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央視新聞
李子柒是誰?
說來慚愧,筆者不是一名「吃貨」,所以在這周之前,筆者沒聽過這號人物。
而伴隨微博上閱讀超過7.5億次的「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熱搜話題,這個名字不再陌生。
90後的李子柒在國外視頻平臺因發布大量表現中國農村場景以及古風元素的美食視頻,深受海外網友喜愛。在不久前福布斯中國最新發布50位意見領袖榜,美食博主李子柒赫然上榜!
出生於1990年的李子柒,6歲時父親去世,她便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生活在四川綿陽農村的李子柒,和爺爺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飯,莊稼成熟時,便下地幹活。14歲時,迫於生計小女孩輟學進城打工,300元工資起步,睡過公園長椅,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包括夜場DJ。
8年後,奶奶病重,她放棄了城裡的工作,回到鄉下。為了餬口,李子柒擺過地攤,開過淘寶店,但是沒有成功。後來為了網店的流量,2015年開始自導自演古風美食視頻,意外地火了。
以上200字是網絡上的資料,篇篇雷同,標準的網紅的簡介,沒有什麼戲劇性,略微有打一點苦情牌,僅此而已。
她火到什麼程度?
在YouTube(國外最大的短視頻平臺)上她的粉絲超過700W,熱門視頻播放量超4千萬。比BBC等大多數官方媒體粉絲都多(BBC發了1萬多個視頻,只有559萬粉絲,而李子柒只發了100個視頻)。李子柒的粉絲大部分是外國人,因為國內是封鎖了該視頻平臺的,原因,你懂得。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對外宣傳的官方平臺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在YOUTUBE上面的關注人數還不到100萬。(原因下文會講到。)
其實在國內她也很紅,只是我們沒有關注那個圈子
在國內,新浪微博上她的粉絲超過2000萬,做菜、釀酒、造紙、納布鞋、做漢妝、編籃子、砌爐灶、蓋涼亭,幾乎每條視頻都有幾千萬次的點擊。一條11分鐘的「筆墨紙硯,中國的文房四寶!」就有超過1.1億次的觀看數。
筆者還查了一下年輕人聚集,粉絲無比挑剔的B站,她的粉絲也超過了200W,並且視頻基本上平均超過100W次播放。最早的發在2016年的視頻也有70W的播放量。
說真的,國內很多一線明星都沒有這樣的粉絲數及關注度。
網友在質疑,官媒來撐腰!
人紅是非多。李子柒這次的熱搜其實就是在微博上被質疑和謾罵出來的。
戲劇性的是,在網友的一眾質疑聲中,官方媒體頻頻跑出為其撐腰:
央視評李子柒為何火遍全球:李子柒和她的視頻在網絡上成功,在於愛生活、愛家鄉、愛文化,用一顆平常心讓世界各地的人開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和中國。她拍得出「鄉愁」,做得出「媽媽的味道」。
官媒為何要為其撐腰?在YouTube上傳播這些有啥用?
看看這件事情大家就知道了:之前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視頻,介紹的是中國菜,下面有個美國人回覆說:怎麼沒有介紹他們常吃的蛇蟲鼠蟻貓狗?有人反駁,說他根本沒有去過中國,這位美國人說他不需要去過中國,然後拿出了一堆CNN的新聞。
我們熟知的事件,11月11日,只因一句「你們都是中國人」,一名老伯被香港暴徒潑油點燃,造成了全身大面積燒傷,生命垂危。Youtube也再次發揮了「雙標」主義精神,批量刪除了老伯被點燃的視頻。
不久前,推特以「違反推特價值觀和平臺操作政策」,「背後有國家操縱」為由清除了4301個來自中國的帳號。幾乎同一時間,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也被英國通訊管理局宣布調查,原因是英國通訊管理局質疑CGTN觸犯「公正報導」守則。
這樣的事情天天發生。和這大半年的香港事件一樣,在外網上,很多中國的事情總是被歪曲,西方世界針對來自中方聲音的「封殺」行動,正轟轟烈烈地進行中,從未有一刻停止過。
有人在質疑中提到:「孔子學院」才算真正的文化推廣。
截至目前,共有16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孔子課堂。數據上很好看,在亞非拉地區推廣很實順利。但是,政府推廣的項目都會比較敏感,這幾年已經有很多國家開始防備孔子學院的「滲透力」,比如美國、澳大利亞、歐洲一部分國家,美國那邊還因為政治原因關停過部分。
目前國際化的背景下,各國人民間交流的需求快速增長。單靠孔子學院和CGTN傳播中國文化就像明朝時期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一樣無比艱辛且困難重重。
中國的影視劇作品,特別是連續劇(五六十集那種)其實在YouTube上十萬播放量的屈指可數,而美劇,英劇只要是正式引進的,在中國的視頻平臺上基本是百萬起的播放量。可見其中的差距。
我們的官媒在外網上舉步維艱。目前來看,一個李子柒在文化上的國際影響力比所有官媒綁一塊還多,比所有影視劇輸出綁一起還多!
