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當代100位書法家41叢文俊:文人氣外貴尚古

2020-12-11 騰訊網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於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寫字在勤奮和天分,創新在學識和膽識,此言不虛也。

最欣賞李可染大師之語: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題記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41叢文俊:文人氣外貴尚古

【書家簡介】

叢文俊,古文字學博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篆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書法創作和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和廣泛影響,出版有《商周金文》《春秋戰國金文》《先秦書法史》(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揭示古典的真實:叢文俊書學、學術研究文集》,《豐草堂題跋書法》等,先後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教育一等獎、藝術獎。

【書法點評】

吉林叢文俊以篆書和小字行書見長。

作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他的多半生精力都傾注在古文字及相關課題的研究上,為先秦和秦代斷代史專家。

以前我曾經說過,當代搞學術研究的學者型書家大多會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學、書難全:或因為精力所限功力不足,或由于于某專業投入過多,專業之思維方式遷移至創作而生酸腐氣,或自大以學術專業所獲之成就簡單對應、提升創作之水平。

從叢文俊最近舉辦的書法展來看,我感到其對於書法創作的理解存在淺表化的認識。

先談談篆書:他的篆書風格分兩路:

一為用筆平潤、筆線光潔、結構對稱型。這種風格清人已經將之推向一個極致,幾乎不可能再有很大的創造,事實上他的此類作品也最平庸沒有個性;

另一種風格為筆線枯澀、結字遊移變化型。這種風格的作品可以看做是叢文俊拿手的東西,不過他的枯澀線條太過於直白,起筆收筆行筆以最簡單的動作拉出最簡單的線。

即使枯筆細細分析,一根線之中出現的幾條絲線也是從頭至尾的平行,我們從中很難感受到蒼澀老辣之藝術別趣,其造線能力較差,用筆微動力形式弱化,其結構和章法中規中矩,也沒有形成個性化。

其小字行書要高於篆書水平,而大字則有聲嘶力竭勉力擦枯之弊,毫無可觀。

小字行書較佳之原因在於這些學者型書家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常人難以具備的文人氣,而這些文人氣一旦成功地轉化入小字行書作品中便有不俗的表現,我們從一些金石拓片題跋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爽爽的文人氣。

故此叢文俊的心性是雅致的,強作蒼老格的篆書,其平庸必然。

不過,他的小字行書雖然具有文人氣,但是如果我們將評判標尺放到藝術個性化風格這個高度衡量,那麼,他的水平還很一般,將其作品放到現在一些60、70後的學二王的青年書家所作作品中,沒有絲毫的強勢。

原因在於:他的筆法沒有吃透王書、結字己意多於古意,「不古」乃大病,有些作品類似「辦公體」結合古帖的感覺,形式都很一般,甚至還有些隱隱約約的「直露」感,缺乏青年書家的「逸氣」。

故此,雖然其書具有可貴的文人氣,但是由於他缺乏對於古典技巧的深切體悟和紮實訓練,加之學者型書家都在潛意識中有「守成」的惰性,其書可「娛人耳目」但不可「動人心魄」——此小道與大道之別也。(李金河)

【書家著文】

叢文俊:書法脫離了傳統,便失去了秩序

叢文俊說過一句話「任何試圖脫離傳統的努力和標新立異,都不會長久」,這句話很適用於今天鼓譟的藝術界。就像他在今天文章中說的「展覽體書法於無形中丟掉很多東西」,這其中就包括能讓書法更為長久的中國傳統精神。

書法是一種有極強文化屬性的藝術品類,脫離了傳統,便像是失去了秩序,如阿瑟丹託說「藝術失去了監管,便是藝術的終結」。對於什麼是傳統文化精神,怎樣把握傳統文化精神。叢文俊給出了一個不同的近乎「秘籍」似的答案。

真正的書法藝術是什麼?就是自然的書寫。

古人把自己的學養、性情和當時的心境疊加到一起,自然而然就能夠於實用中完成充滿藝術情調的書寫。寫出來東西是好的,後人就稱之為法書,大家就去模仿,以此形成一種傳統,所以中國書法最高的境界裡沒有這些故意設計的、做作的東西。

米芾曾說:「作入畫,畫入俗」,而我們今天反而提倡「作」、提倡「俗」,雖然沒有明確提倡「俗」,但整個做法是俗氣的。比如說作品沒有個性,大家都在想辦法裝飾,還有很多仿古的假古董,把作品作舊,蓋上很多印章,做各種形式,模仿古書、手卷、尺牘,凡是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了。

而這些東西,當強調所謂創作和展廳效果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遠離了傳統文化精神。其實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本應該放輕鬆,自然而然的。

