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子柒火了!這個隱居四川鄉村的90後姑娘,因拍攝古風鄉村生活、傳統美食而爆紅海內外。她的微博、抖音粉絲堪稱巨量,在YouTube上的訂閱量更有750萬,與BBC、CNN相比毫不遜色。
除了收穫巨額流量,官媒對李子柒亦是一片盛讚。央視如此評價:「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就在最近,李子柒榮獲《中國新聞周刊》頒發的「年度文化傳播人物」獎項:「她用一餐一飯讓四季流轉與時節更迭重新具備美學意義,她把中國人傳統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讓現代都市人找到一種心靈的歸屬感,也讓世界理解了一種生活著的中國文化。」
盛譽中當然不乏質疑。有人質疑她的拍攝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鄉村,還有人驚愕這樣一個介紹中國文化的網紅何以能被上升到傳播中國文化的高度。那麼,李子柒憑什麼獲頒「年度文化傳播人物」?
圍繞榮譽與爭議,也許我們要先弄清楚,李子柒展示了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講了怎樣的中國故事?她運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獲得了海內外的廣大認同?
視頻中的李子柒,似乎無所不能。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她自己耕地種豆,砍竹做椅,荷塘採蓮。顯然,李子柒展示的並非中國農村生活本身。真實的鄉村生活勞累而艱辛,不大可能穿著漢服勞作,用精美的陶器盛飯,遠不及視頻中的歲月靜好。
李子柒過濾掉了鄉村生活的粗陋與艱辛,呈現出一種被美化的鄉村生活,但這並不妨礙她的價值。當她在鏡頭下專注著翻土、播種、挖姜、切絲、熬醬,仿佛化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親身體會著勞作的韻律,也品嘗著食物的滋味。在最新一期製作手工醬油的視頻中,當她彎下腰一刀刀砍下黃豆,一棍棍碾碎,一筐筐篩撿,最終「譁」一聲裝滿袋子的一瞬,觀眾們感受到一種生活的煙火氣息。我想,這一刻打動了我們所有人。
李子柒用自己的勤勞與纖巧,成功展示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詩意之美。這本來屬於鄉土中國的尋常生活場景,卻伴隨著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而與很多人的生活漸行漸遠。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城市、吃著大棚蔬菜的人們,自然被李子柒視頻中傳遞的四時植物自然生長、歸田園者適時而食的歡愉所打動;而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與視頻所展示的田園牧歌式的慢生活,亦因反差而引發共情。
展示非遺,是令李子柒走紅的另一方面內容。在她的展示下,蜀繡、竹藝、活字印刷等巴蜀非遺進入了大眾視野,重新受到關注甚至被活化利用,成為全媒體時代非遺傳承與傳播的成功範式。
李子柒能獲得世界的認同,還在於她在視頻中展現了一個仁愛、勤勞、勇敢、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東方女性形象。她尊敬親人,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她勤勞操持,做菜、釀酒、編籃、做衣服樣樣精通,曾為了拍攝做蘭州拉麵的過程,經歷了二十多次失敗,廢掉的麵團做成饢吃了半個月。李子柒展示的並非宏大敘事,只是記錄了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但恰恰是在生活的細節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
如果說,李子柒在傳播方式上有什麼創新之處,那就是抓住了當前正火的短視頻風口。她的視頻有點像默片,沒有太多言語,亦沒有旁白解說,更沒有特效和花絮,在悠遠的背景音樂襯託下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自然美好。她的視頻拍攝周期往往跨度很長,比如拍生薑,從春夏之交下姜種開始,再到秋冬挖出窖藏,做紅糖姜棗膏、姜橘醬和姜米茶……素材拍了三季,剪輯出來卻只有10分鐘。恰恰是這種「笨功夫」,讓視頻顯得從容不迫、行雲流水。
其實,文化傳播不僅是政府或是文化名人的事業,李子柒收穫的掌聲恰恰告訴我們,講好每一個中國人勤勉努力的故事,傳遞富有人情味的中國形象,就是有效的文化傳播。
(楊鋮)
鏈 接 >>>
你怎樣看待李子柒現象
網友杜為:
李子柒的內容產品構成了一種稀缺價值:她治好了中國人的「忙病」,把生活拍成了詩境,把生活活出了詩意;她治好了中國人的「鄉愁」,每天陪著慈祥的奶奶,照料衣食住行,日常作息裡都飽含著濃濃的骨肉親情;她治好了不少中國人的「文化自閉」,在展現中華文化方面實現了「方法突破」。如果說當代中國的關鍵詞是「科技」和「速度」,那麼李子柒想表達的關鍵詞就是「寧靜」和「人情」。這種返璞歸真的方式反而實現了文化的有效輸出。
網友資深吃瓜鵝:
現在像李子柒這樣的展現田園生活的博主有很多,比如更接地氣的「滇西小哥」、主打非常真實的「華農兄弟」等。這些人也向人們證明了,網紅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它甚至可以成為文化輸出的紐帶。
網友雷斯林:
在李子柒講述新年的一期視頻下面,一起祝福「Happy Chinese new year」(新年快樂);在李子柒坐高鐵去長白山(603099,股吧)採蜂蜜的視頻下面,很多外國人自發地給其他人介紹:「這是中國的高速鐵路,很厲害!」在李子柒做「古法長安紙」的視頻下,老外因為這樣的造紙方法驚掉了下巴,然後又有中國人用英語給他們科普這是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的造紙術。李子柒展現了中華民族利用自然資源自給自足的創造精神,喚起了全人類共通的那些美好情感。至少在觀看她視頻的時刻,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觀眾真正實現了心相通、情相悅。
原標題:講好中國故事的「李子柒啟示」
(責任編輯:徐悅 )