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博、知乎、今日頭條,為什麼我們媒體在這些APP上花費的時間總是很多?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所致?通過文章來一窺究竟吧。
拿起你的手機,看看微博、知乎 、今日頭條 、微信朋友圈……. 謀殺我們多少時間?它們為什麼有這樣的魔力?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從結構來看,這些社交和資訊類app中,都使用了feed流。是一個信息出口,想要與他人或資訊建立連接,只需要刷新這一個動作,即可獲得大量所需,並且不斷在更新,可謂殺時間好手,令人沉溺。想要設計好feed流頁面,對feed流的概念,模式進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什麼是feed流呢?
Feed,源自早期的RSS。
是一種呈現內容給用戶並持續更新的方式,用戶可以選擇訂閱多個資源,網站提供feed 網址 ,用戶將feed網址登記到閱讀器裡,在閱讀器裡形成的聚合頁就是feed流。
2006年 Facebook重新定義了feed,叫News Feed,我們如今廣泛使用的模式和這個類似。它有幾個特點:
訂閱源不再是某個內容,而是生產內容的人/團體。訂閱中通常夾雜非訂閱內容,比如熱門推薦,廣告。
內容也不再嚴格按照timeline,廣泛使用智能feed排序。新的feed流刻意不再需要主動搜索,而是主動呈現琳琅滿目的內容。它對我們了如指掌,給我們想了解的,讓我們不停的刷新沉溺於此。
對於用戶來說這樣一個超簡單高效的了解內容方式,對於設計者來說,卻是絞盡腦汁。
Feed流的主要模式
推(Push)
拉(Pull)
推拉結合(Hybrid)
以微博來舉例:
1. 推模式:
當一個用戶觸發行為(比如發微博),自身行為記錄到行為表中,同時也對應到這個用戶的粉絲表,為每個粉絲插入一條feed。但是對於粉絲過萬的大V,為每個粉絲插入一條feed對存儲數據成本很大。
2. 拉模式:
當一個用戶(特別是關注了很多人的)觸發行為的時,拉取自己動態,檢索用戶的關注表,然後根據關注表檢索新發的feed。如果一個用戶關注過多的時候,查詢該用戶的關注列表也是有很大數據成本。
3. 推拉結合模式(結合方式多種,舉兩個列子)
在線推,離線拉:
大V發動態,只同步發布動態給同時在線的粉絲,離線的粉絲上線後,再去拉取動態。來完成推與拉。
定時推,離線拉:
大V發動態之後,以常駐進程的方式定時推送到粉絲動態表。
feed流智能排序
智能排序基於趨勢trending、熱門hot、用戶生產UGC 、編輯推薦PGC、相似Similarity等等因素綜合考慮,隨著技術的進步智能算法將會更加懂得用戶的喜好。
就像現在的Feed流廣告,軟到已經不難麼討厭甚至有些安利你願意吃下,就像原生內容。能夠很好的減少用戶的信息過載問題。比如新浪微博。
本文不做技術性的展開。主要討論設計方面,下面根據這些應用的feed流界面設計來探討下用戶在什麼情況的訴求是什麼,設計者想要推行什麼。
下面用四款應用來分析看看他們如何運用feed流頁面的:
1. 微信朋友圈
Timeline,是Feed流設計中最基礎的一種的形式呈現。
根據去年官方數據,朋友圈基本還是已展示個人情況為主,65%的朋友圈為原創,而瀏覽朋友圈也不是強目的性的。
微信朋友圈有私密性,不會像微博或者新聞一樣follow特別多的人。用戶更關注的人而不是內容,內容是好友的,優先級按時間,也就是純Timeline形式。
對於微信的廣告,因為其龐大的基數而得天獨厚,但是用戶接能明顯感覺到是廣告,比較生硬。
對於公眾號的生產者而言,像微信這樣的熟人社交平臺,用戶訪問往往只局限在熱門的10%左右的內容,只有那些最熱門的,得到了很高轉發的內容,才能得到更多的曝光。一些冷門的內容可能會永遠沉在資料庫中,沒有被人發現。
2. 新浪微博
產品定位
Slogan: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
新浪微博一個基於興趣的社交媒體平臺。作為中國的頭號微博,擁有其他同類產品望塵莫及的大V資源:包括明星,行業大佬,社會和草根名人等等。它的用戶基數和實效性,也是很多事件的第一傳博途徑。
用戶需求