藝術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和人的情感活動密切相關的。中國藝術精神就是提倡這樣一種自然而然,這是根本。

而我們今天不是,展覽就是為了設計一種效果,讓大家看了覺著好,至於這個人有沒有學養,有沒有情感活動,有沒有鮮明的個性風格,有沒有藝術理想和追求,卻很少考慮。所以,今天的展覽在某種層面上對人的審美、創作活動是一種異化。展覽的作品無法還原到古代的生活場景當中去欣賞,它只適合於展廳。

雖然如此,縱觀30多年的書法活動,「展廳效應」對書法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促進,是一種進步,但在進步的同時還是應該看到,在取得了很多成績的同時,也會惘然若失,丟掉的是什麼呢?是最樸素的、最基本的書法藝術精神。

古代書法的實用性和我們所說的經典作品沒有天然的區別,也就是說,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沒有一條天然的鴻溝。在書法的審美中,實用性是佔大多數的,古代書法的「能品」都是按照實用的標準提出來的,其中有一部分實用的標準都已經進入「妙品」甚至進入「神品」。

比如說精神或者風骨,唐朝的科舉講究「楷法遒美」,「遒」即講風骨,「美」即形式,所以唐人才「尚法」。

也就是說他首先滿足於實用,實用滿足於全社會的審美,我把這種審美叫作社會的公共意義。這是我提出來的一個觀點,就是3000年書法必須滿足實用,在這個基礎上再出類拔萃,添加個性化的美感風格,以及可以感知的諸多象徵意義,就是藝術的個性化創造。

在這基礎上「拔升」出來,人們覺得他的東西足以引導風流,於是作為楷模,加以仿效學習,傳統就延伸了。也就是說,在實用的基礎上,在全社會的公共意義的基礎上誰做得比別人好,後人就可以按這個標準去學,但是能不能始終站在精英書法發展的主流上,其實是很難說的,審美選擇也會有所調節和改變的。

「中國書法蘭亭獎」活動剛舉辦完,但大家對此次活動說法不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很多歷屆獲獎作者成名之後不願意再投稿,投稿的大多是新人,新人投稿水平肯定要下降,這是一點;第二點,在整個當代書法創作中,真正提倡傳統、向傳統學習的還不能夠在視覺形式上、創作的作品樣式上代表傳統,儘管每個人學習書法都從古帖開始,甚至也都說自己從學「二王」開始,而實際上與「二王」相差甚遠。

不是說水平差,而是其精神就不沾邊,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今天的書法是「展覽體」是有道理的。當然,不是說「展覽體」不好,但是「展覽體」顯然有得有失,它會於無形中丟掉很多東西。比如說「二王」的筆法、「二王」的藝術精神。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評蘭亭獎確實應該在某些方面要有一定的導向,我認為這個導向是必要的,因為我感覺30多年來的書法發展有時候像一種群眾運動,這種集體運作往往會產生這種效果。

再加上它的功利性,參加一次國展就可以入選中國書協會員,參加兩次專項展也可以成為中國書協會員,入選、獲獎都有功利性在裡面,於是他就會想方設法以達到目的。究竟傳統書法藝術的精神是什麼,他不會去考慮,而是用盡心思去設計作品,希望評委能投他一票。

所以現在很多時候很多展覽,包括「中國書法蘭亭獎」,各省市都有針對性很強的講習班,私人也紛紛組織起「衝刺班」、「魔鬼訓練營」,我認識的很多獲獎作者,他們都參與辦這些培訓班,給學員做示範,學員則模仿他們的風格以期達到入選的目的。這樣的做法是與書法藝術精神相悖離的。

對於展覽而言,某些號稱取法傳統的作品看似不錯,但仔細品味,卻存在問題,與古人,與「二王精神」離得很遠。在展廳這種特殊的情境下,有些作品還很有意思,但如果離開展廳這些作品會怎麼樣呢?比如現在要求作品不超過2.4米,結果大家全寫2.4米,哪怕寫小楷也硬要把它接得很長,生怕尺寸小,評委注意不到。傳世經典沒有大作品,但是氣象極大;今天的作品很大,反而缺少氣象,更多的是採取了一些工藝設計或者美術化的手法來幫助實現作品的視覺效果,而不是書法原本所講究的、自然的書寫,分散、掩蓋了書法作品所應具備的、純淨的美感,書法於不知不覺中被異化了。

我們現在真正去研究王羲之,要走兩條路。

一條是研究歷史上不斷累積光環的王羲之,不斷被放大的王羲之。我們必須要知道他是怎樣成為大書家的,其實他自己本身沒有這個意識和願望。他跟蘇東坡不一樣,寫一幅字留一塊地方等著500年後別人再給他題字、題跋。王羲之那時候沒有,他僅僅寫了一封信說他肚子不好,後人也覺得很好。

