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觸動心中的那縷鄉愁

2020-12-24 澎湃新聞

外婆家:觸動心中的那縷鄉愁

2020-12-21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 | 盛慧

微電影《越洋團圓飯》劇照

臘月裡,天色一直灰濛濛的,像一件洗舊了的老藍布衫。最後幾天,天卻突然放晴了,大片大片的陽光棲落在屋簷上,空氣裡瀰漫著吉祥的味道。家家戶戶都在準備年貨,寂寥的平原,灶神一般安詳。風在籬笆上睡著午覺。

我記得父親在院子裡劈柴,母親則將這些柴火堆到灶屋,齊齊地碼好。父親劈完柴,開始淘洗新米。父親將新米在竹匾裡攤開,揀著裡面的石子,透明或者象牙白的米粒,躺在陽光下,像一個又一個安靜的孩子。米晾乾以後,會磨成米粉,用來包糰子。糰子裡面包上青菜豬肉餡,或者蘿蔔豬肉餡,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綠薴頭糰子,裡面包上豆沙餡或者花生肥肉餡。

我在擦玻璃,或者打草結。方糕放在長臺上一隻青花瓷瓶裡,一共買了三十塊,我偷吃了八塊。大年夜,裡面會塞上壓歲錢。花生和瓜子也已經買好了,口袋扎得緊緊的。長臺下的一隻甕頭裡,放了新做的米花糕。對聯和撲灰的年畫,捲成一團,扔在抽屜裡,要到大年三十下午再貼。之後,父親出去了一趟,隊裡的魚塘在捕魚,家家戶戶都有得分。父親出去的時間裡,母親一直在陽光底下納著鞋底,她的手指上纏繞著陳年布料的氣味。父親回來的時候,天已經快黑了,光線暗淡,路上行人很少。他一手提著一條七八斤的草魚,另一隻手提著鯿魚和五六條鯽魚,這些魚用草繩拴著,活蹦亂跳。在橘黃色的燈光下,母親連夜將魚肚剖開,切成一塊塊的,在魚身上塗了厚厚的鹽,晾曬在竹節篙上。竹節篙上,早已經晾上了豬腿和稻草包裹的封雞。這些鹹貨,一直可以吃到春耕時。

父親總是起得很早,我起床時,他已經從鎮上提了一菜籃東西回來了,籃子裡有白酒、醬油、白木耳、黃花菜、海舌頭、羊腿和一些桂花肚。我從鍋子裡舀了半碗紅薯泡飯,蹲在家門口,譁譁譁地喝著,喝完了,就跑去看日曆,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家裡開始做糰子了,父親搓粉,母親包,我則在灶膛口燒火,聽柴火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正在被一種平淡而深遠的幸福所包圍。直到現在,離開了故鄉,才隱隱生出一種酸澀感。八仙桌刷得乾乾淨淨,澆了水,蒸好的糰子就擺在上面,要擺上滿滿的一桌子呢!每一個糰子的尖頂上,還要點上一點紅色,算是大吉大利吧。除了糰子以外,還要做上幾籠餛飩。

傍晚的時候,有人敲門,東村頭的阿姆送來了荸薺和柑橘,母親則從小櫥裡拿出夏天晾曬的長豆乾和筍乾,她們坐在堂前,扯著家常。父親不在家,我有一種恐慌,我怕他像祖父一樣一去不返。祖父出走的時候,也是在臘月的後半部分。直到我睡著了,父親還沒有回來。

第二天醒來,天色特別的亮,白花花的,像堆了一地的銀子,從窗戶裡往外看,雪已經鋪了厚厚的一層,人走在上面,發出吱吱吱的聲音。下了樓,發現家家戶戶都在打掃場院。父親則在井沿上打水,他要將水缸裡打滿水,然後放上明礬。所有的活,都要儘量在年前完成,因為如果新年還要忙碌的話,代表著新的一年又會是一個勞碌年。父親叫我去拿石灰,圍著糧囤畫上一個圈圈,糧倉裡瀰漫著農具和糧食的氣味。