李子柒團隊可能被扣了高帽。
位置決定想法。
其實她早已是網絡上頗有名的古風美食博主,而名氣主要在古風圈,美食圈。這次因為某大 V 發現她在 YouTube 上有 700 多萬粉絲,外國網友在她的視頻下各種「彩虹屁」,感嘆李子柒這才叫文化輸出,而惹起了網友爭議,算是無妄之災。
一邊刷新刷新那些從小接受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教育的老外的三觀,一邊在圈子裡默默積攢人氣,悶聲賺大錢,聽起來是一件不錯的事。推廣文化啥的,壓根和她沒關係!
但是在官媒面前,這是文化推廣的不二人選啊!就她了!能用民間自發的方式就達到的目的,總好過耗費大量錢財去做政治性的文化強推!官媒仿佛看到黑夜中的一點星光。這點星光的意義遠超過「媽媽的味道」。
「文化輸出」帽子太大,扣的猝不及防,所以被網友狂噴也是情理之中。
而接下來這個攻擊就過猶不及了。
今天,又有人爆「黑料」,李子柒曾是電音DJ,在酒吧夜場,衣著火辣,打碟熟練。
其實,另一個角度來說,能洗手作羹湯,能抬手當DJ!真是神仙操作,瞬間讓人路轉粉了!
有些網友就喜歡起底這個,起底那個,殊不知,生活的底層才是文化的寶藏:
星光大道以西北農民裝扮出名的「阿寶」早年混跡於廣州,深圳的歌廳唱的是爵士,後來走紅唱的是西北山歌和民謠。
中國有嘻哈的GAI爺早年一直玩的是地下說唱,常年罵街的時間比平時說話還多!也沒妨礙他後來將愛國說唱發揚光大!
為何這些人都轉型到做傳統文化,愛國文化?
因為年輕時做久了那些所謂的流行,在生活中摸爬打滾,積澱到一定階段就會嚮往更高層次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就是那個更高層次的存在。
我們從就被要求背誦這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的前一句因為沒有背誦要求,很多人早就忘了: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
說的是這些牛B的人物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市井裡走出來,成就人生的輝煌。
另外一點,民眾對文化的需求始終是「美」而不是「醜」,且無關國界。
雖然這幾年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也流行「土味視頻」,「土味文化」。初看覺得新鮮,接地氣,看久了就讓人覺得尷尬,不適。並且互相抄襲,內容雷同,缺乏創意,同質化嚴重,易造成審美疲勞。這類視頻傳向國外,短期內有獵奇者追捧,時間一長就沒有味道了,淪為低俗娛樂。
而中國傳統文化,有取之不盡的內涵及素材。中國文化的美從外在到內核,細品之下都是讓老外驚嘆的存在。
2000年,李安導演了《臥虎藏龍》拿下奧斯卡獎,第一次獎中國武俠式浪漫展現於世界。雖然,在我這個武俠迷眼中,此片並非一部好武俠,但是受眾是老外,在他們看來已經可以驚為天人了!
那飛簷走壁,那竹林對劍,那死生契闊,那英雄俠義,應有盡有。
時隔兩年,張藝謀的《英雄》在國內上映惹來各種爭議,卻在海外一舉拿下最受歡迎外語片提名。《英雄》中的每個鏡頭都藏著中華文化的深深烙印。
有時候發自內心的說,我們國人常常「燈下黑」。
我們的文化,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其閃光點,我們自己的普通大眾都沒有愛上這些文化,看看綜藝上是滿屏幕的嘻哈,電音,搖滾,NBA,年輕人為之趨之若鶩。而漢服,古風始終在小眾圈裡一點點掙扎。
這兩年還算好,隨著一些網絡IP劇的播出,古風,國風的影視和歌曲已經走出小眾,從《三生三世》那一首《涼涼》開始,似乎有大眾化的端倪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文化自信,我們遠遠不夠!