全文是「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喪亂帖》講的是,祖墳被人毀壞後來又修復了,他又不能去拜祭,所以「痛貫心肝,痛當奈何」。他當時是這樣一種非常痛苦的心情,後人不理解,還按照非常優雅的心境去理解仿效其書法藝術,很隔膜。那絕對是一種「病中吟」,《喪亂帖》是這樣,《頻有哀禍帖》也是。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欣賞者也處於王羲之這樣一種狀況之後再去欣賞他的作品,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這種作品和《快雪時晴帖》的那種優雅亢奮是不一樣的。

《快雪時晴帖》是講外面的天氣晴好,剛下完雪,陽光明媚,尤其是在江南地區,雪本來就少,寫這個尺牘的心態就跟《喪亂帖》、《頻有哀禍帖》不一樣。

所以了解王羲之的這條路,就是後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評論。這條路我們要去走完。第二條路其實是沒有路的,即我提出要進入到古代社會的生活場景當中。

這個我曾經做過一些實驗性研究,選三段歷史時期:一是魏晉,二是北宋,三是明清。

以明清為例,明清社會生活、書畫市場和市民思想究竟對書法活動有多少影響?比如趙之謙一副對聯的內容可以寫10遍、20遍,別人就買這個內容。這種現象在以前我們所看的帖中是沒有的。