下午三點,在浴鍋裡燒湯洗澡,接著,就會聽到零星的鞭炮聲,路上的行人更少了,仿佛都給風吹走了。雪沒有再下,靜靜地,仿佛在等待什麼。風很大,我們把門緊閉著,坐在屋子裡,嗑著瓜子。貼完門聯和年畫,天突然就暗了下來,屋子裡仿佛和以前不一樣了,牆壁雪白,燈光也更加明亮。一家人在燈光下吃著熱騰騰的團圓飯,喝著米黃的陳酒,一轉身,年就來了。(完)

附讀者評論

推薦閱讀

《人民文學》新世紀散文獎得主 盛慧 最新散文集

邱華棟、謝有順、程永新、聶震寧等文壇名家聯袂推薦

原標題:《外婆家:觸動心中的那縷鄉愁》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鄉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外婆家」,你懷念兒時的生活嗎?
    言歸正傳又到了秋高氣爽的季節,趁著大家都有時間,前幾天回了一趟外婆家,小半年沒有回去居然變成了如此蕭條的景象!開車進村的路上,雜草長滿了路邊,偶爾還能見到新鋪沒幾年的水泥路上散落著幾顆過於成熟而掉下來的核桃,幾隻散養小雞在地上啄食打鬧。
  • 建軍93周年,遙想當年那縷硝煙
    一個老兵終於拿起了沉重的筆桿,讓當年那多彩多姿的一縷硝煙真切地飄近在你我的眼前。《一縷硝煙》的作者許向斌,1984年與通信員在者陰山唯一照片遙望當年那縷硝煙,我們看到歷經和平年代薰染的八一軍旗依然鮮豔。從南昌、井岡山一路走過來的英雄軍隊,仍然像勇往無前的猛虎威震敵膽。
  • 【詩詞鑑賞】天寒聞落木 葉葉是鄉愁,十首古詩詞裡的鄉愁,那一首...
    秋風起,鄉愁生!古往今來,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故鄉,是人們心中永遠的聖地,永遠的牽掛,歷代詩人詠唱得最多。當秋風秋雨秋滿天的時候,詩人們會更加多愁善感,禁不住拿起筆來,寫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歌。 十首古詩詞裡的鄉愁,那一首能夠打動你?
  • 能安靜閱讀鄉愁的都是大神?
    其實,鄉親的心中也有一道籬笆,在他們心中扎了多少年了,那就是傳統的道德,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淳樸民風。即便是淘氣的孩子,見到那些簡易籬笆,也是心存敬畏的,因為,他邁不過心中的那道籬笆。勤勞的人家,會隨著時令在籬笆旁種上豆角、南瓜、絲瓜、葫蘆、黃瓜等。當然,有些花是不需要種的,如牽牛花,總是不請自到,所以古人有「牽牛延蔓繞籬笆」的詩句。
  • 春節因為「鄉愁」便有回家的渴望,你的鄉愁是什麼?
    是否也是渴望每年在這個時刻與家人團聚,在外的遊子那份回家渴望,更在那張不容易買到的車票,因為它可以滿足我們回家的渴望。今天我們唱一首歌。 這首「記住鄉愁」的,有沒有觸動你的心旋?那什麼是鄉愁呢?什麼是你的鄉愁鄉:甲骨文,像二人對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個字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是「饗」的古字。
  • 在我心中,外婆家的小河是最神聖的自然遊樂園!
    青青的葉兒颯颯響,水波粼粼譁譁流,樹上不時有麻雀飛來飛去,地上總有幾隻小蟲爬過,這是外婆家的小河,我的遊戲天地。我是個愛瘋玩的孩子,家中從來不是我的施展地。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總有人告訴我要乖順。在那神聖的遊戲天地,我就是自己,擺脫一切拘束,自由自在地度過每分每秒。在這,我最愛水。
  • 沉醉於那縷皂香
