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市場欣欣向榮一面的同時,鄭安康也看到了瓶頸——傳統和時尚如何平衡?
彩燈高級美術師 鄭安康
「年輕人太依賴電腦,喊他畫個施工圖,在電腦上折騰半天,還畫不出來;當年的我們這代人,誰不是拿著筆在紙上刷刷就畫出來?」
他也認識到電腦繪製的施工圖準確度更高,要不斷學習現代科技,才能發掘、創新好的題材。從52歲起,他開始摸電腦,自學PS,還建立了博客和空間。
當一盞盞披紅掛綠的彩燈在夜色中亮起,一組組精美的造型露出真容,讓人仿佛置身奇幻仙境。燈火輝煌的背後,凝聚著一群彩燈工作者的心血。
鄭安康,60歲,彩燈高級美術師,從業32年,見證了自貢燈會規模由小變大,工藝由粗至精,從自貢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的變遷。
2月20日,記者在自貢的一間辦公室見到了鄭安康。他的座位靠窗,光線從半拉的窗簾罅隙透過來,恰好投在他的創作集子上,上面財神爺拉著對聯,笑得憨態可掬。筆筒裡插著各種畫筆,6個顏料盤快乾涸了,他往裡摻了點水。幾天前,他用筆墨創作了1米多高、描繪秦淮景色的花燈,青山綠水掩映著白牆黑瓦,一派傳統意蘊。
「年輕人太依賴電腦,當年的我們這代人,誰不是拿著筆在紙上刷刷就畫出來?」鄭安康總是這樣說。
從抬石工到美工 愛畫畫的少年結緣彩燈
1956年,鄭安康出生在自貢大安區,排行老四。大哥比他年長14歲,中學畢業後被保送至四川美術學院學習版畫。或許是受大哥感染,鄭安康從小痴迷於繪畫。初中畢業後,鄭安康正式師從哥哥的同學——鍾宇明,學習國畫。當時,他在大安鹽廠的修繕車間打零工,白天挖泥巴、抬石頭,每晚回家,伏在桌前畫畫。這一時期,他在中國花鳥畫、書法等領域打下了深厚基礎。
1978年,自貢一家毛巾床單廠招聘美工。鄭安康如願成了該廠的美工。當時的設計圖案多是花卉,紮實的繪畫功底讓他如魚得水。
1976年,燈會開始被用來進行宣傳。各個國營企業開始定製彩燈放在公園裡,此時開始出現了主題小座燈。1984年,鄭安康到汽車公司幫忙制燈,擔任美工。也是從那年開始,他利用閒暇時間參與自貢燈會的設計製作,迄今已有32年制燈經歷。1997年,毛巾廠倒閉,鄭安康正式轉行成為了燈會美工。
從平面到立體 統領燈會靈魂
從毛巾圖案設計到彩燈設計,這是一個跨越。「毛巾圖案是平面的,而彩燈設計全是立體的;毛巾圖案只要設計出來就好了,但彩燈涉及到鉗工、木匠等各個環節。美工相當於總工程師。」
美工負責燈組造型和放樣,直接關係著花燈的質量高低,是最關鍵的靈魂人物。根據效果圖,鄭安康需要設計燈組造型,畫出施工圖。然後就是放樣,根據實際人物造型的比例一比一地將施工圖案在地上放一個大樣,在關鍵部位標註尺寸。
也就是說,美工需要把立體物體的各面造型按比例分解在地上,鉗工再比對地上的圖案截出每一根鋼筋,彎成不同形狀,作為造型的「筋骨」。因此,美工不僅要有繪畫功底,還要有空間和立體概念、計算能力、力學結構知識。
由於燈組造型越來越大,放樣圖案也越來越大,而室內鮮有足夠空間,放樣通常在室外空曠的壩子裡。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冰火兩重天都得忍。像鄭安康這樣,60歲仍在現場親自放樣、統領燈組製作的美工,已很少見了。
在北方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鄭安康搓一搓長滿凍瘡的雙手,繼續在地上放樣;有的彩燈高達七八米,他手腳並用爬上腳架檢查細節……
從自貢走向全球「龍魚燈」徵服老外
32年,鄭安康帶出了一大批徒弟。帶的年輕人越多,鄭安康也發現,「年輕人太依賴電腦,喊他畫個施工圖,在電腦上折騰半天,還畫不出來;當年的我們這代人,誰不是拿著筆在紙上刷刷就畫出來?」
鄭安康說,傳統手繪之所以不能被丟棄,是因為這是一項再創作的過程,能優化效果圖。徒弟萬松濤能理解老師的用心良苦。「他幹這一行30多年,傾注了很多感情,是他熱愛的事業;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把這當成工作,混口飯吃。態度和情感無法同日而語。」
不過,鄭安康也認識到電腦繪製的施工圖準確度更高。從52歲起,他開始摸電腦,自學PS。他還建立了博客和空間,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博友。「不努力就會落後,就要被淘汰。」
2015年,鄭安康受邀參加有法國裡昂燈光節。受巴黎恐襲影響,燈光節的表演活動全部取消,改為點燃蠟燭追悼遇難者,但卻破格保留了鄭安康的傳統彩燈項目「龍魚燈」。
「有市場,才有舞臺表現文化。」在看到市場欣欣向榮的同時,他也看到了瓶頸。「好的設計師很多都轉行,導致創意不夠;材料技術限制,工藝製作停滯不前;年輕人還是覺得燈會『老土』,不時尚……」
傳統和時尚如何平衡?「創新,是永遠的趨勢。不僅要了解傳統文化,從民間傳統工藝吸取營養,還要不斷學習現代科技,才能發掘、創新好的題材。」鄭安康今年就60歲了,已到退休年齡。「當然,如果能繼續發揮餘熱,我也義不容辭。」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元玲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