那些謾罵,質疑李子柒的人就是骨子裡缺乏文化自信。
這種謾罵只是嫉妒罷了。罵者一時爽,要他們真拿出宣傳我們文化的東西的時候他們肯定拿不出手。
古話曰「時勢造英雄」,白話叫「站在風口上」。
李子柒的走紅不是偶然,而是中國文化在這幾年間通過網絡化向國際接軌和推廣的路上必然出現,如果不是她,也必然有其他人來展示這一些,時間恰好!這一點看來,李子柒無疑是那個幸運兒。
李子柒的視頻在拍些啥?
自己上山砍竹子,手工製作竹製沙發↑
家裡的後院,種滿了各種瓜果蔬菜↑
用被遺棄的老木頭製作的洗手臺↑
自己養蠶,縫製蠶絲被↑
文化輸出更需要「煙火氣」。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部分時期推崇的雅是「琴棋書畫」,「高山流水」,俗是「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雅的東西太深奧,普通老外也不懂,也不敢問,(問了也沒人說),唯「衣食住行」極具煙火氣息,一看就懂,不需要太多言語解釋。
李子柒的古風服飾是「衣」;
李子柒的自製美食是「食」;
李子柒的鄉村瓦房是「住」;
李子柒的田間小路是「行」;
我們常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化亦然。
這個角度來看,李子柒的視頻與其說是記錄中國農村生活,不如說是間接推廣了中華田園文化。
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和農耕文化,田間地頭本就是許多文化藝術的內容本源。
從詩經在各國的採風,大多講述的都是田間地頭的小事,萬物的百般形態、生活的瑣碎日常,萬事萬物皆可入詩,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經過藝術加工後,雅俗共賞,容易傳承又令人嚮往,變成文化瑰寶。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大意:初生的蘆葦色青蒼,夜來白露凝成霜。我常說的那個人,在河的另一邊。我喜歡的人兒啊,難追呀難追,可我從不放棄追求你。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鄭風·風雨》
大意:風雨中天色昏暗,雞鳴聲不停入耳。久別重逢,見到你的那一瞬,還有什麼不歡喜的?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詩經·召南·草蟲》
大意:聽那蟈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沒有見到那君子,我心憂愁又焦躁。如果我已見著他,如果我已偎著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山水,田園,也一直是中國高級知識分子嚮往的生活。
從陶淵明、謝靈運,到孟浩然、王維、李白。都是山水田園的追崇者。
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令人嚮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歸園田居》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關於美食,隨便翻一翻大文豪蘇東坡的詩,處處離不開吃: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初到黃州》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一絕》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豬肉頌》
對自然的嚮往、對勞動的欣賞、對親情的眷戀,這些樸素的美好的「煙火氣」才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
高曉松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於是很多年輕人就只為追逐那遠方,然後迷失在眼前。
拍視頻,成網紅,也是這樣。
許多年輕人嚮往成名,為出名而拍,為拍而拍,
於是迷失在短期的金錢堆裡。
李子柒啥都沒說,就是靜靜的拍著自己的田園生活,於是很多老外就迷上了中國文化。
這裡面,並不是李子柒的視頻有多「邪魅」,
也不是李子柒真的不食人間煙火,
而是中國文化一旦表達到位,是如此的迷人。
表達,本來應該是最簡單的事情,
但是,光表達不夠,感動不了人,
關鍵要「真誠」,真誠的表達,
不做,不擺,不假,不過,尤為難得,
李子柒做到了。
文化輸出不是高高在上的端著,
也不是市井巷弄的赤裸,
而是稍微美化後的生活畫面,
只是擺拍已糊弄不了人了,過於真實又吊胃口,
於是就產生了這種李子柒式農村生活畫面。
這真實又不真實,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滿足所有陌生人對神秘中國的渴望。
當前國際形勢,兩超大國之間最終極之戰是「文化之戰」,「輿論之戰」。
改革開放這40年,我們不斷被美國,韓國進行大量文化輸入。前些年,通過一些政治和經濟手段阻擋了來勢洶洶的「韓流」文化,這幾年又直面跟美國的文化碰撞。迪士尼、漫威、變形金剛、NBA等等,我們的年輕人正在被這些輸入的文化品牌徵服。
看看美國向我們的輸出,再看看我們向美國的輸出,靠國際頻道和孔子學院顯然遠遠不夠!
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時曾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大意是說,國與國友好交往的關鍵,在於人民相親相近,而人民相親相近,重要的是民心相通。
筆者認為,民心相通重在文化相通。
商場,戰場,政場,中華幾千年啥沒有玩過?
都是過眼雲煙,唯有文化能傳承下來!
接下來,我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要靠的是文化。
不得不說,李子柒是個奇蹟,她給小到家庭,大到國家認真地上了一堂文化傳播課。
用一顆平常心,攜一縷煙火氣,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蹟。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吐槽,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