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進國家桌球隊,得從幾歲開始練起?回顧劉詩雯、馬龍和丁寧等世界冠軍的成長路,我們都知道,他們在5、6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球了,像孔令輝和劉國梁,12歲就已經進入國家隊了。
而我們今天和您講述的這個人,13歲才開始系統練習桌球。他就是許紹發,1975年第33屆世乒賽上,作為隊長的他是男子團體五名主力成員之一,為中國隊重奪斯韋思林杯立下汗馬之勞。1985年至1992年期間,他擔任國家桌球隊第三任總教練,率隊獲得12項世界冠軍,2枚奧運會金牌。
他是在世界比賽中使用高拋發球的第一人,他也是桌球直拍橫打技術的創立者,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他未雨綢繆,恢復國家桌球青年隊,並選調了劉國梁、孔令輝等後來成為著名世界冠軍的一批好苗子,為後來中國桌球男隊再次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今天和您講講許紹發少兒時代學球的故事。
1945年,許紹發出生在吉林省白山市的長白縣,後來隨父母遷到長白縣西邊的臨江市,臨江最初是個縣,後來成為縣級市,歸屬於白山市,而白山市原來叫渾江市,1994年改為白山市。
許紹發小時候家裡很窮,一家8口人全靠當工人的父親40多元的工資生活。那時候因為父親身體不好,作為老大的許紹發不到10歲就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每天臨晨四五點鐘就起床挑水、上山打柴,幫母親送牛奶,放了學去賣冰棍。許紹發小學就讀於臨江民主小學,天資聰慧的他學習刻苦,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
可以說,許紹發的童年是在苦澀的生活中度過的,高山一般的堅毅性格由此養成。
和許多孩子一樣,許紹發從小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小學5年級的一天,他突然想看看縣長長什麼樣,那時候沒有電視,許紹發就只好和同學偷偷爬進縣政府大院。當時大約是上午10點鐘左右,正是做廣播操或者活動的時候,許紹發看到有些人在一個臺子前打一種圓圓的小球,雙方打過來打過去,很好玩。
這是什麼呢?好奇的許紹發停下來觀望著,小球飛來飛去讓他很興奮。
後來,許紹發知道那些人是在打桌球。
我也要打桌球!在縣政府大院裡第一次看到桌球的許紹發決定不去看縣長長什麼樣了,而是立即回家做幾支桌球拍,然後拉小夥伴們一同乒桌球乓起來。
許紹發一生的球緣,就這樣開始了。
為能打上桌球,到處「蹭」臺子,有時候爬窗戶到當地邊防部隊的院子裡偷偷打球,被人發現後又從窗戶跑掉。當時,縣體委在縣政府安裝兩張桌球臺,許紹發趁著大人休息時也常去那裡打球。
那期間,少年時代的許紹發充分領略到了桌球的魅力,對桌球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
1958年,許紹發13歲那年,臨江有了業餘體校,其中開設了桌球班,有點基礎的許紹發被選入班,正式開始了系統訓練。最初,對於許紹發打桌球,父母是不支持的,他們希望許紹發好好念書考大學。因為父母不支持,許紹發每天打球回來時,悄悄把球拍藏在柴堆裡,因為一旦被父母發現的話就會把他的拍子當柴火燒了。
直到1960年,困難時期,許紹發父親才同意他打球,理由既簡單樸實而又現實:打球能吃飽飯,能掙錢。
彼時的許紹發在當地桌球界已經小有名氣,在和大人們一起參加的整個渾江市的比賽中經常能打進前五名甚至打第一名。1960年,經過省隊王教練的嚴格測試,許紹發進入吉林省體育訓練班。此時,年僅15歲的許紹發系統學打桌球只有兩年。
進了省隊以後,許紹發看到隊友們大都來自大城市,只有自己是來自小地方而且學球時間短。為了彌補差距,他埋頭苦練,每一個技術動作都需要重複幾萬次,比如正手攻、搓球等,每天都要訓練7個小時以上。
1961年,中國桌球隊在第26屆世乒賽拿了三項冠軍,舉國歡慶。國家隊來到吉林與省隊進行比賽交流,許紹發作為省隊的代表向國家隊的隊員挑戰,結果許紹發贏了,省內轟動一時。許紹發也信心大增,在隨後吉林隊開會總結談理想時,許紹發說他的理想是好好訓練,爭取進國家隊為國爭光,很多人哄堂大笑,隊友們說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但毛蘊珊教練卻給了許紹發鼓勵:你這小子,不錯,應該堅持下去,從那以後,許紹發訓練更刻苦了,其他人五點鐘起床,許紹發每天四點多就起床訓練了,一天的訓練量要比別人多三分之一。一番努力之後,他逐漸在省隊站住腳。每次打隊內循環賽,他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而得第一的次數更多一些。
當時,吉林省桌球隊在全國的優勢並不大,能進入國家隊者寥寥。國家桌球青年隊成立後,許紹發沒有能夠入選,當時他有些鬱悶,但教練鼓勵他,天道酬勤,只要努力,機會不是沒有。
終於,等到1965年秋季,第二屆全運會桌球團體賽在北京舉行,許紹發代表吉林隊參賽,許紹發以全勝的成績幫助球隊打到了決賽,他的表現也引起國家隊的注意。
就這樣,賽後,1965年11月27日,許紹發正式成為國家隊隊員。當時隊中有莊則棟、郗恩庭等名將。
回顧許紹發的成長經歷,有這麼幾點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興趣是前提。少年時代的許紹發因為好奇而與桌球結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喜歡上了桌球,迷上了桌球,為了這個愛好,即使他被父母責罵,他也不改初衷。
第二,有目標有理想是關鍵。在當時的吉林隊,雖然同在一起練球,但對於進國家隊這樣的「宏偉目標」,大多數想都不敢想,許紹發不僅想了,而且還為之付出汗水和辛苦。
第三,成長路上,離不開教練的鼓勵,父母的支持。雖然父母最初讓他去打球是為了吃飽飯,是出於現實的一種考慮,但倘若沒有父母的支持,許紹發可能走的是另外一條路。面對一個有理想有意志的孩子,需要有不斷為之打氣鼓勵的教練。
在許紹發成長的路上,他的啟蒙教練,他的省隊教練,都給予了他無窮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