    中雅培粹實驗學校初二段考作文選讀沉醉於那縷皂香
  • 古代詩詞中那些鄉愁的四重境界
    余光中先生說,鄉愁是郵票、是船票、是墳墓、是海峽。張九齡說,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那鄉愁究竟為何物?那是身處異地的遊子內心的一絲寄懷;那是漂泊無依的少年最好的安慰;那是歷經歲月後的生活中最後的溫存。由農耕文明所養育的中國人故土觀念極重,所謂葉落歸根,一直到如今,每到春節期間,總會有數以億計的遊客通過各種交通方式歸鄉。
  • 鄉愁,就俄語來說,就是一種絕症。| 《家在我心中的模樣》
    透過家中的舊照片、在昏暗中反射著陽光的瓷器擺設、如思如訴的平靜一角,他拍下了家的親切質感,仿佛觸手可及,又充滿朦朧的感覺,那是在記憶中棉絮纏繞,聲韻繚繞的童年的家。在《家在我心中的模樣》這一系列裡,我受塔可夫斯基的啟發拍下了第一張照片。他的電影《飛向太空》(Solaris)讓我印象深刻,我就像電影裡的主人公那樣,我帶著我的希望和夢想,永遠地被留在了他海邊的房子裡,那是一個虛構的家。」
  • 走,一起到木蘭外婆家做個客!
    專家學者們很難下定論,咱們今天也暫且不討論,今天要說的是木蘭的外婆家。「萬裡赴戎機,將軍原是女兒身;天池洗紅妝,夢裡常到外婆家。」這是武漢黃陂木蘭天池景區內的一副對聯。而木蘭外婆故居就坐落在木蘭天池景區內的朱家山寨上。木蘭外婆故居是一方寧靜的農家小院,磚木結構,茅草蓋頂,顯得十分古樸。走進木蘭外婆家,有種很親切的感覺。
  • 我的外婆家
    ▲我的外婆家在莊橋。那裡的環境很優美。  清澈見底的小河邊,勤勞的人們用涼爽的河水洗衣服,成群的鴨子歡快地遊來遊去,小雞在岸邊悠閒地吃著青草。  小公園裡,綠茵茵的草坪中間,有個圓形的運動場地,一大群孩子在裡面嘻嘻哈哈鬧個不停。公園旁邊有條羊腸小道,細細窄窄的,直通姚江邊。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對於這首詩,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余光中因此被稱為「鄉愁詩人」,也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談起鄉愁,每個地方的人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西安人會想到那唇齒留香的肉夾饃,川渝人會想到那辣油飄香的麻辣火鍋,長沙人會想到美味的麻辣小龍蝦,而潮汕人則會想到那碗樸實無華卻又口感獨特的草粿。每每在繁華的大城市之中,看到這麼一家草粿店總會勾起我心中的鄉愁,讓我想到童年的快樂,我想很多潮汕人跟我的想法也是一樣的吧。本次關於潮汕草粿的內容就介紹這麼多,還有什麼想了解的美食資訊都歡迎留言!
  • 山西琴泉村的「大魚」:以可睹之物,留住鄉愁
    &nbsp&nbsp&nbsp&nbsp要強調一文化符號,廉毅銳直言,最初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時髦的恐怕就是建設一個紀念這位半人半神的建築物了,「不過,建造一座房子總是很貴的,村民又真的會被一個文化俯瞰角度的紀念館或者叫做書院的與村內日常生活隔絕著的院落所觸動嗎?來一個概念上的紀念不如來一個有紀念主題又時時得見活動場所,這樣能夠更多地增加村內的活躍度。」
  • 崇明南橋老味道之鹹肉菜飯 每個人心中的「黯然銷魂飯」-區域頻道...
