詞人有「劉曉行」之號,才子也因此成名,就是因為詞人有數次進京趕考、和謀宦的親身經歷,所以容易引起廣大士大夫的共鳴。
此詞上片敘寫一路曉行的悽清景色,襯託詞人厭於行旅、倦於求仕的心情。起首三句從早行人的聽覺著筆,拂曉的晨光初現,仿佛催促的號角;歸巢的鳥兒還未被驚動,隔壁的公雞已經醒了。
緊接著詞人轉以第三者的角度,描述早行人的視覺鏡頭。炊煙嫋嫋的村莊,傳來馬兒的嘶鳴聲;即將遠行的客人也早早動身,此時稀疏的林間,還掛著一彎殘月,將落未落。
其後二句又為早行人的特寫鏡頭,話別時的淚痕,伴著晨霜,在臉上微微凝結,喝酒也無法抵禦寒氣的蕭索。接著順勢帶出雖厭倦此行,卻不得不如此的無奈。
詞人雖然早就厭倦不已,卻只得嘆息一聲,羈旅之人又要重新踏上路途,回到京師的城郭。
下片全從早行人的內心著筆,寫他因此行,而引起對妻子的懷念和自怨自艾。與妻子分別後,作者心裡甚是想念,卻找不到鴻雁,無法將滿腔心事交託。
作者不說自己思念妻子,反而說妻子如何想念自己,卻頗收奇效。想必妻子正坐在翠綠的帷幔裡、屏風後,透出溫暖的香氣,不知如何思念在外漂泊的夫君。詞人早已習慣於對著風花雪月而心生煩惱,如此說來,似乎也沒錯。
最後三句先故作豁達,作欲擒故縱的鋪墊之筆,而「新來還惡」,則事與願違。作者細想此中的情思況味,原本指望這種愁思可以漸漸削弱,卻不料近來更加難過。
人生也許就是如此矛盾,雖然心中極其不情願,但為了生計和前途,又不得不違心而作。正因為詞人說出了很多人心中的所想,所以才得到了極其強烈的共鳴!
細味劉一止的這首詞,層次分明,上片先由聽覺和視覺,描寫早行的感受;然後著重地描繪早行人的依依惜別和無奈之情。下片又突出心理描繪,詞人虛寫妻子擔心夫君獨自漂泊,從側面襯託出詞人的惆悵和無奈。
作者筆觸細膩地描寫了早行的場景,通過曉光、宿鳥、鄰雞、煙村,以及馬嘶、殘月等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拂曉的悽清意境,為下文打下了鋪墊,從而更好地表現出詞人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以及懷念親人、厭倦仕途的愁怨與煩惱,也讓後世對其倍加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