微博用戶可以用大V,小V,普通用戶來簡單分層,每層的需求有所不同,對於大小V來說營銷的需求更高,例如廣告,增加影響力等,普通用戶則是娛樂社交需求更高,例如追星,交友等。
首頁設計
熱門板塊和關注並列,從原來的「發現」板塊下挪到了「首頁」的「關注」旁邊,入口更淺了。因為熱門是用戶除了關注最多使用的板塊。
左邊的相機icon是發圖博和視頻,這個位置很難單手操作,在底部導航欄中間有功能更全面的發微博等操作功能。我覺得是因為發圖博的入口越淺越容易抓住瞬間世界,因此左右大拇指點擊,右手拍照,也算比較快的。
右側掃一掃不多說,下面的打車功能曾經讓我不太理解,莫非是典型用戶喜歡邊走邊刷微博,然後打車也不想中斷?後來我發現QQ,微博,微信,支付寶,58同城,360……各種主流應用都有打車功能,原來是去年滴滴與400多家APP合作開通打車功能。這個應該是主要因素,不中斷用戶使用這點也有考量吧,結合發現中的同城,房產,美食等生活化分類,明白了微博對於隨時隨地的解釋,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刷新時有未讀提示,一次刷新推15-30條內容,符合一次瀏覽的統計中位數,不會看沒耐心看完,也不至於很無聊。但是未讀池的實效是3天,所以Timeline更亂。還記得自己莫名其妙被關注別人了嗎?出了運營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刷新半天出來兩條消息的這樣的尷尬。這一點應該是微博最大噴點之一了。
首頁第一列是直播。一列頭像+名字,可能是某微博的頭像和名稱都變動性高,這裡可以適當介紹一下在直播的是什麼領域的人,或者基於什麼推薦原因推薦的。隨意點進去發現是在直播吃火鍋,飢腸轆轆的我秒退了。
在2013年,微博開始採用智能而不是按純Timeline。用戶會發現有時第一條消息是3個小時前的,第五條消息一分鐘前的,如果剛好是在說一場球賽,那更讓人錯亂了。
為什麼要這樣呢?
去年官方數據顯示,微博62%的用戶基本不貢獻原創內容,專注於互動和轉發。意味著許多微博用戶更加樂於傳播內容,不能帶來很高質量的UGC。此外,微博發現用戶錯過的消息中,對用戶價值極高的很少,所以決定將質量高的消息提升,質量低的消息下沉甚至不展示,這樣來提高整體內容質量,而且還可以保持一定的可運營性和可拓展性,讓廣告更容易插入。(用戶對廣告中插播的微博,表示情緒穩定….哈哈)這一結構Facebook也類似。
打開個人主頁出現的是這個人的熱門內容。而不是最新。必須切換微博標籤,這個頁面提供可以篩選原創的功能,這也是因為原創量遠低於轉發量。第一條微博下面會推薦可能感興趣的人,這個功能對於新用戶或者對某一塊領域很感興趣的用戶很對口味。但是也會有用戶覺得反感。
3. 知乎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知乎是一個社會化問答社區,和知識付費電商。
知乎就像在各種場合傾聽別人的談話:
湊近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關注問題)
對於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徵詢過來的人建議(提問
表達自己的認同反對(贊同
發表自己的感想(評論
對特別有益的表示(感謝
答案記在心中(收藏
傳播自己的想法(分享
解答自己的問題(回答
這樣一個很流暢自然的過程。括號裡就是知乎頁面裡的大部分功能,也能一一對應。
知乎的典型用戶在25-35歲,是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可以按照內容生產和消費關係來分成三類:專業的生產者,普通生產者+消費者,普通消費者。
對於專業生產者而言,需求主要是擴大影響力和知識變現或者獲得滿足感。
對於普通生產者和消費而言,除了學習知識,結交朋友,更能接觸專業生產者。
頂部操作欄整體作為與內容產生交互的入口,中間是內容,底部導航欄為發現內容和內容消費的入口,結構非常清晰。
搜索欄置頂,作為問答社區,搜索問題頻率最高,搜索無果可以提問。
搜索欄右側是私信,以前這裡是知乎live,後來應該是由於付費產品豐富起來,整體收納在商店裡。私信放在這裡的用意,莫非其實知乎社交主要靠私下勾搭?和豆瓣的豆郵一樣?看著空空的信箱我陷入沉思……我在看了看知乎的定位,原來這個功能主要是為內容生產者和高頻使用者。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和高頻使用者很多人想認識,想請教,有很高的私信收發頻率。
