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披露6起醫生購買論文案例背後:該以什麼評職稱?

2020-09-17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9月16日,科技部官網披露了9起科研違規案件,涉及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多方面,其中6起案件涉及醫生購買論文的問題。科技部通報中表示上述案件涉及的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相關線索,科技部將按規定移送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同時還表示正在會同相關部門正在對網絡披露的涉嫌造假論文及網絡舉報的其他科研誠信案件開展調查,結果將陸續公布。

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執行理事長蔡江南對經濟觀察網表示,這種情況在醫療隊伍中並不罕見,如果是個別案例可以歸咎為個人的科研道德問題,但比較普遍的話就要看到其背後的原因,比如多年來對醫生採取行政化的管理手段。

9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要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要圍繞提升臨床實踐能力健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對經住院醫師培訓合格的本科學歷臨床醫師,在崗位聘用、職稱晉升等方面與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同等對待。

6起論文購買案件始末

此次披露的論文購買事件暴露於此前海外研究者的網絡質疑。

2020年當地時間5月28日,學術打假人、前史丹福大學研究員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網絡質疑至少有8篇論文在表值、線性圖等多個方面存在相似之處,而這8篇論文來自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醫院,基於了不同的病人,研究了不同種類的癌症。比如其中一篇基於286位胃癌患者所做的生存分析卻與另一篇基於384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所做的分析近似。

此次科技部披露的6篇醫院購買論文案件中有5篇均為伊莉莎白·比克彼時披露的論文。

按照經濟觀察網梳理,此次涉及醫院包括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煙臺毓璜頂醫院在內的六所醫院。

採取的處理措施包括終止相關基金、科研計劃項目,取消申報相關基金、科研計劃項目資格5年,暫停研究生招生,撤銷依託論文獲得的科研項目、學術獎勵、學術榮譽等,其中南京醫科大學對一位腎內科主任予以解聘,撤銷其腎內科黨支部書記,追回引進人才經費,取消其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獎勵資格5年。

科技部在該份通報中表示正在會同相關部門正在對網絡披露的涉嫌造假論文及網絡舉報的其他科研誠信案件開展調查,結果將陸續公布。

醫療「重災區」?

一位醫療行業研究者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此次採取諸如取消學術獎勵,解聘等處理措施較為嚴格,能看出政策的決心。

科技部在通報中表示將會同各地方和相關部門持之以恆抓好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強化監督檢查,加大懲處力度,對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這種嚴格的力度一方面來自於政策層面對學風建設的高度重視,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即提出要「主動發現、嚴肅查處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並持有「零容忍」的態度;另一方面也顯現了在醫療領域存在的部分問題。在此次處理的9起案件中,來自醫療系統的案例佔據了大部分的比重。

醫療行業論文代寫並不是僅僅是個例現象。一位二甲醫院的青年醫生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在醫院裡經常能收到代寫論文、代發論文的名片,他隨手留下的就有五張,其中一張名片上寫著「業務範圍:職稱諮詢、專利申請、論文發表、專利轉讓」。

另一位為醫院提供實驗外包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這種論文購買的現象一直都有,但近年有越演愈烈的趨勢,甚至還影響了外包實驗的市場,畢竟實驗外包了不一定能發論文,正規的合作還得籤訂相關的實驗數據協議。

經濟觀察網資訊了相關論文代發機構,獲得的報價顯示,醫學論文代寫代發核心期刊的價格約為3.5萬元(不含版面費),代寫代發普通期刊的價格為一千元到三千元不等。經濟觀察網向相關醫療體系的人求證了這組報價的真實性,對方表示:「還可以有講價的空間」。

蔡江南對經濟觀察網表示,現在臨床醫生購買論文已經成為了一個系統性問題,有專門的機構和相關產業鏈。

該以什麼考核醫生?

