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艾德智商並不低,他興趣廣泛,思維敏捷,然而幾年前參加高考時,他卻名落孫山。後來肖艾去了南方,在廣州一家電腦公司做營銷工作。營銷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頗豐。肖艾的工作很出色,業績好,多次受到老總的嘉獎,並擔任了營銷主管。一年後,公司招進了3名大學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他的助手。
有一名大學生做他的助手,本來可以使他的事業如虎添翼。然而肖艾卻陷入了自身的泥濘。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情緒低落,不愛說話;工作勁頭大打折扣。幾個月以後,老總看到他的業務成績下降,便撤了他的營銷主管的職務,並讓肖艾的助手來接替他。這以後,肖艾的情況更為惡化,他不與任何人說話,看到人總是低著頭,當別人主動與他接近時,他總是有意迴避。有一次,公司舉辦歌詠會,所有的人都參加了,唯獨肖艾一個人沒有報名參加。公司領導動員他參加,他也就和大家一塊參加排練了,但正式演出時,他卻一個人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在日記裡,肖艾說他其實心底總有一種痛,因為他的人生並不順利,沒有考上大學。這個結在他心底早就有了,當他習慣性遺忘時,他會忽略。而一旦有條件反射時,他就會想起來,使他非常不安。他想迴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迴避這個世界。肖艾說:「我甚至連電話都不願意接。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沒有人會關愛我,包括我的戀人。我只能迴避一切。」
迴避型人格障礙又叫焦慮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
美國的《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描述如下:
1、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2、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3、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 除了至親至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5、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6、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不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7、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己,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幹、工作認真地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工作。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與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不同。前者並不安於或欣賞自己的孤獨,不與人來往並非出於自己的心願,他們行為的退縮源於心裡的自卑。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體說來,自卑感的產生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洩氣,越比越自卑。
2、 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面臨一種新局面時,首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有的人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常覺得「我不行」,由於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制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因素的反饋作用,影響到以後的行為,這樣惡性循環,使自卑感進一步加強。
3、 挫折的影響。有的人由於神經過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導致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一部分,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迴避的態度,形成迴避型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