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燈會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採用的是「政府主辦,企事業單位做燈參展,燈辦具體組織承辦」的模式。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1998年的第5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當時自貢人辦燈會的理念是:「聚全市之智,集全市之力」、「人民燈會人民辦,辦好燈會為人民」。這種辦會理念及運作模式的特點是參與面廣、輻射面大、影響力強。通過全市動員,全社會參與,可以做到群策群力,精心策劃,這樣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各制燈單位的創作熱情,因此產生了眾多的自貢燈會經典燈組,讓觀眾至今難以忘懷。一些燈會製作公司為了更好地組織燈會活動,還專門成立了燈會辦公室;各制燈單位你追我趕,彩燈新品、精品不斷湧現。一些單位根據自己的行業特點,巧妙構思,創造性地研發了體現行業特色的彩燈。如日雜公司的瓷器燈、衛生系統的青黴素玻璃藥瓶燈等。在體現行業特色的同時,其獨特的工藝技術更成為中國民族工藝園地裡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其燈品已成為中國彩燈文化寶庫中璀璨晶瑩的明珠。下面我們對歷屆自貢燈會中令觀眾陶醉、喜歡、感念的幾個經典燈組進行簡要介紹。
自貢瓷器彩燈局部綑紮示意圖
長期以來,在評判自貢彩燈對中國彩燈文化的頁獻時,或者在談論自貢特殊材質燈組時,幾乎毫無例外地會把瓷器燈放在首位。這除了瓷器是人們熟知的、日用的材料外,恐怕還跟瓷器燈的創新理念、製作實踐、展出效果等有著密切關係。
眾所周知,在英文中「瓷器」(chia)與中國( China)同為一詞,可見當初外國人對中國最根本的認知就是「瓷器」可以說,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肉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而把瓷器製作成彩燈,則是自貢人的首創。那是在20世紀的1964年,剛剛擺脫「三年困難時期」的自責,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首屆迎春燈會,這既是對傳統文化活動的承襲和光大,又寄託了當時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燈會的舉辦無疑會給自貢人平常生活注入亮色,會給自貢人帶來精神的愉悅。
參展單位之一的自貢市日雜公司在承接制燈任務後,旋即開始了思考和準備。公司領導首先想到的是:與眾不同。那麼,什麼樣的燈オ跟大家的不一樣,オ好看呢?做彩燈創意策劃的人大都知道,這是孕育的過程,也是最為煎熬的過程,需要的是靈光一現。
自貢瓷器彩燈綑紮現場
一天,這位領導到公司門市轉悠、尋思,看到店裡琳琅滿目的鋤頭、鐮刀、棕繩、掃帚、鍋碗瓢盆,不禁搖頭,這些東西跟「燈」都不搭界、不挨邊哩。走到瓷器櫃檯前,見營業員正在給顧客綑紮一桌米碗,一個念頭忽地閃現:若是將兩個米碗扣在一起,裡面裝上小電燈泡,光線不就會從碗壁上的米點紋中透出來嗎?
下班後,他找到捆碗技術最好的一名老營業員,讓他把米碗、句子、盤子等按照造型的需要組合在一起,效果果然不錯!接下來又叫營業員將米碗等綑紮枯接成一盞宮燈。幾天後,宮燈綑紮好了,接上電,大家一看,漂亮啊!
1964年,自貢首屆迎春燈會上,自貢市日雜公司送展的瓷器燈一鳴驚人!這是一盞既熟悉又陌生的燈,一盞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燈,一盞深藏工藝技術和文化內蘊的燈!