第一個標籤是提問,提問過後可以邀請回答,邀請有兩個問題:1.推薦回答的用戶可能與此話題無關 2.用戶不知道該邀請誰。只有簡單的頭像名字和籤名。建議加上擅長領域的標籤。
第二個標籤是回答,作為專業生產者的話,搜索完畢可以回答,回答分為推薦,最新,熱門,邀請四個類別,其中推薦和最新需要綁定擅長標籤。熱門問題包羅萬象,而個人領域是有限的,可能翻了很長都找不到能回答的問題。從頂部搜索的問題如果要回答需要搜索,進入話題,點擊問題標題,添加回答四個步驟,層級較深。建議搜索欄分為搜問題和搜回答。選擇搜回答的問題,在搜索列表展示回答標籤。
第三個標籤是分享。這裡的分享是分享經驗的意思,圖標是筆和紙,但是圖標和標籤都和其他社交軟體容易混淆。以前這裡叫寫文章,可能處於對於語意和排版上改掉了,建議再優化這個地方,用一支筆做圖標,或者分享改為寫作。
來自關注的話題,熱門話題,關注的人的動態,自家產品推廣,原生廣告。在廣告方面,知乎給人的感覺比微博要更自然。
存在多次刷新熱門問題依然置頂的情況,對於沒有關注並且沒有興趣的話題反覆出現,用戶是反感的,還好可以屏蔽,並且可以屏蔽同一規則內容。對於手滑黨容錯性佳,可以撤銷。
在內容裡有「上次看到這裡,點擊更新」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並不是真正定位到上次看的地方,而是停留在刷新後的第十條。大多用戶以碎片時間來看或者用戶中途流失率高,適合這樣做一個標記。網易新聞等資訊類都有這個設置。
不過我對這個功能保懷疑態度,在智能feed通常會推熱門和廣告,熱門通常範圍各不相同,在這十條之中有多少是看一眼忙別的了,然後繼續看覺得很重要的?如果很重要,是不是記得關鍵詞?
這個標籤還有促使用戶刷新的含義,刷新之後,之前的看的內容就不斷下沉,這才是真正的難以尋找了。
4. 今日頭條
你關心的,才是頭條 。
今日頭條是一個通過使用人工智慧分析根據用戶需求而推薦信息的新聞APP。對於消費者而言,大眾都有利用碎片時間快速獲得個性化信息的需求,新聞的來源和報導內容同質化,用戶並不是很關注在什麼平臺獲取,而是是否是自己感興趣的。今日頭條通過智能算法生成用戶感興趣的信息。
依然可以按照生產者和消費者兩類劃分。
今日頭條的男性用戶幾乎是女性的一倍,主要為30-35這個年齡段。使用2000元內手機用戶最多,男性最關注社會,娛樂,本地資訊,女性最關注娛樂,社會,時尚資訊。
對於生產者而言,特別是非大V級別的生產者,沒有粉絲基礎流量是很難獲取的,新人出非有過硬的實力和運氣,或者蹭熱點搏出位等,才有可能快速獲得人氣。造成大V越來越大,新人總是小透明的情況。今天頭條會把新人文章推在首頁,如果閱讀數據好,逐級擴大推薦範圍,並不區分是否大V,這樣等於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
當然也有投機者用擦邊球博取閱讀量,一定程度造成整體內容質量下降。而且用戶可能心裡對內容,對平臺都評價低。
頂部是個人資料,搜索欄,搜索欄和大部分資訊類一樣,有最新熱點詞彙,歷史搜索等。
搜索欄下面是頻道標籤,橫向滑動,幾乎是不限制的,最多可以增加30個左右標籤,標籤右邊是頻道篩選,歸類十分全面。
首頁每次更新15條以內。內容有圖片,視頻,文字。來源有專業媒體和作者和廣告。由於首頁欄目眾多,除了熱點新聞以外文章時效性不是很強,內容也五花八門,特別適合廣告插入。
當然,廣告和新聞一樣都可以用「不感興趣」來屏蔽。「不感興趣」,能讓算法篩選到用戶感興趣的東西,而且在用戶感興趣的主題裡,篩選過多相似信息的問題。
過去是用戶主動獲取新聞,看事實,看娛樂,看體育,現在feed流新聞根據用戶喜好主動呈現。在首頁的推薦內容裡是根據用戶推薦排列的,會出現一些不一樣領域的內容,可以激發用戶一些不是很「剛需」的需求。
之前說在推送上大V和新人平等,但是大V的文張有點讚,評論,轉發的快速入口。其他文章需要在詳情頁操作。
在看了幾家feed流案例之後,你對feed流設計有哪些想法呢?
總的來說,對於用戶體驗而言,有兩個關鍵點永遠是優化方向:
給用戶展示什麼內容
如何排列內容優先級
作者:Uki加菲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