「沒有文章,就沒有職稱,升不了職稱,有些手術就不能做,也不能升行政崗位,小醫院要求普刊或核心就可以,越是大醫院,對論文的要求就越高越嚴格,」,上述二甲醫院的青年醫生對經濟觀察網表示。

對於每一個剛剛進入醫院的青年醫生而言,論文都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但對於一些科室的臨床醫生而言,卻很難擠出時間做論文,「有時候晚上回家就已經十一二點了,半夜急症還要出」。

一位醫療行業的人士對經濟觀察網分析,「論文決定論」是醫療行業一定時期的產物,1999年出臺的《臨床醫學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試行)》中並未對論文發表做出明確要求。「但是在後來的實踐中,醫院的規模和醫生的學歷水漲船高,不同科室也很難拉出一條衡量的線,論文就逐漸成為了一個核心的指標」。

蔡江南對經濟觀察網表示,這種論文決定職稱評級的現象其根本在於對醫生的行政化管理體制,而真正要緩解這個問題,還是需要減少行政的幹預,調整醫生的考核評價標準。

「醫生的好壞應該是由病人來評價,不能僅依靠行政體系的評定」,蔡江南對經濟觀察網表示。

有關醫生職稱評定的改革已經推動已久,2015年、2016年、2017年人社部和多省份也相繼頒布過多份涉及基層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實施意見。

根據中國政府網發布的信息,9月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

李克強說,據我了解,現在醫師職稱評定沒有論文是過不了關的,這是一個「硬槓槓」。所以醫生們為了評定職稱,把相當多的精力用於寫論文上,臨床實踐反倒少了。而臨床醫學和其他學科不一樣,臨床實踐和臨床病例非常重要。因此,要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

當天會議決定,要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建立臨床實踐保障機制,加強高校附屬醫院臨床教學職能,推進醫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建立中醫藥跟師臨床學習制度。要圍繞提升臨床實踐能力健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對經住院醫師培訓合格的本科學歷臨床醫師,在崗位聘用、職稱晉升等方面與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同等對待。

