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與研製「諾維喬克」神經毒劑的前蘇聯軍用毒劑研究所研究員列昂尼德 林克9月25日在接受俄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蘇聯決定研製「諾維喬克」毒劑,完全是美國逼出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美軍已裝備了二元化學武器,而蘇聯只有一元化武,在安全性和製造技術上已全面落後。為了迎頭趕上,蘇聯政治局決定對這一課題展開研究。
所謂的二元化學武器是針對一元化學武器而言的,它不是像一元化學武器那樣直接將單一有毒物質裝填在彈體內,而是將兩種無毒或微毒的不同物質分置於兩個相互隔離的容器或內室中,炮彈在飛行過程中隔離倉破裂或被炸開,兩種不同的製毒物質通過彈體在空中的旋轉混合攪拌,迅速發生化學反應,在10秒內生成毒劑,砸向目標,造成大範圍殺傷效果。
二元化武相對於一元化武而言 ,除了更高效安全外,在生產、儲存和運輸方面也很方便。既解決了毒劑容易分解變質的問題,還能防止彈藥滲漏破壞毒劑的穩定性,影響殺傷效果。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二元配方生產的毒劑需要10秒鐘反應時間,那些射程近的武器無法掛載。同時,無法確保兩種不同物質充分發生化學反應,導致其殺傷效率只有同類一元化武的70-80%。另外,二元配方合成的毒劑多數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降低了殺傷的隱蔽性。
最早研製出投送型化武的是二戰時的德國。納粹政府花費巨資研製出飛航式飛彈後,對英國倫敦進行了轟炸。評估發現,飛彈毀傷效果並不理想。德軍決定增加彈頭威力,隨即展開了核彈頭和化武彈頭的研製。有一位名叫朗斯的化學家從南美哥倫比亞森林裡一種氣步甲蟲身上得到啟示,承接了德軍化武彈頭的研製工作。這種甲蟲具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發射液體「炮彈」。
這種液體「炮彈」帶有劇毒,當它遇到敵害時會將毒液噴射向對方,而且伴有輕微的射擊聲,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如果皮膚不小心粘上這些液體,會產生明顯的灼燒感。針對這一奇特現象,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小甲蟲骨裡有3個小室,一個室裡儲存苯二醋溶液,另一個室裡儲存過氧化氫。這兩個室裡的液體如果單獨噴射出來是不起作用的。當兩室的液體進入第三個室後,它們與那裡的催化劑有機酶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會變成溫度高達100℃的毒液,並迅速射噴出來。
朗斯根據這一原理成功研製出二元化學武器。可喜的是,還沒等到武器列裝,蘇軍已攻陷了柏林,德國滅亡了。德國的核武和化武專家悉數逃往美國,為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奠定了基礎。美國臭名昭著的沙林毒氣彈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取得成功的,M687型155毫米二元沙林榴彈全重46千克,二元組分為二氟甲膦酸及異丙醇,1987年12月投產後隨即借薩達姆之手應用於兩伊戰爭,給伊朗和伊拉克人民造成巨大傷害。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美國已相繼研製成功10多種二元神經化學彈藥。蘇聯為此展開了「諾維喬克」神經毒劑的研究,兩年後取得了成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全面銷毀了該毒劑,在烏克蘭的製毒工廠也被拆除,相關技術資料、人員和設備也被轉移至美歐。基於化武的巨大危害,1997年4月29日,聯合國通過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這意味著人類將致力於建立一個沒有化武的世界。令人遺憾的是,俄前特工斯克裡帕爾和他的女兒以及納瓦利內中毒事件,給這一美好前景造成了陰影。新的「諾維喬克」類毒劑來自哪裡,值得深入追究,人類不能毀在這些惡魔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