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求必應,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了家人、朋友身上,拒絕別人的請求會讓他們異常內疚,他們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所有人。
在心理學上,這類人被稱為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也被稱作聖母病,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
一般來說,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社會支持,導致他們總是無原則、無底線的迎合、討好身邊的人,最終在期望的牢籠中自我崩潰,因此,可以認為,聖母型人格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美國客體關係流派先驅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曾經說過,每個人對自我的評價來自於兩個方面,即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
那些自我認知程度較高的人,往往會給予自己較高的內在評價,以此獲得自我滿足,當外界的外部評價低於其內部評價時,他們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對於那些聖母型人格的人來說,他們對於自我的評價更多的來自於外部,並常常會忽略內部評價。他們經常被別人的期待所淹沒,以至於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和本能會通過其它途徑進行爆發,所以,對於具有聖母型人格特質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出現嚴重的報復性行為,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
正如我們平時在新聞中看到的一些極端案例,那些平常看起來非常老實、有求必應、逆來順受的人,在某一刻情緒突然爆發,自己的行為不受控制,就做出了恐怖,甚至反社會的罪行。
那這種人格特質會有哪些危險呢?
一、自我傷害:積累情緒,導致抑鬱症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平常缺乏「自我暴露」,為了保持和別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類人選擇無條件地順從,從表面上看他們是成功的。但是,人際交往中無條件順從是無法獲取高質量親密關係的,因為他們忽視了「自我暴露」。
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只能自己和自己生悶氣,長期如此很可能積壓成抑鬱情緒,嚴重的甚至導致抑鬱症。你想想看,當一個人遇到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和身邊的人交流,撐得久了,很容易變得敏感脆弱,整天胡思亂想,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就很容易乘虛而入。
二、傷害他人:不允許自己軟弱,不相信他人,隱藏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人表現出來就是獨立、堅強,但是也很固執,不管對誰,哪怕最親密的人,她表現出來的都是我們要兩不相欠。
而且,這樣的人一般要求很高,當別人,尤其是親密的人脆弱的時候,她就會非常生氣。因為她覺得,軟弱是可恥的。
並且,他們總是選擇隱藏自我的真實想法,不願意輕易相信他人,很難在人際關係難以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真正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是相互信任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擺脫聖母型人格呢?
現代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人格在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也就是說,人格也並非是不可改變的。給大家提出三點建議。
一、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優勢,明確自己的優勢,並反覆的自我肯定可以讓你更「自信」,而這種自信是帶有積極意義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界評價對你的影響。
二、明確自己的心理底線並告知身邊的人
行為習慣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並且會在成長過程中被不斷強化,因此,想要擺脫聖母型人格,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明確自己的心理底線,並在溝通的過程中將自己的底線說出來,讓身邊的人都知道,什麼樣的事情會傷害到我。
三、進行有效的拒絕練習
進行拒絕練習,可以先從身邊的一些小事情入手,比如拒絕聚會,逛街等,但是一定要在拒絕前想好理由。
結語: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有求必應、逆來順受、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這些人很可怕的,最終可能成為可怕的暴徒,擺脫聖母型人格毫無疑問對個體具有積極意義。
現代心理學認為,個體人格同時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具有這類人格特質,可以嘗試多與人溝通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切勿一味的順從、滿足他人,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不滿情緒所帶來的壓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