    當然不是嚴格意義上來說最能喚起我們鄉土情懷的當數那碗從灶頭鍋裡盛出來的「鹹酸飯」了說到鹹肉菜飯,每個南橋人對它都不會陌生,它是寒冬臘月裡外婆家土灶散發出來的香氣,是萬家燈火中最溫情的慰藉。鹹肉菜飯來一碗鹹肉菜飯暖心又能飽腹,它是每個南橋人心中的「黯然銷魂飯」,鹹肉菜飯要燒得好吃,三大「法寶」可少不了。一是食材,鹹肉和青菜,是南橋人燒菜飯最喜歡放的兩樣東西,米香菜香肉香混合起來的香,彼此纏繞,香滿了口。
  • 【散文】方仲賢/鄉愁
    手裡那張薄薄的小紙片,承載了最濃重的鄉愁,車票一握在手中,鄉愁乍起,我兩眼噙滿淚水,火車"哐當"一響,一路更深露重,望斷水,望穿山,千裡迢迢歸心似箭,恨不得家就在眼前,立即拉著父母,妻兒,回到生我育我的小城內。      火車裡,一個中年男子在火車廂過道席地而坐,他一身爛軍褲,有些寒酸,黑黢黢的手指上開了不少裂縫,裂縫裡布滿勞動的痕跡。
  • 金山區廊下郊野公園打造"小囡的外婆家"
    金山區廊下郊野公園打造"小囡的外婆家" 2016-1-16 06:26:05 來源:文匯報 作者:史博臻 選稿:吳春偉     去年10月,廊下郊野公園對外開放後,這個沒有圍牆、不收門票、望得見田、看得見水的大公園,勾起了都市人深藏已久的「鄉愁」。佔地300畝的楓葉島,僅兩周時間接待遊客就超過20萬人次,5元一斤的蘑菇一個月賣了1.5萬斤,還帶動了土雞、土鴨等其他農產品的消費。正如沈文所說,郊野公園既「綠」了環境、「綠」了家園,也「綠」了產業,未來將陸續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
  • 星辰文藝 | 張健:鄉愁
    這夜,清冷無形,涼氣入肺,引發了咳嗽,徹底觸動了鄉愁。他時而望著明月,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撫摸寶劍,時而思念家鄉。離家的2年多,各種心酸,不由想起父老兄弟、故鄉山水,想起逝去的歲月和年華,想起人生的遭遇,進不可入仕,退不可還鄉,詩人徹夜未眠。       久居洛陽孟津的摩詰初春時節遇到故人,既是故鄉人,當然知故鄉事。
  • 燴麵、撈麵、滷麵,河南遊子心中的3碗「鄉愁美食」,你最愛哪碗
    漂泊在外的河南遊子除了想家,更想念家鄉的美食,想念記憶裡的那碗鄉愁。河南人愛吃麵,一日三餐不吃麵就跟丟了魂兒似的,燴麵,撈麵、滷麵是河南人翻牌率最高的主食!哪碗面是河南人的鄉愁呢?燴麵成為河南人的一碗鄉愁,離開家鄉的遊子們,想要在外地吃一碗地道的燴麵,如果自個兒不會做,是很困難的。好在鄭州76人老燴麵在兩年前推出了禮品裝燴麵,可以讓所有人隨時隨地吃到一碗地道的鄭州燴麵,不用受地域的限制,更關鍵的是味道還和館子裡一樣,可以讓離開家鄉的遊子一筷子到河南!
  • 大漠深處留得住的鄉愁——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習總書記說,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鄉愁,它是一處抹不掉的記憶,如羈鳥戀舊林,如池魚思故淵,熟悉,卻又模糊,往往可以觸動你的內心。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留住他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小小的博物館,濃縮了歷史的精華,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記憶,一幅幅圖片記錄歷史變遷,一處處實景濃縮著記憶。80年代那會兒,家裡能有一臺這樣的電視或自行車,覺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這一晃 這麼多年過去了,再看到它們真是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