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牢記6個字,與身邊「指責型人格」的人和睦相處

2020-11-20 史妹兒

我們身邊有一類人,他們看到的全是錯,但卻唯獨看不見自己的錯,就算明顯是自己的錯,他們也會為了迴避錯誤而一「槓」到底,這就是典型的指責型人格。心理學:牢記6個字,與身邊「指責型人格」的人和睦相處。

你被「指責型人格」的人指責過嗎?是不是深感痛苦而想要遠離?指責型人格的人有以下性格特點:

  • 缺乏安全感

也許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一個指責型人格的人,要麼童年過得太任性,要麼從小安全感缺失。他們往往在錯誤面前深感無助,急於推卸責任。

  • 智商高、情商低

總能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還能把道理說得明明白白,愛面子還不受罪。但對於別人的錯誤卻得理不饒人。

  • 控制欲

凡人凡事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並且要求嚴苛。這類人很自卑,所以自我意識較強。

「指責型人格」的人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指責,他們會對特定的人要求極為苛刻,尤其是身邊的熟人,特別是親人,但卻對外人非常寬容。

不要妄想改變指責型人格的人,因為他更想改變你。既然改變不了他人,不如用心改變自己,用「聽、 順 、讓、 情、 忘 、好」6個字與身邊「指責型人格」的人和睦相處。

1、聽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納:只有很好地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地說出自己的。

因指責型人格的人,在說話方式和溝通態度上,會第一時間令對方感到不舒服。

因此還沒等到他把話說完,就已經被否定了。所以很容易造成雙方的矛盾,甚至愈演愈烈。

我們不如先選擇耐心地傾聽,聽明白他在講什麼、想什麼、要做什麼,再心平氣和地溝通,最後做決定。

2、順

「投其所好」是與指責型人格的人相處的重要方式。指責型性格的人並不善於表達,如果你放棄爭論而去「投其所好」,任何人在被肯定後自然願意繼續聽對方說下去。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你可以引導他欣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順利地說出你的想法。

如果他說得對,就照做;如果他說得不對,你也要先揚後抑,與之共情,避免爭論,打造出良好的溝通氛圍後,再做商議。

3、讓

我們需要知道,「讓」不是忍。讓,是親人之間為了彼此情感的維繫而心甘情願地做出讓步。

語言上讓著他、行為上讓著他、面子上讓著他,並不影響自己堅持原則、守住底線,又能與親人和朋友其樂融融,何樂而不為呢?

4、情

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提到的「共情」,在對方處於焦慮或是急躁的情緒中時,我們儘量不要被對方所影響。

當對方進行頻繁指責時,我們需要與他產生「共情」,做到將心比心,畢竟沒有人真的喜歡去指責他人。

5、忘

生氣也好,鬥氣也罷,如果兩個人非要分個對錯輸贏,那是很難的。尤其是親近的人,如果真能講出個道理,也許會講出兩個「指責型人格」。

如果勝負難分,那麼多少會心存不甘,但絕對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跟自己的親人沒有必要壓抑和糾結,不如忘掉不開心,彼此磨合,漸入佳境。

