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警惕身邊那些迴避社交的人,他們可能存在一種危險的人格

2020-11-19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個體間的性格差異導致了不同個體的社會交往情況千差萬別。

有的人天生善於交際,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人和事,都可以表現得八面玲瓏,往來自如;有的人則不善言談,在社交當中採取迴避態度,總是獨自相處。

這樣的人往往會藉口自己性格內向,不善與他人交往。其實這只是表象,內在的事實是,他們要麼就是懶得將自己展示給外界,要麼就是不會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去。

在心理學上,對於這樣的性格,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定義

這其實是一種存在於社會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懼怕與陌生人進行交往,並且不想在公共場合長時間存在。

那些不得不在公眾面前完成的事情,比如說發言、表演、表達自己的看法等等行為,在他們看來無異於被「公開處刑」,是難以接受的。

這種抗拒的感覺主要來自於他們對自己的不自信。他們會下意識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失敗,並且身邊的人們會嘲笑自己。

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己埋藏在內心的秘密被公之於眾了一樣,猶如一種「赤身裸體」的羞恥感和無力感,所以為尋求真實自己的安全性,他們選擇迴避社會交往。

相關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精神障礙不僅受到後天因素影響,更會在個體的童年時期,就出現萌芽。比如那些喜歡自己玩的小朋友們,就有很大可能是這種人格。

但是很多家長並不能及時發現並且幫助孩子改正,他們會認為孩子只是內向。久而久之,當個體成年之後,就會愈發的不善於與人交往。並且想要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漸漸地,他們心中的自己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身邊的人們對於他們的任何一種評價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他們內心世界的「最後一根稻草」。

童年的某些不快會在他們腦海中反覆出現,造成一種身心的雙重折磨。

調整與克服心理障礙

那麼,假如作為家長,我們發現自己的子女或者是身邊的兒童處於這種困境之中,應該如何採取行動呢?

最先要做的事情,也是最關鍵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對自我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產生一個較為確定的定位。然後就是積極接受自己的優缺點,調整自己的內心。

但是當我們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陷時,切莫始終陷入消極情緒,應該積極鼓勵自己,告訴自己這些都不是什麼過於嚴重的問題,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很快克服。

同時,積極鼓勵自己去進行社會交往,嘗試著與身邊的人進行互動。同時在互動的過程當中,要注意那些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的點,加以防範與調整。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迴避型社交障礙並不是難以改正的,通過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以及調整策略,是可以進行克服的。

最簡單的,當一個人在兒時不幸經歷某些「童年陰影」,這種心理壓力就會開始伴隨個體,甚至會到其心智成熟,年齡到達二十多歲時。

在這個時候,隨著心智的成熟以及見識的增長,他可能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由於兒時的一件事情造成的,所以慢慢的,就會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與改變。

所以很多人也許會在大學當中發現過很多身邊的同學,在入學時性格比較內向,不善於與身邊的同學交往。

他會變得開朗、變得樂觀,這就是因為他克服了之前存在於自己內心的那種障礙,將自己融入了當下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無論性格如何,最終都是要走入社會,要與身邊的人進行接觸,要獨自面對生活。