相關焦點

  • 科技部披露6起醫生購買論文案例背後:該以什麼評職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 9月16日,科技部官網披露了9起科研違規案件,涉及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多方面,其中6起案件涉及醫生購買論文的問題。6起論文購買案件始末此次披露的論文購買事件暴露於此前海外研究者的網絡質疑。
  • 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違規案例 7起涉論文購買問題
    【財新網】科技部9月16日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通報了九起論文造假、學術不端案例,其中七起涉醫院、醫學領域的論文,七起涉論文購買問題。該通報全文如下: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要求,進一步規範科研項目及資金管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嚴肅懲處違規行為,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近期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對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案件進行了調查,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者。為進一步強化警示教育,現將部分已完成調查處理的違規案件情況通報如下。
  • 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案,國際期刊36篇論文造假!論文買賣為何屢禁不止?
    9月16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9起案件中,有7起涉及醫院等,其中6起涉及不同高校的附屬醫院。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 對學術造假零容忍,高校與科研機構應擔起更多責任
    9月16日,科技部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在這9起學術造假事件中,有6起集中在醫院,佔了一大半。
  • 科技部曝光多起醫學論文買賣,涉案者有醫生有教授
    記者 | 原禕鳴編輯 | 許悅9月16日,國家科技部公布了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涉及到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相關線索等多方面問題。值得關注的是,通報公布了九起違規案件,其中有六起都發生在醫院及其附屬院校領域。相關負責人受到了終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責令退回項目資金,取消申報資格乃至免職等處罰。
  • 9起論文造假,7起涉及買賣,科技部通報學術造假,研究生佔多數
    來源:知乎編輯:雅新【新智元導讀】近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通報,披露9起涉及購買論文
  • 醫護人員評職稱難 易成「代寫代發論文」受騙群體
    據偵破此案的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以下簡稱「姜堰警方」)介紹,該犯罪團夥累計作案1000餘起,詐騙600餘萬元。其中,涉及的受害人多為醫生、護士,每人被騙數額在5000元到1萬元左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醫護人員評職稱難是普遍現象。
  • 醫生評職稱的論文必須要知網收錄嗎?
    職稱的論文必須要知網收錄嗎?職稱論文一定要知網收錄嗎?知網沒收錄的論文能評職稱嗎?先給各位大佬普及一下論文知識哈,劃重點了,文章收錄的國內目前就:知網 萬方 龍源 維普 ,敲黑板!!!!作者會問知網的問題,發表了論文,但是沒被知網收錄,被其他資料庫收錄了,比如,被萬方資料庫收錄了,萬方收錄的論文能評職稱嗎,或者龍源網收錄了,龍源期刊網收錄的論文評職稱單位認可嗎,一系列的問題根本不知道,沒人解答,今天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知網論文一定要知網收錄嗎,答案是,不一定。那麼評職稱的發表論文到底要求哪個資料庫收錄,哪個資料庫收錄的論文才算數呢?
  • 科技部點名通報9起論文買賣案件 山東涉2起
    時間:2020-09-17 08:06:27 來源:消費日報網 消費日報網訊 (孫明閣 山東報導)科技部網站9月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
  • 醫生職稱=論文+英文?
    醫生憑「論文+英文」評職稱、忽略臨床技能,弊端多多,合適的做法是:1.臨床系列與醫學教育系列分離:臨床醫學職稱評審應為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醫學教育系列應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臨床系列評審內容更應注重專科領域的臨床技能,比如該專科大中小手術的開展情況、疑難危重病例的診治情況、醫療質量和醫療事故情況等。
  • 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科技部通報了!
    科技部網站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 去掉論文,拿什麼來支撐職稱評定?
    職稱評審制度被詬病由來已久,評審黑幕、論文垃圾、學術泡沫,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和職稱評審制度有關係。書教得再好,只要沒有論文,大學老師也難評副教授、教授;手術做得好的醫生不一定職稱高,職稱高的醫生手術未必做得好,醫生們自己都說,看病最好是找副主任醫師。這些怪現象的背後,也是職稱評定規則的不合理。
  • 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等案件查處結果
    @央視新聞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官方微博)  9月16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通報,披露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9起案件中有7起涉及論文買賣。通報稱,案件涉及的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相關線索,科技部將按規定移送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來源:浙江法制報
  • 醫生職稱改革:論文外語紛紛下架「花架子」
    想評職稱就必須先有論文?這一現象有望改觀。遼寧省人社廳8月3日發布《關於做好2017年全省職稱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稱,下放職稱評審管理的權限,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可自主開展職稱評審,自定標準,自主發證。同時,外語和計算機也不再作為職稱申報和評審的前置性必備條件。
  • 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
    【科技部通報】科技部網站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 科技部通報多起論文造假案件
    科技部網站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 評職稱論文查重高怎麼辦?
    一、評職稱論文查重高怎麼辦?評職稱論文是查重率過高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對論文採取以下幾種方法從而降低職稱論文查重率高的問題。二、評職稱論文查重高怎麼回事?每年各個單位評職稱都要發表文章,進行論文查重的時候查重率過高,其中比例過高有兩種原因導致的。
  • 你評職稱了嗎評職稱其實很簡單
    一、評職稱的好處有以下幾點:1、體現個人能力2、升職加薪3、找工作4、安家落戶5、招聘人才的認定標準6、資質升級維護7、職業規劃發展8、提升企業形象9、企業招投標二、評職稱的方式:1、如果你在國企,事業單位,那你不用有任何擔心
  • 別再讓大家為評職稱「花錢發論文」了
    那些為發表而發表的論文,並沒有什麼科研價值。這純粹是浪費紙張、浪費精力、浪費錢財。「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首先就應該需要清理、廢除那些不必要的論文發表要求。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
  • 職稱論文:現在不發表,明年評職稱就要來不及啦
    易過網曾經遇到過一位打算評中級職稱的工程師朋友,他的學歷年限等硬性條件都滿足,業績材料也讓人眼前一亮,只是平時工作太忙,沒時間準備論文,一直到快要交職稱材料了,才想起來這回事,結果很顯然,論文沒來得及發,只能等下一年再評了。因為;論文沒及時發表評不了職稱,這該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