這就是市場對書法家的影響,今天應該怎樣看待這類作品,怎樣理解所謂的書法創作,以及這種無限重複的書寫對書家的心理、觀念會有哪些影響等等。

【書法作品】

相關焦點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14石開:用筆得「描」法
    ——題記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14石開:用筆得「描」法 【書家簡介】 1951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劉,別名吉舟,從事藝術職業後改姓石。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43高慶春:骨入楚金文質新
    ——題記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43高慶春:骨入楚金文質新 【書家簡介】 高慶春,一級美術師。 不過我並不完全這麼認為,因為我知道日本有位著名書法家今井凌雪的篆書很好,再看看高慶春的篆書,明顯可以看到受今井凌雪的影響很大,由於今井凌雪不是國內書家,一般人了解還不多,這樣就出現了一些簡單摹習者借雞下蛋迅速樹立風格的現象。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44呂金光:個性是天然的智慧財產權
    ——題記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44呂金光:個性是天然的智慧財產權 【書家簡介】 呂金光,博士,山東臨沂人。現為四川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 桑蓮居|叢文俊:「書卷氣」考評
    ▲ 宋 蘇軾《獲見帖》紙本行書 縱27.7×38.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卷氣」考評文_叢文俊  「書卷氣」是宋明以來書法鑑賞與批評的一個頗為重要的審美內容和標準,也是研究這一時期書法史、書法美學史所無法迴避的重要理論課題,可惜古人述而不論,今人的研究也未能深入,且時有誤解。
  • 當代書法家於國光,一手傳統隸書,養眼!
    從一幅隸書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每一位書法家創作時的狀態,甚至是書法家自身的氣質與品性。在當代書法領域,擅長隸書的書法家多不勝數,於國光老師,便是其中一位。作為易從網籤約書法家,於國光老師的隸書作品通過易從網被廣大書法愛好者認識、了解並喜歡,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於國光老師的實力不可小覷。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於國光老師還是隸書名家劉炳森老師的弟子呢,果然是名師出高徒。
  • 當代有沒有十大書法家排名?怎麼排名比較好?
    現代書法家沒有什麼十大排名,如果有也是閒來無事之人杜撰的。這個排名怎麼排也不好,這樣的排名既不科學也不專業。有一句話世人皆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化藝術這種東西因個人追求不同,理解不同,從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沒辦法評個一二三。如果你非要評,那標準是什麼?
  • 中國當代20位著名書法家作品欣賞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批准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文聯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藝術品中國資深顧問,河南省書畫院院長等。7、費新我費新我(1903 – 1992),字省吾。30歲前改用新我,筆名立千,號立齋,浙江湖州人。擅長中國畫、書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家,也是最傑出的左筆書法家。
  • 當代著名風水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萬富永
    收藏專家說,當代書法收藏是藝術品市場留給我們的「最後的價值窪地」,誰能率先預感並抓住這個機會,誰就能從中獲取豐厚的回報。萬富永,字,博雅,號,海右軒。他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多年堅持臨帖,注重從古代碑帖中汲取營養,廣攬博取,法古而不泥,逐漸形成了灑脫流暢,遒勁渾厚,墨韻天然的藝術風格。2012年,山東英才學院成立山東周易研究院,萬富永先生被騁為院長。
  • 深圳雍軒 當代書法家尹世珍作品《心曠神怡》作品賞析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深圳雍軒 當代書法家尹世珍作品《心曠神怡》作品賞析 寒凝大地筆下暖,寧靜冰雪春色換。 書寫胸中大情意,法承古規形飄然! 現在喜歡收藏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因為當代書法在藝術創作、社會認識度等方面都處於一個較高水平,而且尚沒有跳出投資價值窪地的處境。
  • 當代中青年書法家風採:王璽
    王璽,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華東政法大學教師,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師,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師,中國文聯「中青十班」成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國學班」成員,國家藝術基金書法創作人才培養班成員,江蘇省書法創作研究中心特聘書法家。
  • 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的藝術人生
    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石朝暉書法作品石朝暉,字聽海臨風,號阡陌山人,生於1968年11月13日,祖籍河南洛陽,現居陝西西安!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國家一級書畫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研究院陝西分院常務副院長中華書法家協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百傑年度人物
  • 著名女書法家鄭少英老師專訪報導
    天津書畫藝術網與天津文學藝術網聯合努力尋找天津知名書畫名家,並推出實力派書畫名家,展現天津當代書畫名家的風採與作品。 著名女書法家鄭少英專訪報導視頻著名女書法家鄭少英書法作品欣賞視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天津市楹聯學會副會長,天津市女子楹聯學會會長,民盟天津畫院理事。    作品曾入展,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婦女書法篆刻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大型書法展第一屆、二屆,中日女書法家代表作品展2018全國書法名家女書法家展,全國第六屆生肖大展金獎。
  • 著名書法家石心劍書法作品展示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陝西省旅遊攝影協會藝術顧問、陝西明星愛心聯盟副會長、西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西安中國書法院院長。作品曾入編《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人物辭海》、《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並在《中國書畫報》、《書法報》、《陝西畫報》、《三秦都市報》、《西安晚報》等100多家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和專題介紹,被毛主席紀念堂、臺灣臺北美術館、陝西省圖書館、賈平凹文學藝術館等收藏。
  • 專家:隨便一幅字,就能碾壓當代書法家?
  •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為杜家堰坎題字
    原標題: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為杜家堰坎題字  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作曲家、散文家杜興成收到一封掛號信,信內裝的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親筆書贈杜興成的兩件書法作品,一件是:「杜家堰坎古庭院」;另一件是「杜家堰坎古庭院陳列館」。
  • 著名書法家朱守道作品賞評
    兼任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五、六屆理事,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第九屆全國文代會代表,全國人大機關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副院長、《名人名家書畫報》總編輯。在全國書法競賽中獲金、銀等多項獎。
  • 著名書法家薛裕霖 德藝周厚淨心致遠
    著名書法家薛裕霖 德藝周厚淨心致遠時間:2017-08-29 16:26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著名書法家薛裕霖德藝周厚 淨心致遠 書法家薛裕霖 薛裕霖,字:子山,號:化之,別署雨霖軒,好古博雅,精進書法。
  • 當今書法界,最具有影響力的九位書法家,排名不分先後
    文/果果木一位書法家說過:藝術,貴在創新!書法更需要創新,需要打破舊有的模式。很多人就知道臨摹王羲之,趙孟,歐陽詢,一輩子不敢寫自己的字,這是一種懦弱。今天,我們搜集了九位當今的書法家,他們不尋古人的章法,每個人都能自成一派,並且在當世留名。有的還要流傳千古,他們不去臨摹,只管創新,獲得了比旁人更大的成功。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成功之道。因為只有互相學習,互相借鑑,才能讓自己的創作更進一步。
  • 奇峰突起 獨樹一幟——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王丁戌印象記
    奇峰突起 獨樹一幟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王丁戌印象記作者:金晉湘厚實的學養真正對王丁戌先生的書法作品有了深刻印象,記得是在2014年11月,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在北京陶然亭舉辦「王丁戌書法作品展他看我睜大了雙眼,便繼續道,晉朝有位叫衛夫人的女書法家,曾經用「骨、肉、筋」來形容一筆一划。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 漫談當代書法創作:「字古式新」和「文心藝質」
    所以,當代人要承認這個客觀事實,寫字要古,越古越好。 「式新」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表現形式要新。古代書法3000多年,實用功能是第一位的,審美功能只是實用功能的附加值。古代從來不搞展覽,寫張字並不是搞藝術創作,到了明清後才有那麼一點意思。不搞創作、展覽,說明什麼呢?他們從來不會想作品藝術形式、外在的美感、作品整體面目、視覺衝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