20世紀60年代前後,自貢的商店出售瓷器都採用綑紮方式,為的是讓顧客便於拎著帶回家,此外行商把瓷器綑紮好後挑著沿街叫賣,結婚時女方陪嫁的瓷器也是綑紮好後送到夫家,做壽的壽碗同樣是綑紮好後贈送客人。可見瓷器綑紮技術在自貢十分普遍。
首屆自貢迎春燈會之後,自貢市日雜公司又相繼推出了「辣椒花」、「太陽花」、橘花」等小型的瓷器燈,均受到觀眾好評。從此,瓷器燈便成為日雜公司的拿手好戲,也成為自貢燈會的保留節目,更是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燈品。
1978年自貢第4屆迎春燈會上,日雜公司送展了一對瓷器宮燈。這是能夠準確查證到製作人姓名的一次展出,製作者是自貢市日雜公司老職工劉潤明。
然而,這一時期的瓷器燈仍停留在數量多、體量小的精巧型階段,直到1986年,自貢市供銷社所轄的日雜公司,以鄭昌明為首的中、青年彩燈製作人員,為尋求突破,大膽創新,根據設計圖,採用圓鋼造型焊接做骨架,瓷器綑紮其上成形的工藝技術,為瓷器燈的大型、震撼奠定了技術基礎,使用的瓷器餐具、用具包括碗、盤、碟、勺、杯、缽、煙缸等,不僅燈的體量增大,而且使用瓷器上萬件。
《九龍壁》創意設計圖
以1987年首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的《二龍戲珠》為例,《自貢燈會志》記載,整個瓷器燈由兩條長4米、高2米的龍和一個直徑0.6米的彩珠組成。龍口大張,龍鬚飄然,龍角倚天,龍體玲瓏剔透。勻做龍牙,鏤空花瓶做龍角,既生動逼真又恰到好處。更絕的是採用中國四大名瓷之一的青花玲瓏碗內裝燈泡作龍身,通電後,燈光從半透明的「米孔」中透出,整個龍身錚錚雪亮,宛如龍身上的片片鱗甲。龍的鬍鬚用小酒杯,龍尾用調羹和條盤,既誇張又生動活潑。共用瓷器餐具1萬多件。1987年在第1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推出後出展北京、廣州、武漢、無錫、南京、上海、泰國等地,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廣泛好評,公認這是自貢燈會的獨創。此後,瓷器燈又陸續出現了《龍鳳呈祥》、群獅戲球》、《白塔之王》、《九龍壁》等大型燈品。
《九龍壁》彩燈瓷器燈局部特寫
《九龍壁》瓷器彩燈夜間效果
2004年春節,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到朝陽公園視察「北京新春自頁燈會」工作時來到大型瓷器燈《萬象更新》燈組前說:2008年奧運會時北京還應該展出這樣的燈,讓外國人欣賞到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精湛的民族工藝,感受中國文化的魅。
2008年春節,在第15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上由自貢燈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周仕琴設計、陳軍擔任現場總美工,自貢燈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大型瓷器燈《九龍鼎》,高18米,直徑26米,使用瓷器近40萬件,鋼材近60噸,120多人參與製作,歷時235天完成。是迄今為止體量最大、施工難度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技術最複雜、效果最震撼的大型瓷器燈。
燈組在氣勢確的《中國龍》音樂氛圍中,在大功率、高照度射燈和大型泛光燈的交替映射下,龍口噴霧,獅頭口噴冷焰火,鼎體上的LED點光源或閃爍,或變色追光…大氣雄渾,美輪美奐。燈組以其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和視覺衝擊力傾倒所有觀眾。
《九龍鼎》瓷器彩燈
隨著大型、特大型瓷器燈的出現,一種作為禮品饋贈、旅遊紀念品出售的微型瓷器燈也應運而生。自貢市一些彩燈公司與瓷器製造廠攜手,開發出指甲蓋大小的碗、句、杯等微型瓷器,用於綑紮瓷器燈,受到廣泛好評,供不應求。
文化氣息濃鬱,璀璨奪目的瓷器燈,國人譽為「國寶」,外國人稱讚為「世界一絕」。它把中國獨特的陶瓷文化與民族彩燈文化融為一體,渾然交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