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卷語:
在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每個人性格的不同導致了社交方式也變得不同,有的人天生善於交際,社交能力特別出色不管在什麼樣的人面前都能左右逢源,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事,都可以表現得八面玲瓏,往來自如;有的人則不善言談,害怕與人交往,迴避社交,總是獨自相處。
很多人想突破自己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能為力,只好用自己性格內向來做完美的藉口。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不願意表現自己。而這種「內向」也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
在心理學上,對於擁有這樣的性格人,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迴避型人格障礙」。而迴避社交,並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那到底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呢?
01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指一種社交恐懼症,表現為社交焦慮障礙,對他人進行觀察、研究、評價的社交場所有強烈的害怕感。
有些人害怕當眾演講,有的人害怕與領導講話,有些人害怕與陌生人交流,還有些人見到人不愛說話,甚至怕與人進餐。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人情味,而是害怕自己出說錯話惹人嘲笑,更害怕自己出現錯的為行為冒犯他人陷入尷尬。
在成年之後,由於受到更多事情的影響,害怕與人交談,導致自己過度自卑和敏感。這樣的人很難對他人產生信任,與他人建立親密感。也就是很難有真心的朋友,和自己的圈子。
而環境也是的影響一個人社交能力的主要原因,這些社交恐懼可能源於童年時期父母的訓斥和周圍人的嘲笑,使得自己對自己更加的否認,認為自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潛移默化的讓自己產生自卑感。
導致在日後的人際交往中,更加退縮,認為不會有人喜歡自己,害怕被嘲笑,害怕被看不起,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類人喜歡回憶童年時所遭受的不愉快,形成不安的思維模式,從而迴避社交。
而具有「迴避性人格障礙」的人,都很害怕在公共場所出醜,擔心被他人拒絕和不喜歡。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而被嘲笑。
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己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突然被公之於眾,像是「裸奔」在大庭觀眾之下的羞恥感和無力感,所以為保證自己的安全感,他們選擇迴避社會交往。來保證自己的相對安全。
在我們的身邊肯定有很多這樣的人,由於性格的障礙導致自己和周圍的朋友圈脫離了關係,所以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些人重拾自信,脫離這種障礙呢?
02解決辦法:
1.首先要對自己進行一個自我評定,正確認識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地給自己加油打氣,增強自我的價值感。要知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虛心地接受自己的缺點,學習他人的優點。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更加自信。
2.要做積極的自我暗示,告訴自己我能行,我最棒,我是最帥的,我是最有自信的,多給自己一些鼓勵,多創造一些交流的場合,積極地進入到你身邊的圈子。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要付出堅定的行動。
3.學會變向思維模式,要清楚的明白迴避型人格給自己帶來的利弊,這種性格讓你學會謙虛,做事很謹慎。反而也讓你完全的脫離了你身邊的所有圈子,喪失了一些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迴避社交並不是所謂的內向性格。內向性格是一種自主尋求內心安靜,對外界有不屑的態度,是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並不是害怕、膽怯而形成的自閉。和自我保護行為。
迴避社交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這種人格會讓你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磕磕絆絆。阻礙你的成長,讓你迷失自己,內心充滿無助與恐懼,會一次次錯失展現自己機會,最後導致你與世界的完全脫軌。
生活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上,人必然要有複雜人際交往關係,而維持良好的交際能力是每個人必備技能。人需要有與人接觸,交流,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結束語:
即使你現在身處社交恐懼之中無法走出,也不過過度的焦慮,要正確面對自己的迴避型人格,及時的做出改變,不要因為自己的恐懼而丟失了你原本應該有的無限可能。
作者|姜庸子編輯|姜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