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北京東城:
實施文化強區戰略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集中展示區
周家雷(北京市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北京市東城區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工作部署,以實施「文化強區」戰略為抓手,努力發揮東城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主要承載區的示範引領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愈加完善,風貌保護工作成效日益凸顯。「十二五」期間,全區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3.8%。2016年,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83.7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12%,文化創意產業收入1893.0億元,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達到85096人。2017年,轄內中國出版集團、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成功入選2017年「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主板上市。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並在文化演藝、藝術品交易、全媒體出版和文化旅遊4個領域處於全市領先地位。同時,東城區不斷夯實文化基礎設施資源,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目前,東城區基本形成覆蓋均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實現了「十分鐘文化服務圈」。
加強頂層設計
注重統籌協調
按照市委統一部署,東城區成立了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設立東城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任第一副組長,副組長由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負責常務工作)和區政府有關副區長擔任,辦公室設在區委宣傳部。設立老城保護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文化內涵挖掘組、文化建設組、產業發展組5個專項工作組。制定了《實施「文化強區」戰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7年—2020年)》,從築牢思想理論根基、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名片、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有國際影響力戲劇中心、大力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6個方面部署了31項具體任務。提出到2020年,「文化強區」戰略全面實施,「文化東城」品牌更加響亮,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元素充分亮出來、活起來、動起來,「以文化城、文城一體」的城市氛圍更加濃厚,東城區成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脈與文化創意相得益彰、市民文化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高的全國文化中心集中展示區。
挖掘文化內涵
打造「文化東城」品牌
一是傳承紅色基因,挖掘區域紅色文化資源。歷經一年時間,在沙灘后街55號原北大數學系樓精心打造「光輝起點·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東城」主題展覽,展覽面積1400餘平方米,展品600餘件。在時間上突出建黨早期,展覽時間跨度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27年大革命結束,核心內容集中在黨的創建前後,重點宣傳展示革命先驅們的建黨初心與奮鬥歷程。在內容上緊扣東城特色,以東城紅色遺蹟為線索,大力挖掘東城特色的歷史內容,重點展示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傳播、青年毛澤東進京與接受真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6年中共中央北京特別會議在東城召開等。展覽開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吸引了中央、市、區有關單位前來參觀學習,英大財險等央企還專程到此召開黨委專題學習會。《北京日報》以專版形式進行了報導。截至目前,共接待參觀單位150餘家、近3000人次,已成為全區重要黨史、黨性教育基地。
二是展示文化底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功舉辦第六屆北京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包括國學展示、交流、體驗、傳播四大板塊22場主題活動。其中,作為國學節亮點活動之一的「國粹溯源 華夏留芳」國子監10周年大師講壇,邀請陳來、樓宇烈等5位國學大家進行授課,吸引近千名文化領域專家、文化機構負責人及文創企業家現場聆聽,近338.9萬網友在線觀看,為廣大市民奉上一席內容豐富的國學盛宴。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此次活動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堅持社區教育與大學教育結合,堅持傳統教育和網絡新媒體融合,探索出一條面向群眾、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有效途徑。
三是整合全國話劇資源,豐富「戲劇東城」內容。東城培育戲劇四季風尚,春季關注原創劇目打造「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夏季聚焦兒童戲劇舉辦「中國兒童戲劇節」,秋季以培養青年戲劇創作人才、推出優秀青年戲劇作品為重點,舉辦「北京青年戲劇節」,冬季著重國際視角打造「北京喜劇節」。特別在2017年12月5日至29日,舉辦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戲劇東城10周年——全國話劇優秀新劇目展演季」,搭建創作演出交流評選的高位平臺。展演劇目是從全國110家話劇院團中徵集評選出的18部優秀劇目,均為首次亮相首都舞臺,在國家話劇院、首都劇場、北京喜劇院等劇場展演。12月10日,邀請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等文藝界專家,就「貫徹十九大精神 新時代話劇人的使命擔當」進行研討座談,並發布《東城宣言》。全國話劇優秀新劇目展演季也將作為「戲劇東城」戰略的核心項目之一,落戶東城長期運營。
四是地壇廟會「走出去」,傳播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組織中華老字號、非遺、民俗等特色文化項目開展地壇文化廟會臺北、莫斯科、德黑蘭之旅活動,觀眾達37.5萬人次。活動讓當地市民全面深入地體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到了北京東城的獨特魅力,對促進文化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市委領導對活動給予充分肯定,勉勵東城區創新內容和形式,努力將地壇廟會打造成最接地氣、最得民心、最受歡迎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使其成為閃耀世界舞臺的中國符號。
以文化城、文城一體
區域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一是彰顯古都風貌,擦亮古都風貌金名片。完善名城辦及文物騰退工作機制,召開區名城委全會,成立區文物騰退領導小組,編制文物騰退工作體系方案,建立文物騰退周調度機制。強化規劃引領,編制南鑼鼓巷、皇城、東四三到八條等重點歷史街區的風貌保護管控導則。開展重點大街、重要地區城市設計,全面推行平房區物業管理服務模式,動員社會力量共治共管。構建歷史文化街區三維模型,全方位展現四合院的生長與沿革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風貌,為區域的保護、規劃、修繕提供參考依據。
二是文明創建深入推進,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組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全國文明城區複查,實現全國文明城區四連冠,結合各類創建標準,創新活動形式、內容,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鞏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制定《北京市東城區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後續行動計劃(2017—2020年)》《東城區文化委員會「藝+1」全民藝術普及工作意見》。加強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工程完成90%,角樓圖書館正式開館,文化遺產博物館內部裝修已完工,推進數位化圖書館、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和管理平臺建設。
四是喜迎黨的十九大,開展文藝精品創作。舉辦「擁抱新時代,唱響新東城——『東韻正聲』東城區原創優秀歌曲展演」,從全區89首原創音樂作品中精心篩選、細緻打磨出18首展現東城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歌曲,用原創音樂作品為黨的十九大放歌。創作快板《縱情高歌十九大》、單弦《小巷風波》等文藝作品,拍攝微電影《警察爸爸》《追夢景泰藍》分獲第五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一等獎和品牌微電影獎。原創話劇《皇城根下》《留取丹心》《玩家》受到市民的廣泛歡迎。
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
推動文創產業快速發展
一是積極創建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並取得重要進展。2017年11月,市政府正式批覆同意推薦東城區代表北京市申報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並建立國家、市級相關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籌備設立東城區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產業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示範區建設,探索成立文創產業信用聯盟和文創銀行,對文創銀行、風險補償基金等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研討。推進文化要素市場建設,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影視產權交易平臺正式啟動,建立了多元化產品體系和完整的交易制度。
二是認真落實《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今年區委區政府審核批准29個項目,支持資金2208萬元。積極促成北京銀行首家文創專營支行落戶東城區歌華大廈,光大文化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前門地區。支持嘉德藝術中心建設項目,成功舉辦嘉德典雅藝術周。
三是成功舉辦2017北京文創產業投融資年會暨文化金融合作峰會。圍繞「新時代文化中心建設的金融擔當」主題,文創企業、投資機構、銀行、券商、媒體代表近千人參加。藉助峰會平臺,東城區與人行營管部、北京證監局等單位籤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與市文資辦、上海證券交易所籤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建北京文創企業上市培育基地;與光大文化、北京銀行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以龍頭企業、重點項目為依託,推動東城區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打造文化金融合作發展的示範高地。(SYK-WY)
版權聲明
來源:《北京文化創意》雜誌
(文創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