一味逃避與退讓只能讓自己處於被動,所謂「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既然早晚都是要社交,何不早做準備,讓自己走出內心的陰影,勇敢面對生活呢?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一種危險的人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社交問題一直是熱點話題,有的人社交能力出色,能左右逢源;有的人卻害怕與人交往迴避社交,到處碰壁。很多人想突破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卻無能為力,只好用性格內向來做完美解釋。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表現自己。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迴避型人格障礙」。
  • 你的社交障礙,不是因為性格內向,而是因為危險的人格
    很多人想突破自己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能為力,只好用自己性格內向來做完美的藉口。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不願意表現自己。而這種「內向」也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
  • 渴望又害怕與人連接,你可能是迴避型人格
    你害怕社交嗎?你擔心別人不喜歡你嗎?你是不是覺得專注做事比靈活做人要容易多了?我們知道,你的內心其實更柔軟、更豐富、更渴望與人連接。因為你並不是孤單的一個人,這樣性格的人太多了,這叫做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總是會有一種匱乏的感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夠,並且對別人的看法特別敏感。這種匱乏的感覺讓他們感覺被孤立,不願意社交,甚至會想辦法不去工作、上學或者避免任何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事情。他們自己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自卑的,但是為了防備而表現出的冷漠的姿態給身邊的人留下了不好相處的印象,進一步加劇了他們跟人交往的恐懼。迴避型人格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在於親密關係。
  • 迴避型人格:社交退縮,內心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拒絕
    同時,迴避型人格對他人的眼光及評價,也十分敏感,當別人在社交上滔滔不絕時,ta總是喜歡找一個沒人的角落,沉默不語,顯得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2、心理自卑 迴避型人格,長期的行為退縮,會導致ta陷入自卑感,久久不能走出。
  • 迴避型人格:社交退縮,內心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拒絕
    迴避型人格是指一個人全面地抑制自己的社交行為,在人際關係中,經常表現出能力不足,對別人的負面評價過度敏感,導致自身對正常的社交、生活、感情等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迴避型人格主要症狀有兩點:1、行為退縮迴避型人格在社交上的行為,是很羞澀的。同時,迴避型人格對他人的眼光及評價,也十分敏感,當別人在社交上滔滔不絕時,ta總是喜歡找一個沒人的角落,沉默不語,顯得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心理學上要注意,身邊那些危險人格的四個特質,最好點早知道
    心理學上要注意,身邊那些危險人格的四個特質,最好點早知道心理學的專家表示很多犯罪的人都是有著特定人格的,這些 特定的人格通常就是被叫做危險人格的,擁有這些人格的人基本就是我們身邊的定時炸彈,並且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些影響的。
  • 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人格多出現在童年時期,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敏感又自卑。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成年後在社交和職業上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佛教中有出世與人世之說,所謂出世即指遠離人世,戒斷人倫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則指普渡眾生。古往今來,許多人為了解脫痛苦,遁入了空門,成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隱居者。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人。
  • 窺視現代人人格漏洞——迴避型人格障礙,你中招了沒有?
    古往今來,人為了解脫痛苦成為了孤傲冷僻的隱居者。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看 ,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 ,則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現代社會隱居者難以找到清淨之地,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接觸唯求自安。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生活中,總是不好意思、不願意麻煩別人,有什麼事情儘量自己解決,一般不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心理學上認為,這屬於聖母型人格特徵,心理傾向的一種。這類人往往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顯得社交被動,缺乏足夠的親密關係與社會支持。有心理學家指出,不願意、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如何理解呢?
  •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一個方面的特徵是:在他們眼裡,生活就是一團團的麻煩構成的,而這些麻煩之所以被稱之為麻煩,是因為它們需要耗費精力,並且跟責任有關,涉及到責任,就需要承擔,承擔就有可能讓自己失敗、受傷、不受控,然而又沒嚴重到讓自己走投無路要去死的地步,於是就迴避。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依賴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童年時期強烈的「失落感」和「被遺忘感」。他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經常感覺到無助,需要他人的鼓勵和承諾才能平復心中的焦慮感。
  •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古人說:「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意思就是人要量力而行,行善也同樣需要把握好分寸。生活中,總有一部分人,他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也不願意麻煩別人,他們對他人有極大的寬容,對待自己卻極其嚴苛。從自我發展心理學(Self-development Psychology)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危險人格,如何理解呢?
  • 迴避型依戀人格:為什麼被喜歡的人喜歡會覺得膈應且不舒服呢?
    其實就是不想面對,逃避,久而久之性格就演變發展成為怕麻煩甚至逃避麻煩,這部分人可能是「迴避型」人格。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面對愛情,第一時間拒絕,覺得被人喜歡是一件特別不舒服且渾身膈應的事。又或是明明很喜歡一個人,但是當被喜歡的人喜歡,他就特別不舒服,本能的拒絕。
  • 迴避型人格障礙特徵及治療方法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一些陌生環境或挑戰的時候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感。      這樣解釋顯得很不嚴謹,下面我們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將迴避型人格總結為以下7個特徵: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自己的觀點而受到傷害。
  •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格特質
    在心理學上,這類人被稱為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也被稱作聖母病,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一般來說,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社會支持,導致他們總是無原則、無底線的迎合、討好身邊的人,最終在期望的牢籠中自我崩潰,因此,可以認為,聖母型人格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 【解讀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我有我的世外桃源
    6、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不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7、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