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經》本質上是純粹的規律,「百姓日用而不知」。
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中,或多或少,都能感知到「易」的規律變化,以直覺或者靈光一現的方式,呈現出來,只是人們不知道。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種最簡單的《易經》運用:識別這3種信號,你就能知道自己的處境,是順還是逆。
第1種信號:你內心的直覺反應。
我們高中上哲理課,老師說:「內因決定外因。」
在《易經》中,規律亦是如此。
64卦的每一個卦,都由內卦和外卦組成,其中,內卦是主卦,起決定作用。
用到人的身上,內因的構成:是你的思想,你的見識,你的思維模式,你的直覺,你的信念,你的意志力,你的主觀能動性。
無論是儒、佛、道,皆強調清靜,清靜為正,定靜生智慧。
為何?
因為只有清靜下來,一個人才能感知到自己內心的直覺反應。在這種無雜念,無幹擾的狀態下,人的感知最接近覺悟,也最能感悟到「易」的規律。
如果你的直覺感到煩躁不安,那麼,很有可能一股與你相斥的能量正在靠近。相斥的能量,意味著陰陽能量的衝突,對你而言,輕則感到不舒服,緊張和壓力,重則受挫,陷入困難,不順的處境。
事實上,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徵兆,只是大多數人視而不見,只有直覺靈敏的人,才能捕捉到。
我們要做的,就是減少胡思亂想,情緒穩定,常常清靜,從內心的直覺中,讀取對應的信號,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第2種信號:環境和他人的映射。
以前讀書,有一句名言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當時,我無法理解。多年以後,等自己通讀一遍國學典籍,才知道這句話的正確。外面的確沒有別人。你的所見,所遇,所經歷,環境和他人皆是你內在的映射。
「境由心生,物隨心轉,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當然,大多數人和當年的我一樣,難以理解。如果能理解「非風動,非幡動,而是仁者心動。」你就直接到達禪宗的開悟境界了。
我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你可以通過外界和他人的表現,反推過來,知道自己的處境。
第3種信號:識別徵兆,做好準備。
舉一個我自己的案例:
在過去半個月裡,我做事都很順利。然而,突然出現了3個徵兆,告訴我順境可能在逆轉。
第1個徵兆是:我的鄰居平時挺安靜,突然半夜不睡覺,從午夜12點到凌晨2點,一直大聲地播放音樂,吵得我無法入睡。
第2個徵兆:同一個樓層的人,因為一些糾紛,和物業大吵大鬧,我很巧合從他們中間穿過2次。
第3個徵兆:我按照約定好的時間,去做一件事,對方卻不在,我等了好久,對方才出現。
這些他人和外部的信號,告訴我一種可能:不順的能量已到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收斂躲避,儘量避免矛盾衝突。
只要自己內心足夠警醒,出現不順的苗頭,皆可以得到控制。
果然,接下來我投資發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錯誤而失利。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有人落井下石,對我惡意嘲諷和貶低。
因為,我已通過3個徵兆,提前感知到自己的處境,當不順的事情真正發生時,我能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讓負面的能量蔓延。
投資失利,我不懊惱;別人損我,我不在意。
保持內心淡定,從容不亂,不順的因子就不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踢貓效應也在第一環節停止。(註:心理學效應—踢貓效應)
止而停。因為你的內心止,所以外部的處境也會止。
《易經》的規律,用之四海而皆準,和其它典籍,皆能找到相通之處。
《楞嚴經》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果你能通過調整自己的內心,轉變外在的處境,那麼就是到達開悟的狀態了。
《易經》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特殊,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
包括到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易經更是六經之首,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
而人們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讀真經一部」,就是說的《易經》。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上文的口訣看不懂的夥伴們可以選擇看看這本書,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易經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而且這本書才45元,現在45還能幹點啥?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連結,就能直接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