6、好

其實指責型人格的人對那些公認的優秀的人有著極高的認同和崇拜。並且對權威人士的指教他們多會虛心接受,並深信不疑。

所以說想要指責型人格有所收斂,不如先提高自己,讓他刮目相看,效果會比較明顯。

對待指責型人格這類人,「聽、 順 、讓、 情、 忘 、好」6個字足以使矛盾雙方心平氣和地檢討自己,並嚴以待己,寬以待人,最終皆大歡喜。

歡迎關注「史妹兒」,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歡迎轉發到時尚圈、名流圈、朋友圈、馬桶圈、謝謝!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小心身邊的控制型人格,這是他們控制你的6種方法
    控制型人格是指那麼擁有極強控制欲的人們,他們的心理與常人不一樣,一般擁有極強的控制欲。他們是如何控制你的呢?下面是心理學家總結出來的,控制型人格常用的6種心理控制方法。(1)獲取信息控制型人格的人喜歡收集個人信息,並存儲起來供以後使用。他們還會主動的用自身的魅力誘使一個人分享秘密的信息,特別是那些容易引起對方尷尬的細節。隨後他們會使用這些信息來作為威脅,從而控制你的內心。(2)誇大錯誤。
  • 趙小明:如果你的另一半是指責型人格,該怎麼辦?
    你把全世界心理學專業的大學教材裡的人格心理學,全部收集起來,各種版本全部看一遍。你也找不到指責型人格這個分類。,在中國的心理愛好者裡,甚至在中國的心理諮詢師裡,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最流行的那些所謂的9型人格。
  • 白話心理學之自戀型人格障礙
    介紹自戀型人格障礙,不得不提一下科胡特和他的自體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技術的一種,源自海因茲·科胡特對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研究,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自體心理學主張三極自體結構,以及正常自體是鏡映、理想化和孿生需求的平衡。
  • 面對強勢又無理的指責型人格的人,如何自處
    人永遠都是需要認同感的,如果沒有了被認同感,就沒有了向上的動力。扎心了沒?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這樣的關係中,究竟是【施】還是【受】,還是面對不同的人和圈子在進行著角色切換。不是總說一個人要能夠做到自省和慎獨,才能夠修正和彌補。認真的在腦海裡面檢索著自己身邊的指責型人格的人,也在回憶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嘴臉對待過別人。
  • 「高敏感型人格」的心理學解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全文導讀】1. 高敏感型人格清單2. 高敏感型人格的心理學解釋3.高敏感型人格的心理學解釋1991年,伊萊恩·艾倫博士開始研究「敏感」這一人格特點,隨後她的研究成果很快發表在各類期刊上。
  • 【人格心理學】反社會型人格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是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然而這些均屬相對的。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那些變態殺人狂的故事,他們大多都是反社會型人格。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事情就簡單多了。
  •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有一些人很好相處,而有一些人可能要慢熱一點,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變好,但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好像總是很難相處。他們的行為很多時候令人無法理解,更談不上認同。
  • 那些指責型的人其實是人格失調,他們的孩子最容易出現抑鬱症
    為什麼說人格失調的人都是指責型的人,因為人格失調的人,總是認為錯誤是別人的如果孩子出現被欺負,父母不會第一時間站到孩子身邊。反而會指責孩子,都是你沒做好別人才不理你,別人才孤立你。他們自己內心特別軟弱,不能承擔起一點兒責任。在婚姻中也是這樣,遇到一個人格失調症患者,如果你遇到挫折和困難,你本想讓他支持和幫助你,可是這時候他往往會落井下石。因為他害怕你連累他,在他那裡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會得到劈頭蓋臉的一頓數落。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依賴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童年時期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忘感」。他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經常感覺到無助,需要他人的鼓勵和承諾才能平復心中的焦慮感。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想要真正了解迴避型依戀人格你需要看這裡!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心理學:解釋型人格、偏執型人格、責怪型人格,三代人的個性循環
    心理學:解釋型人格、偏執型人格、責怪型人格,三代人的個性循環文,王彥輝穩定的個性特點,就是人格特點,往往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當我們揭開個人在家庭中的成長軌跡的時候,就會發現一些很令人感慨的東西。發現解釋型人格小張的同學聽她說話為什麼生氣?這是了解問題的突破口,但她的同學沒在身邊,我們無法了解。
  • 疏遠型人格分析: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作者:九霄雲客疏遠型人格的外在表現1、疏遠他人按照心理學家卡倫霍妮的研究理論,疏遠型人格典型的外在表現就是疏遠他人。他們不想也不願意參與集體活動,他們寧願一個人獨處。他們與身邊任何人都刻意保持距離,一方面由於不得不接觸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過分親密的需要。如果他沒有必要接觸這個人,那麼他可以完全不和這個人建立關係。2、情感冷淡他們很少會嬉笑怒罵,因為他們有保持神秘的需求。
  • 《人格心理學》|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
    我們又該如何理解不同人格特質的人?《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以心理學權威研究為基礎,系統探討了人類存在的差異標誌,以及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進行某種行為活動的原因,幫助我們從科學的角度認清人格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比如說,抑鬱型人格就大多是由基因遺傳造成的,而另一種依賴型人格,就很少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和幹擾,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生活習慣最有可能誘發依賴型人格。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父母無法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覺得我必須要加倍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父母的支持。
  • 你永遠都不知道,「指責型人格」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你永遠都不知道,「指責型人格」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分析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本應該是最溫馨的地方,可是,很多人都將好脾氣留在了外面,回到家之後,將所有負能量都發洩給了身邊最親近的人,
  • 心理學:總是對身邊的人感到愧疚,你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你的身邊或許存在這樣的人:明明不是自己的過失,卻總喜歡將所有過錯包攬在自己身上;明明跟自己無關的事情,卻總在為他人著想,使自己焦慮不安;明明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卻總是覺得對別人有愧疚。
  • 心理學:有這3個特徵的人,是討好型人格,這樣的人會活得很累
    以下是正文部分(這是專欄第18節,共50節,每周更新2-4節,周日前更新)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就需要心理學,歡迎來到《人生心理課50講》,在這裡,找到屬於你的人生解析,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討好型人格的人,注意力不在自身,他們的精力在時刻捕捉身邊人的感受,然後根據捕捉到的信息會做出應對,迎合或者討好,順應或者依附。
  • 人格心理學
    外向感情型這類型的人多半是女性,這種類型的女性,生活方式順應感情,感情也能配合周圍的狀況,價值觀也是一樣。外向感覺型這類型的人對客觀的事實非常敏銳,注重的是具體的事實。當他憑感覺具體的享受某種事物時,必定體會出生命的喜悅。如果他舉止高尚,你定是個有著高尚興趣的唯美主義者。把自己的感覺提高到美的純粹最高境界,享受旁人無法體會的藝術天地。
  • 心理學:警惕身邊那些迴避社交的人,他們可能存在一種危險的人格
    這樣的人往往會藉口自己性格內向,不善與他人交往。其實這只是表象,內在的事實是,他們要麼就是懶得將自己展示給外界,要麼就是不會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去。在心理學上,對於這樣的性格,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迴避型人格障礙」。
  •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學—9號平和型,溫順卻又淡漠的性情
    (一)以柔克剛的健康平和型聽到「和平」這兩個字,給人的感覺就是平和的心態,溫和的性情,為人也好,處事也罷,都是以不爭不吵不炫耀的姿態呈現,在矛盾衝突中扮演的是和事佬的角色。初次了解九型人格時,我個人認為九號和平型與二號助人型在人際交往中有部分相似之處。
  • 心理學小知識:維尼亞尼四型人格,看看你是哪一型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維尼亞尼·薩提亞把人的生存姿態分成了四種,分別為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指責型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只考慮自己的感受,總是在指責和批評別人,從不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習慣性指責他人的人,內心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